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依曲替酯加PUVA治疗严重银屑病,疗效显著,但前者于停药后可在体内存留1~2年,故需长时间避孕,而依曲替酸具有相同的疗效,但其排泄半衰期仅50小时,远较依曲替酯(100天)为短.本文用依曲替酸或安慰剂配合UVB照射进行双盲研究.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0例,安慰剂组(B组)38例,两组的临床情况相似,均为泛发全身的慢性斑疹型银屑病.试验后间隔14天随访一次,通过药丸计数来检测治疗情况.开始4周每天服用依曲替酸35mg,后每天25mg,同时UVB照射,起始量80%MED.后根据反应情况渐增,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依曲替酸(etretin)治疗严重的银屑病,并对临床疗效作了初步评价.共观察了21例银屑病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31~74岁),皮损受累范围占躯体的21~95%.用双盲法确定依曲替酸剂量.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依曲替酸的剂量为0、10、50或75mg/d,共8周,8周后用依曲  相似文献   

3.
依曲替酸在治疗银屑病时的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使用依曲替酯的主要成分和游离酸代谢产物依曲替酸(acitretin)治疗38例银屑病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45±3岁),女7例(年龄48±3岁),皮损均为斑块状,约占体表面积的10~70%。所有患者实验前至少2周停止局部治疗,停服药物至少4周。实验期间不服用其它可能使血脂、糖和胰岛素水平改变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曲替酸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依曲替酸的临床疗效;用原位杂交技术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区IL-17mRNA和IL-17蛋白表达。结果依曲替酸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抑制了皮损区IL-17mRNA的表达(治疗前39.95±11.44,治疗后16.20±6.65)及蛋白表达(治疗前0.85±0.10,治疗后0.26±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依曲替酸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可能涉及对患者皮肤Th17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8例(年龄20~57岁)性联鱼鳞病患者应用依曲替酸(acitretin)进行症状治疗。所有患者四肢、胸腹、躯干部都有严重皮损,且觉得影响其日常生活。每例均根据测定白细胞类固醇和乙酰硫酸脂酶活力和异常脂蛋白电泳而确诊。以往局部外用尿素霜等,但疗效差或一般。试用依曲替酸治疗,最初1个月内,所有病人依曲替酸剂量均为35mg/d,午后顿服。第二阶段为3个月,剂量为10~50mg/d 不等,据病人病情而定。此后至少停药4周,其后再在某些病人中,开始用维持量10~20mg/d,持续2~4月,局部佐以温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用依曲替酯(etretinate)对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20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s)研究了依曲替酯对糖代谢的影响.患者平均年龄为48岁,皮损面积均大于20%.用依曲替酯1.0mg/kg/d治疗4周,以后13例用  相似文献   

7.
依曲替酯和羟基脲均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但长期、单独使用可因剂量偏大、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出现许多副作用.如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既可减少给药剂量,又可减弱两药引起的副作用,增强疗效.本文作者对8年内采用依曲替酯和羟基脲联合治疗的17例(男12、女5)对系统治疗抵抗的泛发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前均曾单独使用过依曲替酯或羟基脲或氨甲喋呤治疗.联合治疗的疗期男性为2~72个月(平均25个月),女性为8~65个月(平均28个月).除2例患者因病情给药剂量有增减外,其余患者均以依曲替酯25~50mg/d、羟基脲500mg每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5例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用依曲替酸(acitretin,AT)治疗,并以安慰剂作对照的双盲试验结果。15例患者均为斑块状银屑病,皮损占体表面积的10%以上,其中2例还有掌跖脓疱性损害。试前1月停止银屑病的系统治疗,试前2周停止外用皮质类固醇。按双盲法随机给患者服用AT(25或50mg/d)或安慰剂8周,双盲期中,每2周评价一次,对鳞屑、红斑、厚度和脓疱的严重程度给予分级记分(0~8),并分别于试前、8周、6个月和(或)研究结束时测量皮损面积。8周双盲试验期结束后,全部患者给予25~75mg/dAT 公开治疗,每2~4尉检查一次。双盲期中服用安慰剂者,开始给AT50mg/d,以后根据药效或副作用的严重性调整剂量,停药后1月作最后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依曲替酯和13-顺维甲酸为常用的合成维甲酸,两者对血脂类型都有不良的作用。依曲替酸(acitretin)为依曲替酯最主要的活性代谢物,其药物半衰期约50小时,而依曲替酯为100天,这有可能使孕妇接受依曲替酸治疗引起畸胎的发生率比接受依曲替酯低。为了研究依曲替酸对血脂的作用,作者对8例银屑病、4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在接受依曲替酸治疗前、治疗的第8周和停止治疗后第8周分别作了血脂类型和静脉内脂肪耐受试验(IVFTT)检查。依曲替酸的使用方法为平均40mg/d,连续12周治疗。全部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血脂变化:每个患者的血浆总甘油三酯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依曲替酸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皮损和正常表皮维生素D受体(VDR)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半定量检测依曲替酸对HaCaT细胞VDR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银屑病皮损VDR蛋白表达水平(33.41±2.2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14.87±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依曲替酸作用HaCaT细胞24h,48h和72h后细胞VDR蛋白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银屑病皮损VDR蛋白表达异常,依曲替酸可降低HaCaT细胞VDR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1.
依曲替酸[acitretin,etretin(Ro-10-1670)]是依曲替酯的主要代谢产物,具有较短的排泄半衰期。作者用该药治疗20例皮肤型 LE,取得较好的疗效。试验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7~57岁(平均42.56岁)。14例患慢性皮肤型 LE 不伴 SLE 的症状;6例 SCLE,其中1例是SLE 伴有 SCLE 皮损。要求育龄妇女治疗前1月至治疗后4月避孕,治疗前妊娠试验阴性。除外妊娠、哺乳;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肠胃疾病;青光眼;严重心脏病;需服药构代谢性疾病等。病人于1987年2~9月接受治疗,给予25mg 及10mg 的依曲替酸胶囊。开始剂量为50mg,以后根据疗效  相似文献   

12.
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依曲替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依曲替酸不仅能够治疗银屑病,还能够治疗其他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可变性红斑角皮症、副肿瘤性肢端角化、厚甲症等,另外依曲替酸还能够治疗某些皮肤肿瘤以及大疱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3.
依曲替酯最常见的皮肤副作用是干燥、红斑、脱屑,有时伴瘙痒,较少见的皮肤反应有甲沟炎样改变、肉芽组织过长、光敏,主要是维甲酸的毒性,故与剂量有关,真正由于本药过敏而发疹者少见。作者报道了2例(1例银屑病,1例毛发红糠疹)口服依曲替酯数天后出现多形红斑样发疹的病人。例1。男性,46岁,因患严重银屑病20年,服依曲替酯4天后皮损加重,并起红斑性皮疹而入院。体查见银屑病皮损和环形红斑片。在面部主要  相似文献   

14.
依曲替酸(acitretin, AT)是依曲替酯(etretinate,ET)的主要代谢产物,其治疗作用与ET相同,但在体内排泄较ET为快.本组用AT和安慰剂对临床及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扁平苔藓(LP)的65例病人进行了双盲对照研究.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有神经系统疾患者除外,有生育能力的妇女采用了可靠的避孕方法后方列入观察之列.将病人随机分为AT(32例)和安慰剂(33例)两组,每天服3个AT胶囊或安慰剂,连续8周;双盲期后接着为开放治疗期,所有病人均接受8周A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郎格罕细胞(LC)在掌跖脓疱病(PPP)发病中的作用,作者对20例患者应用单克隆抗体抗 Leu 6和抗 HLA-DR 结合过氧化物酶法进行了掌跖皮损表皮内 LC 的研究,估价依曲替酯或依曲替酯加 PUVA 疗法对这些细胞的影响。全部病人均于掌跖对称发疹,其中10例伴有或曾有少量局限性寻常型银屑病。用药方法:依曲替酯0.6mg/kg/d,连续使用8~14周。用药2周后,一侧掌或跖加用光化学疗法,每周照射3次,连续6~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中或治疗后于受累皮肤非脓疱处取材进行 LC 的检查,结果发现在治疗前表皮 LC 数较对照组增多(P<0.001)。依曲替酯治疗2周后LC 数无明显改变,但在依曲替酯加用光化学疗法的掌跖在治疗6~12周后,PPP 消退,表皮 HLA-DR 和 Leu6阳性细胞数减少至正常水平。而对照  相似文献   

16.
寻常性银屑病在临床上常见,以往的局部治疗以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为主,疗效欠佳,且停药后容易出现皮损反跳现象。我们采用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他扎罗汀,联合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病例选择入选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男女不限;皮损面积占整个体表面积的2%~30%;4周内无  相似文献   

17.
1987年Harrison 等报道氨甲喋呤与依曲替酯(etretinate)相互作用可引起中毒。患者是1例银屑病病人,其血浆氨甲喋呤浓度在与依曲替酯合用时升高到0.11mmol/L(合用前为0.05和0.07mmol/L)。从1982年Van der Veen 等报道以来,已见过数例银屑病患者对氨甲喋呤与依曲替酯合用似乎有益,还有人将其用于治疗脓疱性银屑病、毛发红糠疹以及Reiter 病。本文作者曾对这种合用提出过警告,因为在首次治疗1例银屑病患者时就产生了严重的中毒性肝炎。此后作者对这种合用非常谨慎,只有当这两种药单独应用无效时才采取合用。然而作者在又发现1例后再次引起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依曲替酸和黄芪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依曲替酸和黄芪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凋亡细胞形态.结果: 依曲替酸和黄芪均对HaCaT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抑制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但黄芪的抑制率较依曲替酸为低.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有明显的凋亡峰出现,电镜下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结论: 依曲替酸和黄芪均可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提示二者治疗银屑病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窄谱UVB对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P53、半胱天冬酶(casp)-3及bax表达的影响,探讨窄谱UVB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UVBⅠ组和UVBⅡ组3组,分别在光疗前和光疗后4周、8周作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和背部皮损活检,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皮损中P53、casp-3及bax表达.结果:UVBⅠ组皮损中P5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UVBⅠ组、UVBⅡ组皮损中casp-3和bax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UVBⅠ组、UVBⅡ组中P53与PASI改善率呈负相关,而casp-3、bax表达呈正相关(P < 0.05).结论: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P53蛋白表达下调和casp-3、bax表达上调是窄谱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依曲替酯和13-顺维甲酸治疗某些红斑狼疮(LE),特别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DLE)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有效,但依曲替酯的半衰期长,约100天,故育龄妇女服用时需长期避孕,因而限制了此药在 LE 中的应用。依曲替酸(acitretin)是依曲替酯主要的具有活性的代谢物,而半衰期明显缩短,仅为50小时,停药后避孕1月即可,而依曲替酯需要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