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是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文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矿山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目前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和技术,认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必须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才能使得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达到系统自维持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重庆市铜梁区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气候特点分析,提出了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配置方式和适生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种类。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大量废弃矿区,严重破坏了矿山生态环境。我国矿山企业虽做了很多的恢复治理工作,但成效都不十分明显。对废弃矿区景观重塑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走出这一困境已经势在必行。以云南昆明海口磷矿的废弃矿区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废弃矿区景观重塑展开探讨,对景观生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对我国各类矿山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评估、治理模式、治理技术、治理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前边的探索研究,归纳总结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以六安市矿山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六安市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现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图定了六个重点矿山生态环境严重区并提出相应的主要生态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
矿山生态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矿山水土保持、矿山生态植被恢复等工作。就如何在攀枝花兰朱铁矿区范围内做好矿山生态植被恢复工作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通过分析丘陵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当前丘陵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态布局进行设计,提出了多坡地生态恢复的解决思路,初步探讨了恢复丘陵城市绿地系统的解决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竞 《科技信息》2012,(9):4-4,25
生态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促生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已有十年,本文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框架构成做了系统的阐述,意在对"生态翻译学"进行梳理和展望,进而体现出译学理论的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现存的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整治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坚持依法治矿,推进矿区恢复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笔者结合近年来在石嘴山地区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并在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对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厦门海沧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探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厦门海沧投资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景观生态重建技术途径和模式,得出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包括废弃地前期处理、植被恢复和目标生态系统重建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东北煤矸石矿山生态恢复的植物选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开采后形成的煤矸石山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内外都对煤矸石山生态恢复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分析了煤矸石山的环境特点及对植物存活与生长的限制因子,包括缺乏正常的土壤结构、煤矸石自燃导致的温度升高、pH降低、重金属含量增高等。概述了国内外煤矸石矿山恢复的研究与实践。煤矸石矿山的生态恢复要遵循生态学规律,既要注重构建土壤基质,又要筛选适宜此类生境的植物,而且要注重提高生物多样性,使人工构建的群落能够稳定生长并逐渐达到平衡。探讨了煤矸石矿山生态恢复植物选择的一般原则,总结了可供东北地区煤矸石矿山生态恢复选择的植物种类,并对未来煤矸石生态恢复应该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靳清增  朱玲玲  李陆 《广东科技》2012,21(15):145-146
淮南地区位于中朝淮地台淮河台地坳南缘次一级凹陷-淮南凹陷褶断带大地构造单元中,区内矿产种类繁多,石灰岩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矿山开采,地质调查发现矿产开采诱发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日益严重,为有效遏制矿山环境污染,针对矿山环境问题采取了有效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促进了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树威 《科技资讯》2011,(13):156-156
在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现状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利用模式进行总结归纳后,对铁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云  熊立  吴雨夫 《江西科学》2021,39(3):483-489
为查明江西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016—2018年间,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并以此为指导对省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查明,江西省内现存废弃矿山6070座,总面积615.92 km2;废弃矿山在各设区市均有分布,矿种以建材及砖瓦粘土矿为主,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原有生产规模则以小型为主.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次为含水层破坏,再次为水土污染,破坏最小的为地质灾害(隐患),总破坏面积26112.40 hm2.废弃矿山以人工治理或自然恢复方式,恢复治理面积总计7877.83 hm2,恢复治理效果"良好"等级居多.提出了自然恢复、"轻型化"恢复治理、生态修复、恢复治理从"表面"转向"里面"、积极探索废弃矿山综合利用途径、认同废弃矿山景观的存在等6条恢复治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矿业是分宜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由矿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与日俱增。为此.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矿山环境”乃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宜县矿山的主要问题及现状,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型露天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以及其导致的植被受损、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文失调和地质变化,已成为恢复生态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露天煤矿生态环境的恢复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主要以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和植物修复为主要手段;(2)目前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作为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土地复垦应考虑生态效果;(3)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作为生态恢复持续进行的关键,强调土壤基质改良、适宜性强的生物种类筛选、环境因子调控措施的技术耦合.(4)通过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重建技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西藏自治区作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对我国生态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对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矿山迹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西藏因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其矿山迹地的环境治理有别于一般区域的治理经验.在深入西藏阿里、那曲等地区矿山迹地实地考察、测绘勘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高分辨率影像进行遥感解译,以典型矿山为例分析说明了西藏自治区矿山环境现状及矿山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西藏粗放式矿山开发遗留的大量采坑和弃土弃渣等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增加了生态恢复难度.为保障西藏自治区矿山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根据藏北高原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以藏北高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探讨适合西藏砂金矿山迹地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在管理和政策上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库区消落带的特点和生态恢复的目标,以恢复生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对隔河岩库区消落带进行了生态恢复,实践结果表明示范地的生态恢复模式能够恢复隔河岩库区消落带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为日后三峡库区其他相关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生物学科领域,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融在一起,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对这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进行分类是动态的、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是生态学一项基础性研究,按照学科分类、"中图法"分类展示了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归属与分类,对何方教授"生态学分类研究"提出了补充建议;最后,从一些人类生态学专著和"中图法"查询中得到证实,人类生态学没有下一级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