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网络媒介为教育教学服务,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带来新的挑战。高校应将网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进行德育资源库、心理健康资源库建设,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大学城网络空间监控,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等数字交流平台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们使用这些数字平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对数字平台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存有不足,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数字平台思政教育主动权,不断更新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网络阵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尚处在摸索创新的阶段,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应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将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开展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并努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5.
汪超 《文教资料》2014,(25):108-109
当前,学生社交模式的转变带来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高校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平台功能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发展特征和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将微信平台用于高校网络话语权维护和舆情引导方面,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4G网络和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媒体"平台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各大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新渠道.这个大背景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如何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代赋予思政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思政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不...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抓紧主导权与话语权,更好地应对网络中内容庞杂、价值观多元的冲击,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易班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平台,是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通过建设易班平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时效性、多元性、互动性、全员性等新特点。四全媒体的出现,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前景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高校亟需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进行实践经验的反思、总结与提升。以加强三引领、坚持三贴近、建好三团队、增强三吸力为主要抓手,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对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探索这方面工作的新路径也越发重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本研究以陕西高校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案例,从平台运行驱动方式、内部开放性、推广方式、平台交互性4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宗旨及作用存在较大相似性。实现优势互补是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作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对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让网络思政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2.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作为高校骨干队伍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不断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文选取福建省高校开展了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网络使用情况的现状和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加强青年教师思政平台建设,构筑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开展青年教师网络思政教育,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强化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增强网络舆情监控处置能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3.
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网络美育则是数字时代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美育形式。网络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将网络美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从顶层设计、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形成网络美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新工作模式,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结合网络文化的优势和思想内涵,真正对学生的文化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强有力的培育。促进网络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利用其机遇抵御其挑战。真正通过合理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并且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网络文化阵地的有效提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深刻变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和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正以其开放式信息传播的特点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趋利避害,通过创新思政工作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等发展信息网络,占领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乃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课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不断拓宽,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众多的复杂影响,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如何做好网络大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段溥 《林区教学》2023,(12):18-21
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提升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积极性等作用。通过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网络精品及创新网络思政平台学习形式等方式,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传统大众传媒而言,新媒体是包括PDA、3G网络、虚拟社区、微博等在内的传播载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网络性以及集成性、及时性等特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利于发挥其较强的人性化、虚拟仿真与互动性等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同时,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中,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将新媒体优势转化为有效的力量,克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困难,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开展,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为着眼点,着重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