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瀛  白蕾 《移动信息》2023,45(10):62-6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新背景下,高校工科实践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文中在分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高校工科实践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期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中国大学MOOC线上学习平台,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和深入研究。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单一性缺陷,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中华  熊荆  王方 《数字化用户》2022,(13):241-243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自动线装调实训”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分析课程课程性质及存在问题,从课程建设路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式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教学模式。实践表明, “电路原理”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显著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调查结果显示线上线下交互学习模式颇受同学欢迎。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山东华宇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色彩”课程为例,针对传统线下课堂面临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提出一种以“学习通”作为线上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授课过程的各环节进行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分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得到广泛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章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该课程的教学中。在精心编撰的教材和录制的视频课的基础上,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新工科对“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课程的新工科建设思路,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程导向型闭环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动态改进了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课程的延伸参与度,较好的实践了新工科的建设内涵,对于新形势下新工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工科对仪器类行业的需求,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培养要求,依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创造了基于产出教育(OBE)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结合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智慧教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基于MOOC线上资源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电路”课程构建了由课前-线上-线下-课后四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混合教学方法,深度融合了课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目标在四个教学环节中的逐步达成。经课程教学实践验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评价好,提高了学生成绩,实现了“两性一度”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慕课教学资源,释放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节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贯穿线上线下的各个环节,通过问题布置,问题讨论,汇报点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课程教学的实践出发,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课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过程,对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电子电路基础”内容涵盖广,难度大,对学生数学、物理、电路等知识要求高,综合性和实践性强,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积极自发思考,才能更好的领会该门课程。本文在深度挖掘课程特点和充分利用课程线上、线下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实践导学、理论强基、线上线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结合蚌埠学院教学实际,促进本科课程混合式教学发展,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该教学模式基于学银在线MOOC平台,分别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环节进行了教学创新和改革。教学效果表明,混合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潘恋 《现代信息科技》2023,(20):181-184+189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工科类人才培养重点应放在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序设计类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应尝试创新性教学改革。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基本内涵,文章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核心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下“传感器实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以引导学生主动使用、方便使用,实现差异化教学为目的,搭建合理的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实践表明,“传感器实验”的混合式教学,在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差异化学习,进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并得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探索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明确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建立思政案例库,然后将思政教育融入线上、线下各个环节,并改进课程评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挖掘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与实际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均衡发展。教学实施效果证明所设计教学案例切实可行,为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模式识别课程教学中,针对传统线下课程短板,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探索。阐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实施方法、考核方式等,以思维导图和综合案例串联庞杂知识点,采用多样化手段,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培育了其创新能力与科学精神,丰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阐述新工科的教学特点,基于新工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包括构建新型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实践内容,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探索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明确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建立思政案例库,然后将思政教育融入线上、线下各个环节,并改进课程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套“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文章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混合模式的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