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珙县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后的防治成效。方法对珙县2002-2008年地氟病相关项目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统计学处理,并对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8年的玉米氟、辣椒氟下降明显,尿氟排泄量也大大降低,2008年中病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和氟斑牙指数明显低于2002年。结论珙县燃煤型地氟病病区采取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辣椒和腊肉氟含量较高,建议加强地氟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改变辣椒和腊肉的储存方式,使病区群众尽快远离地氟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06-2010年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的现况、变化趋势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为制定地氟病防治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年1次对4个监测县监测病区8 ~12岁儿童氟斑牙、儿童尿氟、玉米、辣椒氟含量及病区改灶降氟措施完成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6-2010年监测县燃煤污染型地氟病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由49.21%下降到21.52%,年平均患病率下降了27.69%,氟斑牙指数下降了71.82%;尿氟呈下降趋势,尿氟几何均值在0.73 ~1.13之间;氟骨症平均检出率13.03%;玉米含氟量均值下降了72.05%,辣椒氟含量均值下降了86.07%,但辣椒单份样品达3 309.3 mg/kg,属于严重超标;实施改灶后,空气氟明显下降,日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4县改灶完成率65.38%,炉灶完好率为81.88%.结论 2006-2010年四川省燃煤型地氟病监测点病情明显下降,应继续认真落实防治措施及做好改炉灶后期维护工作,改变病区居民海椒干燥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是有效控制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2004-2005年四川省地氟病全国重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地氟病的变化趋势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方法 每年1次监测病区粮食、辣椒氟含量、儿童氟斑牙、儿童尿氟及病区改灶降氟措施完成和使用情况.结果 古蔺病区改灶完成率为25.67%,完好率为97.22%,玉米、辣椒氟含量下降明显,但仍超出国家标准,单份样品达599.31 mg/kg,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达74.72%,尿氟均值达1.68~2.05 mg/L,2005年较2004年病情有所下降.结论 古蔺地氟病仍危害严重,仍需继续加强改灶降氟措施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变化趋势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方法1991-2007年每年监测1次病区粮食、辣椒氟含量、儿童氟斑牙、儿童尿氟及病区改灶降氟措施完成和使用情况。结果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17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氟斑牙指数下降了41.45%;尿氟呈下降趋势,均值波动在1.39~3.90 mg/L之间,其中以1999-2003年间最高;氟骨症2006年检出22.10%,X线检出率为44.23%;玉米、辣椒氟含量严重超出国家标准,单份样品达2 058.25 mg/Kg;实施改灶后,空气氟明显下降,日均浓度多数达到国家标准;古蔺病区改灶完成率为41.64%。结论古蔺地氟病病情明显下降,但危害仍严重,急需加强改灶降氟措施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2001-2005年四川省燃煤型氟中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变化趋势、防治措施落实进度及降氟设施使用管理情况,为制定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年1次监测病区8~12岁儿童氟斑牙、儿童尿氟、玉米、辣椒氟含量及病区改灶降氟措施完成和使用情况调查。结果5年间儿童氟斑牙平均患病率为68.05%,其中以2002年最高(75.85%),2003年最低(61.16%),儿童尿氟均值为1.51mg/L(0.14~21.46mg/L)。玉米含氟量均值为9.34mg/kg(0~246.3mg/kg),辣椒氟含量均值为222.57mg/kg(0.71~5944.3mg/kg)。两点改灶完成率22.18%,炉灶完好率为66.8%。结论四川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仍然严重,提高降氟炉灶使用率,改变病区居民辣椒干燥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是防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防治现况,为合理防治地氟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即罗城县和合山市,抽取全部未实行改炉改灶的病区村。采用Dean’s法对所有8~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入户调查并每个村随机采集5户居民的玉米、辣椒及饮用水测定氟含量。结果共检查8~12岁学生5 367名,入户调查24 778户,检测玉米123份,辣椒18份,水样137份。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1.85%,氟斑牙指数0.63;玉米含氟均值为51.97±186.54mg/kg,超标率为71.54%;辣椒含氟均值为403.71±1 166.72mg/kg,超标率100%。结论当地居民摄氟途径已发生改变,但目前病情仍不乐观,应采取以降氟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病情变化和防制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1~2007年在重庆市黔江(1991~2005年选3个村),巫山、彭水(2006~2007年各选2个村)作为监测点,调查3个区县每年改炉改灶进度、降氟炉灶抽查,检测粮食氟、空气氟、尿氟,检查所有8~12岁儿童氟斑牙(Dean’s法)。结果黔江、巫山、彭水改炉率分别为75.22%、38.20%、36.80%;改灶率分别为75.92%、44.29%、47.35%。1991~1995年玉米氟均值从3.29 mg/kg下降到1.15 mg/kg,辣椒氟均值从7.88 mg/kg上升到21.48 mg/kg;1996~2000年,玉米氟均值从3.15 mg/kg上升到3.94 mg/kg,辣椒氟平均值从63.20 mg/kg上升到146.05 mg/kg;2001~2005年,玉米氟均值从2.95 mg/kg上升到3.90 mg/kg,辣椒氟均值从157.95 mg/kg下降到4.48 mg/kg;2006~2007年,玉米氟平均值从1.74 mg/kg上升到1.96 mg/kg,辣椒氟平均值从7.49 mg/kg上升到21.06 mg/kg。封火期空气氟含量均值范围在(0.001 40~0.009 40)mg/L,旺火期均值范围在(0.001 60~0.005 40)mg/L。尿氟最高是1997年,几何均数为1.61 mg/L,最低是2003年,几何均数为0.53 mg/L,其中3年不在正常范围内。每一轮监测结果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缺损率、氟斑牙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监测点病情得到下降或控制。坚持采用新技术的改炉改灶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能够降低病区氟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了解改水降氟防治地氟病效果。方法在南庄村改水降氟点,对降氟效果、8~12岁儿童氟斑牙、尿氟和水氟进行了连续十年的监测。结果从1991改水以来。饮水氟降至1.0mg.L-1以下,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从58.70%降至18.40%,这说明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降氟以后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下降明显。结论只要饮水氟含量在1.0mg.L-1以下,并坚持供水,就能使氟斑牙的检出率降到正常范围,且随着改水年限的增加,氟斑牙的患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延庆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后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以指导全县地氟病防治工作,笔者于2008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延庆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随机抽取3个村的63名8~12岁儿童和>16岁的664名村民为调查对象.用Dean氏法进行氟斑牙诊断,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氟、尿氟.3个监测村的饮水氟含量都达到饮水卫生标准,8~12岁学龄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25.4%,尿氟几何均值为1.20 mg/L,16岁以上村民的尿氟几何均值为1.39 mg/L.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通过改水降氟后,改水病区8~12岁儿童的氟斑牙检出率、平均尿氟水平得到较好控制,改换水源是预防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地氟病病情及改炉改灶防治效果,为制定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四川省燃煤型氟中毒监测方案(1999—2003)”进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调查,尿氟浓度、玉米和海椒氟含量测定。结果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63.06%,Dean指数为1.39,尿氟几何均值为1.08mg/L(0.11~40.13mg/L)。玉米氟含量均值为4.13mg/kg(0.03~33.20mg/kg),海椒氟含量均值为131.41mg/kg(0.71~1074.80mg/kg)。结论 氟中毒病情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病情依然严重。提高降氟灶使用率,改变病区居民饮食结构及海椒干燥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综合治理方法是防治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