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题四:风景营造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风景营造,强调规划建设要发现山水之巧、融合环境之美,素有"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营城思维。纵观历史实践,风景不是虚无的,需要通过关键地段或重要建筑去感知与收揽;风景总是与人文融为一体,风景之中蕴藏一番中华文化的"大道理";风景离不开文人的发现、营造和点染,风景地往往与一方人物、风物、历史紧密相连,成为地方精神的标识地与纪念地。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多山多水、地貌丰富,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纵横交融的高山大河框定了人们的基本生存空间。"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我国传统城市在营建过程中结合周边山水等自然环境,形成寄情山水的人居理想。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营城智慧被埋没,生态遭到破坏,风景离人们越来越远……进入新时代,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传统营城中的山水人文智慧,呼唤面向未来的营城思想值得每个城市设计者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1.何谓"绾合"中国城市的人文规划实践,善于统筹把控城市关键节点,通过精心设计与整合经营,创造融汇山水、昭显人文、融凝人心的标志空间体系,控制引导城市格局的整体建构。"绾合"便是此般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绾"原指盘绕打结,亦有控扼之义,如清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载,"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合"则指整合、联合。"绾合"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一种以人文节点凝结城市格局的规划手法。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如"绾结""绾组""绾毂"等语汇记载,其义相近。  相似文献   

4.
正1.何谓"踞山"在结合自然山水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有一种依凭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规划方式,古人称之为"踞山",另有"坐山"、"依山"、"傍山"、"枕山"等记载。《说文》所释:"踞,蹲也",有占据、盘踞、依靠之义。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踞山"一词应用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对复杂山地形势及其形胜资源的凭依与妙用,进而塑造山城一体式人居格局,体现一种紧密相联、和谐共生的山城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1.何谓"申画郊圻"中国城市在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实践中.善于在大尺度或超大尺度的城郊整体范畴内思考人居问题.谋划空问建设。"申画郊圻"便是此般规划传统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就概念而言,"申画",即重新划分.有规划之意:"郊圻",即郊野、郊外,亦有疆界、边境之意。"申画郊圻"原指划分都邑疆界,如《书·毕命》中有"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的记载。后世对这一概念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园林》202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1.何谓"因势赋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结合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蕴藏于大地形势中的独特秩序,藉以确立自身的形态布局逻辑,进而塑造人工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空间格局。"因势赋形"便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格局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势"即依循形势、顺应趋势,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因其势而利导之"等记载;"赋形"则为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态,如《文心雕龙·丽辞》中"造化赋形"等记述。从现存的历史文献可知,"因势赋形"一词在中国古代城  相似文献   

8.
沈湘璐  王娟  陈天 《城市住宅》2016,(11):56-59
正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在蔓延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肌理,"千城一面"现象日渐凸显。为解决城市迅速膨胀过程中显现的城市问题,探寻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新模式,山水城市理论得以提出。山水城市基于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技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通过回顾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营造法则,从环境格局构成要素、城市格局尺度设计、风景建筑、立体空间视觉系统的角度考量,探究适应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方法,寻求与现代  相似文献   

9.
<正>1.何谓四望中国传统规划往往通过体察自然山水以寻找城市及其周围的胜地,进而将之作为城市规划重点关照的对象,逐渐发展成为一方胜景。"四望"便是体察寻胜的一种重要方式。"四望"一词历史久远,《周礼》、《楚辞》中就有关于"四望"的记载,如"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等。后世文献中,与"四望"相近的还有如"四顾"、"环望"、"环顾"、"周览"等语汇。"四望"即"向四方眺望"的意思。在历史上,"四望"有两重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17,(9)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不够,开山毁林、填河填湖、侵占湿地、围海造地等现象突出。城市生态空间总量不足,气候调节、污染净化、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加强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合理布局绿心、绿楔、绿环、绿廊等城市结构性绿地,构建城市绿色空间体系,加强城市绿地与区域内各类生态空间的衔接,将自  相似文献   

11.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山水城市的“城市双修”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其老城区因城景交融的传统格局成为中国"山水城市"的典范。山水城市强调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有较高诉求,而多年来城市高强度发展扩张带来的各类"城市病"问题,在山水城市中尤为凸显。在城市建设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的今天,"城市双修"为山水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桂林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桂林"城市双修"的规划实践,探索山水城市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坚  李大伟 《建筑学报》2013,(1):106-107
1设计理念—一山水之城的文脉传承 山无水不美,水无山不秀."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城市构想,也是近年兴起的理想生活模式,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杭州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三面环山一面城"、 "杭州以湖山胜"……历来的名人雅士对杭州的赞美无一不是对杭州山水的标榜,因为有了这独擅天然之美的山水地理才造就了杭州的自然、历史、人文,产生了杭州城市特有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城市的特质.在杭州城市文化传统中,围绕山水展开的探讨与营造从未间断.受山水长久浸濡,使得杭州城市渗透出特有的乐山悦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2019,(6):71-72
<正>1.何谓"文象"中国有"观物取象"的文化传统,对城市规划有较深的影响。中国规划善于提炼环境中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物象,并以之作为参照,建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这些影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特殊环境物象可称之为"文象",其对于构建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历来为规划家所重视。"文象"涉及到自然山水、文化遗存等,如两山对峙的"天阙"、三峰列峙而中峰高两侧峰低的"笔架山"、流水弯折回旋的"回澜",以及"文山""象山""凤山"等特殊形态的自然山川;此外,历史遗留的文化建筑、文化遗迹等也是"文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主编心语     
<正>孟兆祯先生的《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落实到山水城市》一文,对于解答很多地方出现的"如何把握当前城市建设路向"的疑惑,很有价值。怎样理解中央"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勿忘乡愁"的政策,关键是抓住一切为了人民、顺应自然规律的整体思想,而不是只看个别字眼,更不是在城市中无视人民,歪曲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否则,如管子所言:"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相似文献   

16.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正1.何谓"山不违人"中国规划强调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融合,追求山、水、城关联互通的整体格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规划传统。但在中国规划的实践历史上,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始终关照到自然山水环境,也有背离山水而导致城市与山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两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所蕴含的自然观。通过反映自然山水在体现自然观的绘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挖掘艺术与园林中的"山水情结"的指导价值与文化意义,以期在当今景观设计中体现这种文化思想。同时指出"山水情结"与生态理念道并行而不相悖,"山水情结"是我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财富,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中不应该忽视"山水情结"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玮  李雄 《工业建筑》2018,(1):7-11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