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国内外学界在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上可以说是歧义颇多。本文考证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一词的含义,辨析了文化霸权概念中的“霸权”与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概念中的“霸权”的区分,对文化霸权这一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并结合分析国外学者尤其是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观,对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论"新帝国主义"的实质、根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潇 《江汉论坛》2006,(10):10-12
“新帝国主义”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新帝国主义理论以及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新帝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它要用美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美英统治下的新秩序。从实质和根源来看,“新帝国主义”是在冷战后垄断资本加速向外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帝国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现状和趋势来看,“新帝国主义”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必然遭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批评和反对,它最终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霸权空位”后的世界经济于艳君进入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昔日那种由我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霸权空位后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本文试从理论沿革、历史反思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对霸权空位后的世界经济加以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荣登大雅之堂,当是工业革...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霸权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他看来,重建美国霸权的合法性,需要在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通过国际机制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治理,进而维持美国霸权的主导地位。其霸权思想在寻求美国霸权新根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5.
唐旭昌 《理论界》2010,(9):78-79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提出了剥夺性积累概念,并用它来分析新帝国主义的现实。他就剥夺性积累与过度积累的内在联系、剥夺性积累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霸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剥夺性积累与马克思主义原始积累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虽然哈维用剥夺性积累概念代替马克思的原始积累概念,但是就剥夺性积累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来说,它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积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晚年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引起了哲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他们先后从不同的立场对其进行了阐释和改造,使其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贡献尤其突出.尽管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否定它是一种视域性的存在,这正是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传统世界观祛魅后的哲学家们为人类生活寻求新视域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并重点讨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中对世界霸权的论述.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本主义的.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社会分工.世界各国中对世界霸权的追求至今只有荷兰,英国及美国取得过相对短暂的成功.这三个霸权国家的发展有四个相似之处,而且都经历了或者正经历着同样兴衰的过程.为此本文在对世界体系理论及世界霸权的论述进行了讨论时,结合当今美国和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五点看法.并对中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及美国发展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提出了剥夺性积累概念,并用它来分析新帝国主义的现实.他就剥夺性积累与过度积累的内在联系、剥夺性积累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霸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剥夺性积累与马克思主义原始积累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虽然哈维用剥夺性积累概念代替马克思的原始积累概念,但是就剥夺性积累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来说,它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积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霸权"是葛兰西实践哲学或者说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葛兰西是霸权概念的独创者而不是继承者。在他提出霸权概念的过程中,马克思尤其是列宁起到了特殊的思想作用。葛兰西对于文化和精神活动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的重视引导他逐步地提出了霸权概念。本文将集中分析和探究葛兰西哲学理论中有关三种类型霸权的论述:即有关政治霸权、文化霸权和完整霸权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谈谭  叶江 《学术界》2023,(12):69-81
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框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帝国主义理论相应地经历了经典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帝国主义、冷战后新帝国主义等理论类型的演进。三类帝国主义理论尽管解释力各有差别,但它们都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被资本霸权控制的体系,而且这一体系违背了人类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偏离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性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体系和共同体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维护和增进共同体公共性为价值指引,旨在让资本增殖的逻辑服务于增进和实现共同体的公共性,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构建一个多极、平衡、公正的全球秩序,由此实现公共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制度化霸权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权稳定论和制度稳定论都阐述了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但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鲜有论述。本文通过制度化霸权机制的探讨,即制度化霸权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团体霸权形成机制和制度机制,揭示了霸权稳定论和制度稳定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能解释霸权稳定,同时又表明了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延华 《阴山学刊》2011,(2):90-93,11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文化"向度引来了40年来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其理论中的"文化"蕴涵着权力与政治色彩,发挥着建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职能。从其本质来看,葛兰西语境下的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加以分析,阐述其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置"的特定语境及生成酵素,对于在深层学理...  相似文献   

13.
饶翔 《兰州学刊》2009,(1):134-137
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日益引起文化研究学者们的关注,这些论述散见于他的《狱中札记》,在其中,葛兰西还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样具有启示性意义,成为近代最为著名的知识分子理论之一。文章系统梳理葛兰西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并联系不同的文化个案,揭示葛兰西的文化思想所具有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14.
梁涛  冯晓艳 《阴山学刊》2007,20(1):103-105
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政治大动荡时期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的改变和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现实,依据对市民社会的全新理解,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强调了掌握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重视知识分子在夺取文化领导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代表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一股最富有创新性的潮流,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亦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双方出兵朝鲜的速度对比十分鲜明:美方快而中方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美方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对世界霸权有着强烈的追求。同时,美国当时国内冷战思维盛行,政府面临着“遏制共产主义”的压力。而中国则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非领导地位,加之国内面临和平建设重任,所以在派兵问题上久经思考。  相似文献   

16.
犯罪社会学是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分析了后芝加哥学派变量范式霸权给当前社会学研究带来学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应该重新考虑芝加哥学派情境范式的学科意义,以在量化研究的变量范式之外重新拓展社会学研究中的情境范式的质化进路。通过对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概念、萨瑟兰德的职业窃贼研究以及贝克尔标签理论的回顾,明确指出情境范式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及其对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科幻乌托邦小说创作,直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小说家们对“新中国”的想象中,“新中国”日用科技已实现现代化,国防和军备发展也极其尖端。而繁荣富强后的“新中国”将走向何方,一部分小说将其引入了黄白种战、争霸世界的歧途;另一部分小说则视其为构建“文明世界”的中坚力量。为了实现科学昌明的“中国梦”,小说家们指出,需要培养爱国爱种、自立自强的国民精神,培育大批理想远大、创新、极富实践精神的科学家,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相似文献   

19.
杨勉  郇瓛 《阴山学刊》2010,(4):111-116
"和谐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和谐世界"政策是"和谐社会"政策的国际延伸。"和谐世界"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秉承了中国外交一贯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新阶段的标志性话语符号。"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的观念代表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范式、国际关系未来的新憧憬。  相似文献   

20.
张箭 《北方论丛》2006,(1):85-89
1500-1501年卡伯拉尔率葡萄牙舰队远航印度,堪称地理大发现第一阶段仅次于三大航行的第四大航行。这次远航经过了欧美非亚四大洲,往返行程5.5万公里。卡伯拉尔远航开创了发现、殖民南美大陆和巴西的进程,重新发现了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从此葡萄牙人在印度辟建商站立足插手,创建商业殖民帝国;同时开始在印度洋上打击摩尔人—穆斯林,由此开辟了反击反包围摩尔人—穆斯林的新战线,实现了当初的一个战略意图,问鼎印度洋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