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报道重症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及其围术期处理的经验.45例重症患者施行CABG手术,男32例,女13例,年龄41~78岁.其中冠心病合并病变包括左室功能重度减退(EF<30%)7例,心脏瓣膜病13例,心肌梗死后巨大左室室壁瘤6例,75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肾或肺功能重度不全者8例.瓣膜置换或升主动脉瘤术中左冠脉开口血供受影响而行急症CABG术6例.全组择期CABG手术40例,急诊手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1~4支,人均2.9支.45例中单纯CABG术20例,余25例同期处理合并病变.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6例,肾衰3例,呼吸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6例低心排综合征者应用IABP后5例痊愈,3例肾衰行腹透或血透治疗后均康复.全组早期死亡2例(4.4%),分别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43例康复出院.晚期死亡1例.术前控制好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心率和糖尿病;术中使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加强有效的心肌保护;术后及时处理低心排与肾衰等,能显著地提高重症患者CABG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护士应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术后有无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对35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前和术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无手术中死亡,1例术后3d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合理的手术方法、做好术前准备、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术后管理,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旁路移植术与一般患者相比死亡率无明显增加,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5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2003年5月~2006年4月57例重症以及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55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死亡2例,占3.5%,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左心衰及严重肺部感染;手术并发症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术后随访心胸比例较术前不同程度的缩小,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调整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到最佳状态,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保留二尖瓣装置,彻底矫治三尖瓣病变,术后积极防治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重视多巴胺、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物及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的用量与维持时间,是重症瓣膜病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重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Swan-Ganz飘浮导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00例重症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行CABG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n=51)和常规组(n=49)。术后,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常规组未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肺循环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心肌梗死、新发房颤、术后室颤、急性肾损伤及病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舒芬太尼组在治疗后12 h及24 h时的心率、外周循环阻力、肺循环阻力明显降低,心排血量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改善重症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心脏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CABG) 5 0 6例 ,19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CPB减流量时若循环不能维持正常 ,加大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延长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后仍不能停机 ,立即经股动脉放置IABP。IABP占全部CABG的 2 4 % ,占CPB下CABG的6 4 %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未使用IABP。IABP辅助时间 (2 5 3±5 6 )h,16例顺利渡过低心排阶段 ,2例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因鱼精蛋白过敏性休克死亡 ,死亡率 15 8%。 1例右髂总动脉穿破 ,另 1例出现右足背动脉栓塞 ,并发症发生率 10 5 %。作者认为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应尽早使用IABP ,其效果好 ,并发症少 ,但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使用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体外循环使心内直视手术成为可能,是确保CABG成功的关键之一。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近年来新的心内直视手术方法,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全身炎症反应,对患者的应激明显降低,尤其对高危患者具明显优势。为了解OPCAB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围术期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80例OPCAB和190例CCAB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1 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总结并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2005年4月共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20例,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597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523例;≥60岁的患者889例(79.4%);不稳定型心绞痛937例;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862例(77.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室间隔穿孔、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术后等.左主干病变176例,3支病变738例,3支以下病变382例.结果死亡4例(0.36%),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脑梗死、纵隔炎)率1.6%.OPCAB组旁路移植2.5±0.4支,CCABG组旁路移植3.3±0.6支.左乳内动脉(LIMA)使用率94.3%,术后早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1例.全组随访2个月~7年.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科学的外科策略,精湛的手术技术及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结果,研究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行CABG术394例进行总结,其中357例(90·6%)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64例(92·4%)合并其他疾病;246例(62·4%)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OPCAB),148例(37·6%)选择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CABG)。胸膜外技术游离左乳内动脉(LIMA),保持胸膜腔完整,常规将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用大隐静脉。术中使用即时超声血流仪测量移植血管血流,保证吻合口通畅。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和营养支持,严格控制血糖于6~10mmol/L。结果移植血管数行CCABG患者为3·1±0·6支,行OPCAB患者为2·4±0·8支;379例(96·2%)使用LIMA。全组死亡3例(0·76%),发生并发症9例(2·28%)。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患者为9·7±5·4h,CCABG患者为20·3±15·0h。术后住ICU时间2·7±1·0天,住院时间11·8±5·0天。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围术期进行精细处理,老年患者亦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其他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34例患者中 ,75 .4 %例有Ⅲ~Ⅳ级心绞痛 (CCSS) ,5 1.2 %有个至少 1次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造影示梗阻性病变在左主干 (LM) 34例次、左前降支 (LAD) 130例次、对角支 91例次、回旋支 84例次、右冠状动脉 80例次。伴有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 4 1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18%~ 6 9% ,4 5 %~ 30 % 5 0例 ,<30 % 13例 ;伴左心室壁瘤 5 6例 ,同时伴瓣膜功能不全 4 2例。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 36例伴有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者同期激光心肌打孔 (TMLR) ,同期左心室壁瘤切除三明治式缝合11例 ,巨大室壁瘤心内补片左室成形 4 5例 ;同期心脏瓣膜手术 4 2例 (其中 4例患者同时心脏室壁瘤切除心内补片成型 )。结果 人均旁路 2 .4 6支 ,6例患者需IABP辅助 11~ 5 4h ;2次开胸止血 6例 ;并发室上速和房颤 2 8例 ,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2例电转复 ,余均药物控制 ;全组手术死亡 3例 ,死亡原因分别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 (2例 )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131例患者手术后心绞痛等症状均缓解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随访 4~ 6 0个月 (平均 12 .7个月 ) ,随访率 89% ,6 5例已恢复全日工作。结论 与单纯冠状动脉旁路多植术相比 ,联合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经外科治疗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10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17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CABG组(108例)、CABG同期行二尖瓣成形/置换组(同期手术组,67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心室辅助装置(VAD)使用情况、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等)情况,并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收缩压(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的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搭桥支数、使用IABP和VAD、围术期死亡率、同时行其他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A、LVEDD、二尖瓣反流程度、sPAP、心功能NYHA分级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伴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全面而积极的手术干预并未带来更理想的早期手术效果;在充分再血管化的基础上,可选择简单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4月-2004年12月,同期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0岁(42~78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37例,Ⅳ级11例;二尖瓣病变37例,主动脉瓣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9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处理瓣膜。心脏复苏后在升主动脉开放前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瓣膜置换或成形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行二尖瓣成形8例,行二尖瓣置换29例,行主动脉瓣置换11例,行双瓣置换9例(其中39例为机械瓣置换,10例为进口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1~5支,平均2.7支/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其余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7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Ⅰ级45例,Ⅱ级11例。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和心脏瓣膜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干预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5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7岁,冠状动脉瘤体直径1·5~2·5cm,其中右冠状动脉多发冠状动脉瘤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冠状动脉瘤2例,左、右冠状动脉瘤2例。术前心电图显示ST改变5例。心脏超声EF值明显减低4例,心衰急诊入院1例。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室壁运动幅度减低1例。手术方法包括体外循环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血栓清除、瘤体成形4例,其中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切口远端支架置入。另1例直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心脏全部自动复跳。术后ICU病程平稳,4例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心脏超声EF值明显提高,1例ST段及EF值改善不显著。结论临床Ⅲ期以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外科干预,采用内膜剥脱、血栓清除、瘤体成形及冠脉搭桥等综合方法,结合术后抗凝及免疫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211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男104人,女107人,年龄50~75岁(60±3·5岁)。术前对有心绞痛等相关症状、糖尿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存在缺血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为阳性,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11例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28例(60·7%,其余患者无症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未造影),其中30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造影阳性率23·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例(80·0%),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诊4~3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游离大隐静脉(GSV)无腿部切口感染的经验。方法在完成1120例CABG中,游离大隐静脉(GSV)1050例。搭桥材料常规使用原位带蒂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其余桥采用GSV和(或)桡动脉。采用术前选择合适的GSV、术中程序化的游离方法和恰当的保护措施、术后切口的细致观察和处理,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感染高危因素的控制等围术期综合策略,以避免腿部切口的感染。结果无一例腿部切口感染。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创面换药后痊愈;10例术后3~4天切口少量渗液,但无感染,缝合2~3针后痊愈,未延迟出院。大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腿部水肿和皮下淤血,个别患者述切口部位感觉麻木。随访3个月~2年,绝大多数术后3个月内感觉恢复正常,水肿消退。结论程序化的GSV游离方法和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可以避免腿部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结合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的临床应用,探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6例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加全弓替换4例,全弓替换1例;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常温阻断加血泵法血液回收股动脉输入法,行降主动脉替换2例,股动脉、股静脉转流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1例;常规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术6例,Wheat术3例,Bentall加二尖瓣替换1例,Bentall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升主动脉加部分弓替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升主动脉替换1例;全麻下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结果 本组26例,手术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8%;术后并发严重脑功能障碍2例,昏迷时间分别为15 d,30d,占7.6%.共随访24例,随访率92%,死亡1例.结论 Stanford分型的细化对明确手术指征和确立手术预案具有指导意义.四分支人工血管的应用缩短了主动脉阻断时间,结合选择性脑灌注及分段停循环技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RATIONALE AND OBJECTIVE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has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tec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SCT can reliably triag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to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r no revasculariz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23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AD who were referred for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ATH) additionally underwent MSCT (16*0.5 mm detector collimation). Therapeutic decisions made on the basis of CATH and MSCT strictly following current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CAD were compared with decisions made by a cardiac surgeon and a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Only MSCTs with at least adequate image quality in all coronary segm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94/123). RESULTS: Decisions made on the basis of MSCT and CATH according to guidelin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greement of 88%, 82 of 94, P = .319). The therapeut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and the cardiac surgeon based on CATH differed significantly (overall agreement of 79%, 74 of 94 cases, P < .001; cardiologist: 78% PCI and 22% CABG versus surgeon: 38% PCI and 62% CABG), whereas there was 100% agreement regarding decisions for or against invasive treatment. CONCLUSIONS: MSCT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CATH in triagi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AD to CABG, PCI, or no revascularization. The choice of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 is significantly mo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whether a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 or a cardiac surgeon makes the decision than by the diagnostic test on which the decision is based.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特点,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脉三支病变的患者68例及冠脉单支或双支病变7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支病变组患者与单双支病变组四种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其聚集性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三支病变组运动平板试验的阳性率(23/24)显著高于单双支病变组(26/42,P<0.01),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左室造影的LVEF、LVEDP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三支病变组冠脉病变以IV级为主,发生Ⅲ级和Ⅳ级病变的处数较单双支病变组显著增多,三支病变组48/68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及需再次行血运重建比例较高.结论条件允许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目前应首选冠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瓣膜置换术伴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同期实施经心外膜途径的超声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总结。方法选择房颤病史>6个月的89名病人,其中永久性房颤67人,阵发性房颤22人,所有病人需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手术。首先在心脏跳动下,应用Epico Cinch装置行经心外膜途径围绕肺静脉的房颤超声消融术,随后采用EpicoWand装置在肺静脉环形消融线与二尖瓣环之间附加一条消融线,然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结果术后6~12个月随访时,房颤治愈率为83%,其中永久性房颤的治愈率为78%,阵发性房颤的治愈率为100%。房颤的治愈率与房颤病史长短及房颤的类型有关。结论在心脏跳动下经心外膜途径的超声消融术对于冠心病和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所合并的心房颤动是一种安全可行、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