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高速一体式沉淀/浓缩池。高效沉淀池工艺依托污泥混凝、循环、斜管分离及浓缩等多种理论,通过合理的水力和结构设计,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该工艺特殊的反应区和澄清区设计,尤其适用于中水回用和各类废水高标准排放领域。  相似文献   

2.
<正> 活性污泥系统是由曝气池、沉淀池、供氧设备和污泥回流设备所组成。曝气沉淀池是把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曝气池和沉淀池合并在一个构筑物内,省去污泥回流设备。在这座综合构筑物内,分曝气区、导流区、沉淀区和污泥区,如图1所示。工作时,污水和  相似文献   

3.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38(4):49-49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利用循环流化床进行污水脱氮除磷的装置。包括位于下部的缺氧流化床、中部的厌氧流化床和上部的固液分离器.厌氧床出口接好氧流化床,好氧流化床另一侧接斜板沉淀池,该斜板沉淀池下部分别为载体回流沉淀区和富磷污泥沉淀区,载体回流沉淀区通过载体回流管与好氧流化床连接,以上各有关部件间有管路连接。  相似文献   

4.
不同污泥回流工况下沉淀池的生化净水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污染源水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后,出水中携带的硝化细菌和异养细菌等微生物在后续沉淀单元产生的生物作用使沉淀池净水效果得到强化;通过采取沉淀池部分污泥回流措施,使得生物净水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比.试验期间,生物预处理出水CODMMn平均值为4.24 mg·L-1,在无生物污泥回流、有生物污泥回流工况下,沉淀池出水CODMn平均值分别为2.81 mg·L-1、1.98 mg·L-1,沉淀池出水相对生物预处理出水CODMn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33.6%,53.4%,去除效果得到显著改善;采取污泥回流后沉淀池对浊度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也较采取污泥回流前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枣庄市污水处理厂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重点分析了进水量、凝聚和絮凝搅拌强度、药剂投加点和投加量、絮凝区污泥浓度和污泥回流量、污泥停留时间和污泥位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应控制进水量均匀稳定,凝聚搅拌强度控制在80~120 r/min,絮凝搅拌强度控制在15~20 r/min,PAM投加量为0.6 mg/L,除磷时Fe Cl3与磷的物质的量比为1.4,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控制在120~180 mg/L,沉淀区污泥位控制在1.0~1.8 m。  相似文献   

6.
沉淀池中污泥会因为没有及时排泥等原因都会导致沉淀后的污泥上浮,上浮的污泥会导致沉淀池的出水水质变差,提高沉淀池表面浮泥的去除效果,不仅关系到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和成本,在保护环境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气吹式沉淀池表面浮泥清理装置的研究,该装置通过气体吹扫管对沉淀池表面的浮泥进行清除,该装置不仅效率高、能耗低,而且能够彻底清除沉淀池表面浮泥。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双层平流沉淀池在国内的应用,并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双层平流沉淀池的主要设计内容。与普通平流沉淀池相比,双层沉淀池的处理效率更高、占地面积较省,但整体池深较深、排泥系统相对复杂,本文根据双层沉淀池的特点,介绍和分析了该池型的设计参数,絮凝区与沉淀区的设计,以及上下层排泥系统的设计,为同行业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以压强连接的隐式修正法压力速度校正方程基础上,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以及标准k-ε湍流模型,对水厂沉淀池的三维水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求解。数值模拟结果与沉淀池使用过程出现的污泥沉淀规律较符合。利用理论计算结果对沉淀池的入水口重新进行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布局调整。通过分布多个入水口,变化水池的结构,有效地改善了水流特性,减小了连续的沉淀区域面积,有利于后期污泥的排放,证明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厂沉淀池的结构改造及优化设计是有助的。  相似文献   

9.
<正> 活性污泥法的二次沉淀池,应该说它与曝气池同样的重要。它担负着把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的活性污泥与处理后的废水分离,从而获得最终清洁的出流,同时。二次沉淀池还为曝气池提供浓缩的活性污泥,满足污泥回流的需要。在一定含义范围内,二次沉淀池污泥浓缩愈好,则相应的回流率也可愈小。当然,二次沉淀池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蓄泥功能。 1958年Fitch曾叙述了四种本质上有区别的沉淀类型:(1)无絮凝倾向或弱絮  相似文献   

10.
沉淀,是废水处理中重要的单元过程之一,近年来随着浅池沉淀理论的不断发展,斜管式沉淀池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是由于它比平流式沉淀池效率提高近十倍。斜管沉淀,是应用“浅层沉淀”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净水机理可通过水中污泥颗粒在斜管中沉淀过程中的分析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黄振东 《浙江化工》2013,45(4):34-36
涠洲终端设备的含油污水都直接排往污泥沉淀池,进行预处理后,然后分离出来的油进入污油罐,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污泥进入污泥沉淀罐进行后续的处理。污泥沉淀池为敞开式的,由设备过来的不少带压含油污水携带不少气体,进入污泥沉淀池后气体冒出来混入大气中存在安全隐患。本项目提出通过增加一个闭排罐和开排罐来解决相关问题。该技术已在涠洲终端中成功应用,为终端的安全生产和操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为今后石油石化终端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硫酸生产中每天排放大量酸性污水并伴随部分矿尘,自建厂以来均采用电石渣中和后排至沉淀池沉淀,清液流入江山江,沉淀物(污泥)则存入池内。目前每年约有1.3万余吨污泥,除砖瓦厂掺用3000~4000吨/年外,别无他用。近年来池满外溢,污染农田、危害农业。今年三季度开始由于三个沉淀池已满,因而所排之污泥无法沉淀,直接经沉淀池——排污沟——进入江山江,造成沟渠有的地方被沉淀物堵塞,江山江水源严重污染,威胁到硫酸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解决污泥的回收利用,消除公害,系当务  相似文献   

13.
平流沉淀池在油田污水改性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桥口油田污水改性工艺中,因产出污泥量过大,导致密闭处理系统内污泥堵塞严重,沉降效果变差。而在密闭处理流程前串入平流沉淀池以后,污泥沉降前移,彻底地密闭流程污泥堵塞难题,整个处理效果显著.产流沉淀池具有沉降效率高、处理效果直观、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沉淀池应采用双池串联设计布局,其结构要根据污水处理流量、杂质含量、沉降时间等参数合理设计,应达到两极沉降、高效适用的目的。同时,沉淀池要建有完善的排污系统,这是提高沉淀池沉降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设计公开了一种新型污泥处理装置及工艺,主要包含污泥轴流泵、污泥运输管道、污泥处理池、溢流堰、臭氧消毒系统、膜蒸馏系统、冷却循环系统、太阳能加热系统。该装置首先由污泥轴流泵通过污泥运输管道与污泥处理池连通,溢流堰设置于污泥处理池内,且将污泥处理池分隔为污泥沉淀区、膜蒸馏区;其次,污泥运输管道与污泥沉淀区连通,冷却循环系统与所述膜蒸馏区管道连接;最后,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所述污泥处理池外部,两根加热棒分别设置于所述污泥沉淀区、所述膜蒸馏区。该设计主要优点是:减少污泥内含水率,无有毒有害物质产生;通过臭氧氧化分解污泥中有机质,并对污泥中病菌进行了高效消毒杀菌,降低污泥对环境的危害;实现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效应,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实例,对飘合纸业回用水处理系统斜管沉淀池絮凝过程的絮凝池(一般常称反应池)和沉淀区进水方式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处理效率比改造前的沉淀效率提高将近一倍;印证了絮凝池的合理设计和沉淀区的合理布水进水在斜管沉淀池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设计中,应注意对G值的合理分配,避免在絮凝体形成之后,因水流的过度搅动而导致絮凝体的破裂。  相似文献   

16.
石灰混凝澄清工艺中高密度沉淀池末端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沉淀池终端污泥系统设计中,污泥量计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密度沉淀池配套污泥处理设备的合理选型。文中介绍了工程设计中高密度沉淀池污泥量的计算方法和相应污泥设备配置选型方法。通过对高密度沉淀池排泥量的准确估算,选择适合的污泥处理统设备,最终能保证高密度沉淀池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应用FLUENT软件中的Mixture模型对某给水厂平流式沉淀池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在沉淀池容积一定时改变沉淀池构造尺寸,得到不同工况沉淀去除效率并分析沉淀池尺寸变化对沉淀去除率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池容积一定时沉淀池长宽变化对沉淀去除率影响较小,有效水深变化对沉淀去除率影响显著。应用MATLAB软件拟合出沉淀去除效率曲线、沉淀池费用曲线,构建较为合理的沉淀池优化设计模型,得出沉淀池最经济尺寸,在保证沉淀效率前提下实现年费用最小。  相似文献   

18.
给水车间污泥处理工程设计及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给水车间沉淀池排泥水及滤池反冲洗排水SS较高的特点,设计采用沉淀浓缩及离心机脱水的方法,使排泥水处理后的清水回用或达标排放,脱水后的干泥外运填埋。系统试运行结果表明,沉淀池出水SS约7mg/L,离心机脱水后污泥含固率达到30%,离心机分离液SS≤200mg/L,处理能力和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现了节水、控制污染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随着污水的净化、沉淀下大量污泥,一般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含水率为95%左右,生物滤池后的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含水率为96%左左,活性污泥的含水率则高达99%以上。由于含水率大,污泥量多,给污泥的处理和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需要浓缩、脱水或干化,以减少污泥体积。例如含水率为95%的污泥经脱水后含水率降到70%时,污泥重量仅为脱水前的16.7%;如果含水率为99.5%的污泥经浓缩和脱水后含水率降到70%时,污泥重量仅为脱水前的1.67%。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选煤厂循环水深度处理的新工艺,把循环水池和斜管(斜板)沉淀池相结合,煤泥浓缩池溢流出的循环水进入斜管(斜板)沉淀池的配水区,水流自下而上穿过斜管(斜板)区,循环水中的颗粒会沉降在斜管内,进而滑落至污泥区;净化后的循环水进入循环水池的清水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