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喷气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实时监控系统的没计。以P87C552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的核心,采用高速开关型数字电磁阀作为执行元件,采用实时多任务的控制软件没计方法,建立发动机管理系统。以LR6105柴油机为样机,进行电控LPG一柴油发动机的改装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对掺烧LPG量进行精确控制,使得改装后发动机的碳烟排放大幅度降低,同时又可兼顾HC、CO排放在法规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连杆的受力模型,得到了连杆合力表达式及计算方法.通过以某款柴油发动机改装的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根据所构建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连杆的受力变形情况,研究所得结论将为分析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连杆失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天然气进气管预混合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并对燃料系统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械燃料控制系统时,双燃料发动机低负荷性能不理想;采用电子燃料控制系统时,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比原机性能有所提高,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在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试验中,确定柴油/乙醇的混合比例和喷射乙醇的时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技术,对现有发动机进行了改造.在现有的PC计算机上,利用专用软件和特殊设计仪器硬件的试验系统,分别控制柴油和乙醇的供给,可以找出最佳的柴油/乙醇混合比例随转速、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发动机综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几种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改装方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混合器混合,机械控制柴油/天然气量双燃料系统;混合器混合,电控柴油/天然气量双燃料系统;气口顺序喷射、稀燃、全电控柴油/天然气双燃料系统;微量柴油引燃喷射双燃料系统;混合器混合,机械控制柴油量,由进气管压力调节控制天然气量双燃料系统等。指出开发双燃料发动机时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改装方案,达到既满足设计要求,又能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原YC6108电控柴油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以天然气和柴油为燃料的电控双燃料发动机.改装后的发动机采用柴油引燃天然气的方式来工作,它只需另外加装一套天然气供给系统,适当改变一下燃料的供给策略,对原柴油机不必作什么改动,故改装简单、成本低.改装后天然气替代率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明显改善.文章分析了天然气供给系统的整体设计,重点介绍了天然气供给系统的一些主要专用装置:气瓶、瓶口阀、充气阀、燃气压力调节器等的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7.
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安装在LR6105Q型柴油机上的一套电控LPG燃料供给系统,使该发动机运行在双燃料的模式下。试验主要从转速、负荷、掺烧比这几个方面对该双燃料发动机与原机的烟度排放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烟度都大大降低,最大降幅可达60%;在高负荷时,烟度降幅明显,可达47%,中等负荷及小负荷时下降不明显;随着掺烧比的增大,烟度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高负荷,高转速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数字电位器X9221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利用数字电位器X9221与单稳态触发器14538组成脉宽控制电路控制液化石油气喷射时间,设计了柴油—液化气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由于X9221存储数据的不易丢失性,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提高。同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等特点。该电控系统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机组的废气排放性能。  相似文献   

9.
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供气系统改装及静态切换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柴油/CNG(压缩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原柴油机的CNG供气系统及进气装置进行改装.同时,以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为基础,采用双阶段控制策略,对阶段间静态切换时的CNG和柴油喷射量以及切换后缸内的过量空气系数建立了计算模型,最后,在不同条件下对基于该模型的实际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进气管CNG喷射的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改装方便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生物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分析了生物制气的主要成份及热值。由柴油机改制的双燃料发动机,用生物制气作为主要燃料,柴油引燃,测量分析其负荷特性、气缸压力及NO—HC、CO和烟度等废气排放。双燃料发动机与柴油机相比,气缸压力和NOx排放量较低,烟度相当,HC、CO排放量和排温较高。供油提前角提前时,双燃料发动机气缸压力变大、NOx排放量增加、HC和CO排放量减少、排温降低。  相似文献   

11.
对比研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开发奠定基础。在YN33CRD2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进气歧管加装天然气燃料喷射系统形成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双燃料ECU控制器及双燃料控制策略进行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动力性方面,柴油/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可维持纯柴油模式的原机水平,且经济性和整体排放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天然气替代率最高可达到85%;在经济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要低于纯柴油模式约3%~7%,且有效热效率要高于纯柴油模式约1%~3%;在排放特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NOx排放和碳烟排放均低于纯柴油模式,但碳氢排放总量高于纯柴油模式,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燃烧不彻底的特性导致的。综合来看,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较纯柴油模式可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XN2100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XN2 10 0型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前后的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发现在对原机改动不大的条件下 ,改装成的双燃料发动机与原机相比 ,动力性略有提高 ,排气烟度得到改善 ;在对喷油系统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匹配后 ,能使天然气的替代率大大提高的同时 ,发动机的性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车用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90Q直喷型柴油机改装成柴油/CNG(压缩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对该机分别进行了燃用纯柴油、双燃料的试验,对比了相应工况下两者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噪声等性能指标,得出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RBF网络的双燃料发动机排放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排放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了各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试验证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双燃料发动机的排放指标。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柴油机用双燃料法燃用甲醇的燃料控制系统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燃料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并可使发动机获得满意的性能。在标定负荷时,发动机燃用甲醇量最大可达甲醇、柴油消耗量的80%以上(按重量计),有效热效率最高值为38.3%,比燃用纯柴油时提高了6.1%。  相似文献   

16.
车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以车用X6130柴油机为基础,研究开发了车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首先确定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方案,然后进行天然气/空气混合器的设计与实验,最后进行双燃料发动机的台架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全负荷时,与原型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排气烟度明显降低,天然气替代率可超过70%,而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并没有降低。同时证明提出的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物质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三维燃烧模型,通过与直喷柴油机的对比,分析了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缸内的流场、喷油颗粒与燃油组分、压力、温度、NOx及O2浓度的分布和燃烧特性,较详细地得出缸内各参数随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开发状况及其技术特点,双燃料发动机已成为目前柴油机燃用清洁气体燃料以使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排放和噪声得到改善的技术方案之一。通过对天然气品质、天然气对柴油的替代率、热效率及排放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双燃料发动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双燃料发动机供气系统匹配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预混合供气方式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上,发动机性能与天然气供气系统有密切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混合器和调压阀。混合器的结构形式及其通径尺寸不仅影响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性能,而且也影响单燃料(纯柴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与原机性能离较大,造成车辆性能的改变。通过试验,本文对双燃料发动机上供气系统的匹配及其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补偿器完善措施,以实现合理的发动机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