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活体猪肝射频消融(RFA)模型,观察河流效应(RFE)对相应流域肝细胞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广西巴马小型猪6头,每头选取3个目标肝段,在超声引导下紧贴目标肝段血管置入射频消融电极,每个位点消融6min,结束后完整取出肝脏,镜下观察沿门静脉与肝动脉相应流域肝细胞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消融毁损区域呈椭圆型,毁损最大宽径为2.2±1.1cm.镜下观察消融后相应门脉流域肝组织呈明显热损伤改变,如血窦明显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固缩等,其周边肝段组织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射频消融过程中河流效应对相应门脉流域肝细胞具有热损伤作用,损伤沿该门脉血管供应范围分布,损伤程度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联合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使肿瘤及载瘤肝段完全坏死,获得介入性肝段(叶)切除的效果,作者进行了肝动脉栓塞与经肝静脉逆行栓塞(THAE-RHVE)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材料和方法:8只健康犬进行了THAE-RHVE,肝动脉栓塞时用带囊导管阻断区域肝静脉后,向相应区域肝动脉注入碘化油,再注入明胶海绵碎片;逆行栓塞肝静脉时,在球囊阻断肝静脉下注入无水酒精-泛影葡胺(11)混合剂。对照组(单纯肝静脉逆行注入酒精)4只。术后复查肝功能、CT,定期处死实验动物,行肝脏及肺病理学检查。结果:THAE-RHVE及对照组技术均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均呈一过性增高。CT复查显示实验组碘油充填栓塞区肝段及所属门脉分支。实验组术后1周病理检查,栓塞区肝段呈完全性、凝固性坏死,肝静脉、门静脉分支壁厚,其内充满机化血栓,2周时坏死周围有肉芽组织及炎症细胞浸润,4~8周栓塞肝叶明显萎缩,坏死区逐步为纤维组织取代。对照组肝段呈不完全性凝固性坏死,范围较小。结论:THAE-RHVE方法安全,能获得选择性肝叶(段)切除的效果,可用于单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研究术前MDCT评估术后残肝体积对肝切除手术的影响.方法:拟行肝切除患者27例,行4排螺旋CT增强扫描,3D模式测量残肝体积和切除肝脏体积,计算残肝体积与体表面积标化的肝体积比较,切除肝脏MDCT测量体积与术后即刻水测法肝体积行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5例(25/27)行肝大部切除术,其中行右半肝切除术20例,左半肝切除术4例,肝Ⅳ、Ⅴ、Ⅷ三段联合切除术1例.术后平均残肝体积(461.7±176)cm3,相对术后残肝标化比(42±16)%,1例患者相对残肝标化比小于35%,临床放弃了手术;另一例术中发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放弃手术改为动脉插管化疗.所有病例围手术期均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4排螺旋CT术前测量术后残脏体积,能够作为指导临床正确实施肝切除以及避免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正常兔肝损伤后,机体在不同时间点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和14d抽取耳缘静脉血进行肝功能的测定,在动物处死前后分别在超声二维图像和肝标本上测量射频消融毁损区的范围,并对肝标本行病理检查,将肝功测定结果与病理改变综合分析.结果:射频消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在第1天开始下降,第3天降到最低;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第1天开始明显增高,第3天达最高值.碱性磷酸酶在第7天恢复正常,其余指标均在第7天开始恢复,第14天恢复到正常,以上肝功能变化与射频消融毁损区范围有关,且与消融后病理相对应.结论:正常兔肝射频消融后,射频消融毁损区范围越大,肝功能变化越大,且均在14d内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5.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肝动脉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评价和分析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治疗肝血管瘤 34例 ,瘤体大小为 2 .5cm× 2 .0cm~ 9.0cm× 12 .0cm ,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 ,导管超选择插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后 ,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 6~ 18个月。结果 肝动脉栓塞后肝血管瘤瘤体内碘油沉积良好 ,32例 (94 .1% )血管瘤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 ,1例发生肝坏死及肝内胆管毁损性并发症 ,5例发生胆囊炎 ,并发症发生率为 17.6 % (6 34)。结论 肝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一种”无损伤”的治疗方法 ,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栓塞对射频治疗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 (RFA)肝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A组 )及未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B组 )行集束电极治疗后分别统计。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为 (9± 2 )min ,坏死直径 (5 .3± 1.4 )cm ;B组的治疗时间为 (16± 5 )min ,坏死直径 (3.5± 1.8)cm (P <0 .0 1)。结论 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6例无法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首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术,随后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进行内引流.结果 经联合治疗后,患者除血清白蛋白下降外,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TBil由治疗前的(325.6±182.3) μmol/L下降到(211.0±153.2)μmol/L,均未发生肝功能不全,30 d内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胆漏2例(1.3%),出血6例(3.9%);发生轻微并发症88例,其中胆道感染22例(14.3%),疼痛36例(23.4%),呕吐30例(19.5%).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犬肝静脉阻断后肝脏血流改变,并评估该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6只犬行肝静脉球囊导管阻断,应用螺旋CT行肝脏双期扫描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肝静脉受阻肝叶密度明显低于未阻肝叶,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门静脉逆行增强显影,受阻肝叶肝实质及门静脉增强的平均峰值时间显滞后于未受阻者。结论 暂时阻断肝静脉后受阻区域总的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变缓,门静脉变为引流静脉。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局部高温固化疗效是一项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植入支架治疗肝门胆管癌伴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肝门胆管癌伴恶性梗阻患者36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植入支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肝功能变化情况。所有患者每月随访1次至术后1年,记录患者的存活率与支架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成功率为100.0%(36/36)。术后发生出血1例(2.7%),胆道感染4例(11.1%),腹泻5例(13.9%),呕吐6例(16.7%),疼痛10例(27.8%),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1周,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与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7%(33/36)、69.4%(25/36)、38.9%(14/36);存活率分别为97.2%(35/36)、80.6%(29/36)、66.7%(24/36)。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植入支架治疗肝门胆管癌伴恶性梗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在全麻下行肝切除术,肝断面采用RFA进行辅助治疗,共治疗27个肿瘤,平均最大肿瘤直径(5.4±1.8)cm。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RFA辅助肝切除术。平均射频治疗时间(30.5±5.8)min,术后创面平均出血量(124.6±45.5)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3~62个月(平均31个月),1例肿瘤切除边缘复发,6例发现肝内新病灶,2例肺转移,1例腰椎转移。再次采用经皮RFA治疗3例,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4例,8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肝功能衰竭。结论:RFA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可行,可有效进行肝断面止血、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肝静脉造影测压在肝小静脉闭塞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国君  洪丽霞  刘迎娣 《武警医学》2007,18(11):828-830
 目的 探讨肝静脉造影下检测肝静脉楔压(WHVP)、肝静脉自由压(FHVP)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在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我科从2003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6例VOD患者,3例服用过"土三七",2例服用过"不明中药",1例病因不明.病程18 d~5个月.6例均有肝大和大量顽固性腹水,血清学检查肝炎标记物阴性,肝功能异常,心脏多普勒超声及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无明确支持依据.因患者均有大量腹水而行肝穿活检.为明确诊断,对该6例行肝静脉造影及WHVP和FHVP检测,并以此计算出HVPG.结果 6例经肝静脉造影后测压,WHVP值为29.4~39.0 mmHg平均36.0 mmHg;FHVP值为:16.1~22.0 mmHg,平均为19.4 mmHg; HVPG值为:13.2~19.2 mmHg,平均16.4 mmHg.结论 对可疑VOD患者经静脉插管测定WHVP、FHAP和HVPG检测有助于VOD的明确诊断,且经济、方便、可靠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report 7 serious ha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of transparietal liver biopsies and define the plac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prevention of certain accid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hepatic lesions and in follow-up of the subsequent cour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源性肝动脉出血急诊肝动脉造影的表现及其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5例医源性肝动脉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动脉造影,确定出血动脉后,以明胶海绵、PVA颗粒和弹簧圈进行急诊栓塞治疗,对医源性肝动脉出血急诊造影的表现及栓塞治疗的疗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14例患者肝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6例为肝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为肝动静脉瘘。25例患者栓塞术后出血停止。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再次出血及肝脏坏死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是治疗医源性肝动脉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患者按自身情况划分成Pc(原发性肝癌)组、Ml(肝脏转移瘤)组和Lh(肝血管瘤)组。对病患整个肝脏进行灌注CT检查,对比分析占位病灶实质部分、周边实质区和正常肝脏实质灌注参数(HBF、HBV、MTT、PS、HAF)。结果病变实质区参数,Pc组中HBF和HAF相比其他两组显著较高;Pc组和Lh组进行比较发现Ml组HBV显然要高;Pc组MTT相比其他两组都要短。病变周边实质区参数,Pc组和Ml组HBF相比Lh组都要显著高一些,Pc组和Ml组HAF相比Lh组要低。Ml组PS相比其他两组要更高一些。正常的肝脏实质参数,Pc组病患的MTT相比其他两组更短;Pc组HAF相比另外两个组要显著增高一些。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获得的参数值针对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棉和(或)钢圈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8例,>30%者2例,1例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者消失者11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94%,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Magnetic resonance (MR) cholangiography has been used wildly as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befor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SC). However, cases that suggested the stenotic lesion of extrahepatic bile duct are not so rare in MR cholangiography. When stenosis is found, further examination is needed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bile duct cancer. We reported a case in which the stenotic lesion was diagnosed compression of the common hepatic duct by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by multislice CT (MCT) chol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