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体现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解决好民生问题的理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刘勇 《学术论坛》2012,35(2):18-2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生政治建设。围绕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民生政治的宗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共同富裕确立民生政治的目标,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民生政治的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党的民生政治理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民生政治理念,对于推进当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光炎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I0001-I00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有一个部分提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所没有的。外国媒体纷纷对此作了报道,《亚洲周刊》更是推出一组封面文章,总题目就是“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反映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在我国,“民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主流的理念,对“民生”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琼 《云梦学刊》2008,29(2):60-62
"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08,(6):150-152
一、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和谐社会,民生为大.紧紧抓住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鲜明生动实践和时代特征,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核心议题和公开承诺.  相似文献   

6.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奋斗目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了最坚定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人民利益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奏响了改善民生的最强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巴黎公社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马克思社会观的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自主治理,体现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条件和途径,包括增加生产力总量、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民生需要以及各项制度的完善。这为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们需要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体现公平正义,完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以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8.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许多代表参加的“讨论发言”,都十分重视并且热议着“民生”的话题。可见,民生的改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民生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为指针.确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回顾我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一部始终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历史。“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重视民生,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理念,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水患、交通、住房、卫生防疫等切实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民生事务.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而且对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秦 《理论界》2010,(10):33-35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当前我国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普遍道德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具体的人权事业中,就是必须以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本和首要权利,解决好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合法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特性,要求政府承担起维护和改善民生的责任,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等途径改善民生现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有着多重伦理意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伦理、自觉肩负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生态伦理以及努力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生伦理的统一。执政伦理、生态伦理与民生伦理的统一体现在党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体现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十二五”规划再迈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生工作重点提出,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得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侪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简要概括为:财税“托”起大民生、扩大内需“惠”民生、严控物价“保”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业已取得的民生成就的基础上,我国民生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对民生事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民生建设的范围更加广泛,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全面创新: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七有”新目标,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原则,践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以“补齐短板”为民生建设的新作为。整体而言,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与创造性经验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建设理念,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推进民生建设法治化。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群众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亲切地称之为"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思想及其相关政策,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国家的性质,体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创造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结果由人民评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面向未来打造“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从而构筑起思想高地、智库高地、文明高地、话语高地、智能高地。  相似文献   

19.
“以民为本”是邓小平价值观、人生观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的“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他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决策依据的爱民、利民、为民的思想表达。这一价值理念是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以民为本”价值理念的实践与实现。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是对邓小平“以民为本”价值理念的深化、发展和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