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分为3种类型:毛玻璃样改变、斑片高密度影、纤维化。结论 CT检查对胸部放疗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可以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并能作为同其他疾病鉴别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分为3种类型:毛玻璃样改变、斑片高密度影、纤维化。结论CT检查对胸部放疗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可以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并能作为同其他疾病鉴别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在肺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l例有肺部损伤的胸部CT平扫资料,探讨肺部创伤的发生机理和发展特点。结果 248例胸外伤患者分别行X线及CT扫描,51例患者CT检查为阳性,共检出五种类型肺损伤。发现损伤128处,检出率为128/51;51例CT检查为阳性患者。X线摄片仅发现损伤54例,CT检查为阴性患者X线也为阴性,X线检出率为54/51。结论 CT的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摄片.在胸部外伤肺损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肺损伤的CT表现与肺组织损伤后病理生理改变相关.通过对胸部刨伤的CT检查能对肺损伤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是肺损伤明确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25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CT扫描诊断其放射性肺损伤情况,总结CT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1)急性放射性肺炎期:25例患者中7例(28.00%)在放疗3个月内出现,CT扫描图像显示为单侧肺受累,主要为肺前半部分斑片状或片状高密度灶,其边界模糊,邻近肺组织呈毛玻璃样改变;(2)中间期:25例患者中12例(48.00%)在放疗3~6个月出现,CT显示患侧肺照射野内为斑片状或片状高密度灶,合并纤维条索灶,但其边界比较清晰,肺体积减小;(3)纤维化期:25例中6例(24.00%)在放疗6个月以后出现,照射野内呈带状、条状纤维条索灶,病灶边界比较清晰,但邻近胸膜显示黏连、牵拉。CT扫描可见肺体积变小、局部胸膜增厚。结论 CT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不同分期的肺损伤者CT表现也不同,临床治疗中要提高警惕、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02-104
目的探讨肺损伤的CT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肺损伤CT表现的认识水平。方法搜集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肺损伤病例,对其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肺损伤患者中,肺挫伤和肺撕裂伤31例,吸入有害气体所致的肺损伤5例,放射性肺损伤5例,百草枯农药中毒7例。CT表现为:肺内病变单发8例,多发40例。纹理模糊改变31例,磨玻璃密度影改变28例,肺实变11例。伴有胸部其他改变7例。结论CT对肺损伤的检查准确率高,为诊断肺损伤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36例中急性放射性肺炎8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中间期15例,表现介于急性期与纤维化期之间,可同时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实变灶及纤维条索灶;纤维化期13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的纤维条索灶。结论:CT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不同时期的特征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高分辨率薄层CT诊断最大径2 cm以下肺小结节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最大径≤2 cm肺部孤立结节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高分辨率CT与超高分辨率CT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两种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变直径在0.5 cm~2 cm之间时,超高分辨率CT的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CT,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分辨率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略高于高分辨率CT;病变直径≤0.5 cm时,超高分辨率CT诊断符合率高于高分辨率CT,显示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P<0.05)。结论超高分辨率CT对最大径≤0.5 cm的肺孤立结节的诊断效果优于高分辨率CT检查,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彭光明  蔡祖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262-3263,3266
目的研究早期放射性肺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从27例放射性肺损伤中筛选出放射性肺炎14例。全部都有CT扫描及胸片。结果密度轻度增加1例,斑片状实变7例,散在斑片状影6例。空气支气管征及胸腔积液各2例。结论CT对于发现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表现一放射性肺炎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引言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继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凭借高密度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对病灶定位和定性准确、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资料等优势,CT检查已成为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损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5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的住院患者,分析50例乳腺癌术后放疗CT及X线检查表现。结果17例无阳性发现,30例放射性肺损伤,上肢静脉皿栓2例,冠脉损伤2例,骨损伤3例。结论影像检查能显示乳腺癌放疗后放射性损伤多种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CT(1 024×1 024大矩阵)在肺部局灶性混杂磨玻璃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病变(其中肺腺癌14例,肺炎性病变5例)的超高分辨率CT(1 024×1 024大矩阵)的表现,19例病例分别行常规分辨率CT和超高分辨率CT(1 024×1 024大矩阵)的对比扫描,对比病灶内部细微结构、病灶边缘及病灶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果:超高分辨率CT(1 024×1 024大矩阵)扫描较常规分辨率扫描更能很好地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结论:肺部局灶性混杂磨玻璃影需早期发现并定性,而超高分辨率CT(1 024×1 024大矩阵)在此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直线加速器所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鑫 《当代医学》2010,16(4):53-53,42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发生机制。方法收集50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放射性肺损伤的X线、CT表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放射性肺损伤表现为早期肺叶内片状密度均匀的模糊阴影,且阴影边缘与照射视野相一致,与正常肺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后期纤维化表现为在照射区出现不规则索条状阴影及网织状阴影,纵隔结构牵拉移位等表现。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形态和范围,诊断放射性肺损伤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意义。CT检出放射性肺损伤102例,42例(41.2%)出现呼吸道症状。出现症状在放疗后3个月-3年,平均10.7个月。最早CT出现改变在放疗后28天,平均6.6个月,较临床早约4个月。CT表现分为3个阶段:渗出期、中间期、纤维化期。胸腔积液42例(41.2%),心包积液24 例(23.5%),均为少量。提示,CT能优于临床和普通X线早期确诊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建立诊断肺原位腺癌(AIS)的诊断模型,探究超高分辨率CT征象在A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就诊肺部存在结节的患者中选取110例疑似AIS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扫描,收集超高分辨率CT征象,同时进行穿刺活检,根据活检结果 分为AIS组和结节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明确超高分辨率CT征象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构建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的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并绘制该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单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60岁(占比高)、肿瘤直径(大)、不规则形态、有毛刺、密度不均匀、有胸膜牵拉、血管相连、有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是导致AI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有空气支气管征是AI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超高分辨率CT征象(形态、毛刺、密度、胸膜牵拉、血管关系、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构建Lo gistic回归诊断模型:Logistic(P)=-15.479+1.116X<...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诊断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右肺单次照射40 Gy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前随机选取2只实验兔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观察肺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前实验兔肺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无异常.6周时1只实验兔右肺CT出现毛玻璃样影像,左肺无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兔CT无异常;SPECT肺灌注显像未见放射性稀疏缺损区.12周时2只实验兔肺CT中右肺出现局部斑片样改变,左肺纹理增多,其余14只兔两肺纹理增多;SPECT肺灌注显像右肺均呈现放射性稀疏缺损,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2周时病理学显示,两组实验兔右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左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肺泡充血.结论 SPECT肺灌注显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较CT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肺损伤大白兔模型的构建及多层螺旋CT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  刘佰弘  李鑫欣 《医学综述》2008,14(22):3503-3506
目的研究大白兔放射性肺损伤影像学模型的制作方法,结合病理学改变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分别以30、40、50Gy剂量行右肺2/3面积照射建立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第2、4、6、8周分别行MSCT检查并作pulmo曲线分析。结果动物模型可安全建立,MSCT能够清晰显示大白兔放射性肺损伤毛玻璃改变、斑片状及纤维索条影。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肺泡腔厚度增厚明显,尤以50Gy照射损伤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分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各时间点右肺密度显著高于左肺。结论大白兔右肺一次30、40、50Gy照射可以制作放射性肺损伤的急性模型,且50Gy照射损伤最为明显。MSCT可以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刘佳  崔珍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893-1897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toxicity,RILT)是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副反应,包括早期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由于肺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当其接受一定的放疗剂量时就可能发生放射性损伤。目前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和治疗措施,不仅限制了肿瘤的放疗剂量,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活质量,成为提高胸部肿瘤放疗疗效的瓶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放射性肺损伤不仅与肺的受照剂量和体积密切相关,也与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信号传导有关,如炎症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失衡、氧化损伤等均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此外,患者的体能状况也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因此,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应用来对症处理肺的放射性炎症,总体效果欠佳,更缺少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确切有效的防治办法,因此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及临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人们对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临床防治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如应用细胞因子抑制剂、基因治疗、中西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本文就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防治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一般有2种表现形式:早期急性放射性肺炎和后期放射性纤维化.发病机理研究主要为细胞因子学说.细胞因子作为分子水平的生物效应调节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及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在研究细胞因子致病作用的同时,亦进一步探讨相关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监控、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意义.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随着照射后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肺泡是主要受损部位,基本病变是肺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纤维化.CT、X线是临床对其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表现主要包括毛玻璃改变、斑片影及纤维索条影,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放射性肺损伤不可逆转,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10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根据是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年龄、手术方式、化疗周期数、临床分期及肺相关的物理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9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9.17%(10/1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数(χ2=5.825,P <0.05)、患侧肺平均量(t=-4.011,P <0.05)、患侧肺 V5(t=-2.771,P <0.05)、V10(t=-3.683,P<0.05)、V15(t=-4.113,P <0.05)、V20(t=-4.541,P <0.05)、V25(t=-2.747,P <0.05)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20是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 V20=29.03%为诊断界值点,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6%。结论:V20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调强放疗致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20=29.03%可以作为有效的剂量学指标来评估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对直径8mm以下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其对随访方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影像科门诊进行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的57例患者的67个肺结节资料.肺结节平均直径为(5.97±1.34) mm.对其中32个结节进行手术切除,病理结果提示2个结节为良性,9个结节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4个结节为原位腺癌(AIS),7个结节为微浸润腺癌(MIA);16个结节怀疑恶性但未手术;19个结节随访或考虑良性病灶.对67个肺结节均行常规CT扫描和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由3位有3~10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评价图像质量、判断结节类型、评估诊断信心、给出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案,并对阅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在显示肺结节内部混杂密度、结节边缘、分叶征等方面优于常规CT检查(P<0.05),两种扫描图像对判断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密度结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CT比较,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的诊断正确率增高(P<0.01),医师诊断信心提高(P<0.05),且基于两套图像给出的处理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差异主要体现为随访例数减少、手术例数和无需随访例数增加.结论 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对直径8mm以下肺结节可较常规CT检查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对通过常规CT检查难以确诊或诊断信心不充足的结节,可采用1 024超高分辨率CT靶扫描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