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重度烧伤合并脓毒血症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FPI、TF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重度烧伤感染前期病人TFPI、TF抗原含量明显升高(P〈0.01);感染后期病人TF抗原含量明显升高(P〈0.01),但TFPI抗原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重度烧伤感染前期组比较。中、重度烧伤感染后期组TFPI抗原含量减低(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合并脓毒血症病人血浆中TFPI抗原水平在感染早期明显升高,感染后期下降,其动态监测对判断烧伤合并脓毒血症病人的病情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TF升高可作为判断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中组织因子(TF)及其抑制物(TFPI)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0例为研究组,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44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法检测患者血浆TF、TFPI,并进行组问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TF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中,脑出血患者血TFPI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血TF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者,血TF、TFPI均高于未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与凝血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抑制物可能参与了肺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脑出血患者40例,脑梗死患者40例,并选取同一时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将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和健康体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法对患者和健康检查者的血浆 TFPI 以及 TF 进行检测,并对比。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中脑出血患者和脑梗死患者的 TF 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 TFPI 方面,观察组中脑出血患者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脑梗死患者的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脑出血患者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 TFPI 和 TF 水平均未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p <0.05),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 TFPI 和 TF 水平同样高于未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p <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在临床上凝血功能异常,且伴随有炎症反应,组织因子以及组织因子抑制物对肺部损伤具有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 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 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一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浆TF、TFPI一1水平的变化。结果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TF、TFPI一1可作为榆涮电|科肿瘤尤苴县妇科恶忡肿瘤术后深静H永向柃形成的雷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地区健康中老年人汉族、维吾尔族人群新鲜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40名汉族正常人和40名维吾尔族正常人。结果(1)汉族人群、维吾尔族人群其TF抗原、总TFPI(t-TFPI)、全长TFPI(f-TFPI)、TF/t-TFPI、TF/tr-TFPI、tr-TFPI/f-TFPI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汉族比较,维吾尔族血浆中截短TF-PI(tr-TFPI)含量、TF/f-TFPI及tr-TFPI/t-TFPI比值明显降低(P<0.05),但f-TFPI/t-TFPI比值明显升高(P<0.05);(3)FⅦAg、FⅦa、FⅦ:C和三者之间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浆D-dime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相比,维吾尔族人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成分并无明显差别,但tr-TFPI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2例,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F,TFPI水平。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发生于子宫颈癌3例,子宫内膜癌3例,卵巢癌2例。 TF,TFPI含量及活性对照组与3种妇科肿瘤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TF有血栓形成妇科肿瘤组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TFPI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浆TF,TFPI水平升高更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人TF、TFPI、ET-1、VWF和FⅦa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量强度的游泳对机体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0只Waster大鼠进行不同强度量的游泳后,测定其血浆组织因子(TF)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抗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抗原。结果①中小量强度游泳后,血浆t-PA活性和t—PA/PAI-1比值明显升高(P〈0.01),PAI-1活性却明显降低(P〈0.05);大强度量游泳组t-PA活性和PAI-1活性没有明显改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游泳使TFPI水平升高,其中小强度量和中强度组TFPI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中运动量组大鼠血浆TF水平明显降低,TFPI/TF比值显著性升高(P〈0.01);大强度组的TF和TFPI含量有所升高,但TFPI/TF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③不同强度的游泳训练均可使大鼠血浆TM浓度升高(P〈0.05或P〈0.01),但对血浆vWF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量强度的游泳可以改善机体的凝血和纤溶功能,而大强度量运动不利于改善纤溶功能,且有可能降低机体的抗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分别采用药物和介入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中,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AMI患者和10例正常人(作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TF和TFPI含量.其中20例AMI患者中10例采用药物治疗,10例行急诊介入治疗,均加用LMWH抗凝治疗并分别于即刻,LMWH注射后4h、24h、7d后采静脉血测定TF和TFPI含量.结果①AMI患者TF和TFP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LMWH注射后4h保守治疗组的TF含量明显降低(P<0.01),但介入治疗组中未见降低.两组的TFPI含量均显著升高(P<0.02).在LMWH注射后24h即第3次注射前两组患者的TF和TFPI水平都基本回到基线水平;③在治疗7天后药物治疗组的TFPI含量明显升高(P<0.05),两组的TF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LMWH的抗凝作用与降低TF水平并有促进TFPI释放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组织因子(TFAg)、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激活的Ⅶ(FⅦa)及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检测采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7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54例和健康体检者165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及AIS组血浆TF、TFPI两因子及其各比值分析除TF/tTFPI、TF/fl-TFPI外,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Ⅶ检测显示,在AMI组FⅦ∶C、FⅦa、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IS组为FⅦ∶C、FⅦ∶C/FⅦAg和FⅦa/FⅦAg高于对照组,FⅦa/FⅦ:C低于对照组和AMI组,而FⅦa又低于AMI组。结论除FⅦa/FⅦ:C外,TFP其余因子的变化趋势在AMI和AIS患者中是一致的。提示运用比值的测定可能更敏感,更可靠的评估凝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TF、TFPI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F、TFPI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FPI/T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恢复期TF、TFPI水平和TFPI/TF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在重型颅脑外伤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浆TF、TFPI-1及抗原水平,同法测定20例健康人血浆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TF及抗原水平在伤后第1天即已明显升高,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直到第5天一直维持高位;TFPI-1在伤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TF在伤后第1、2、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TF及TFPI-1伤后第2、5天与对照组及伤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患者的TF和T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患者同样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而预后不良患者、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患者( 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动态检测血浆中TF、TFPI-1及抗原有利于了解重型颅脑外伤后继发血管内凝血反应程度,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部分外周血白细胞去除(LCAP)后内毒素血症犬血浆中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变化,探讨去除白细胞对内毒素血症犬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杂种犬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清脂肪酶(LPS)组(L组)、假 LCAP组(S组)及 LCAP处理组(T组),每组10只。L组仅经静脉输注2 mg/kg LPS建立内毒素血症犬模型,不行LCAP;T组在建模后12~14 h使用自动连续血流血细胞分离机进行LCAP;S组建模后12~14 h行假LCAP(将去除的终产物回输入体内)。观察建模后12、36 h各组动物血浆中的TF及TFPI水平,并计算TF/TFPI值。结果在36 h时,与 L组及 S组比较,T组犬 LCAP后血浆中TF水平明显降低(P<0.05),TFPI水平明显升高(P<0.05),TF/TFPI值降低(P<0.05)。而 L组与 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 LCAP可降低血浆中TF/TFPI值,从而改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的变化,探讨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在心房血栓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6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抗原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F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060.0±669.8)pg/mLvs(423.6±245.1)pg/mL,P=0.000],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8.2±8.9)ng/mLvs(70.1±24.0)ng/mL,P=0.000;(26.3±8.0)ng/mLvs(41.2±16.7)ng/mL,P=0.000]。②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与无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比较,伴左房血栓心房颤动组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1431.4±564.5)pg/mLvs(904.6±660.3)pg/mL,P=0.004],总TFPI和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33.1±9.6)ng/mLvs(40.0±7.8)ng/mL,P=0.01;(22.9±8.2)ng/mLvs(22.7±7.4)ng/mL,P=0.048]。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组织因子凝血途径参与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AT)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TFPI抗原(TFPI:Ag)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TFPI活性(TFPI:A)采用发色底物法。AT:Ag采用免疫浊度法。AT:A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急性中毒性肝炎14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48例,肝硬化50例,共132例肝病患者:TFPI:Ag与TFPI:A均高于正常值(P〈0.05,P〈0.01),仅失代偿期肝硬化TFPI:Ag降低(P〈0.05)。AT:Ag除失代偿期肝硬化外,均接正常值。AT:A除慢性乙肝与肝硬化低于正常值外,其他组接近正常值。结论肝病患者TFPI上调,表明组织受损与炎症存在,而AT正常或降低,表明肝细胞合成AT减少。而失代偿期肝硬化除TFPI:A保持高水平外,其余多项指标均降低,表明肝组织毁损严重,抗凝蛋白合成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血清D-二聚体、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围生期孕妇116例(其中82例为健康妊娠女性,34例为妊高征孕妇)及非妊娠健康女性47例,分别作为正常围生期组、围生期妊高征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D-二聚体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TF及TFPI浓度,分析其对围生期孕妇的临床意义。结果正常围生期组及围生期妊高征组血清D-二聚体、TF及TFPI的浓度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妊高征组血清D-二聚体、TF及TFPI的浓度要明显高于正常围生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围生期孕妇血清D-二聚体、血浆TF及TFPI进行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对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 ,TFPI的活性变化及其与凝血机能的关系。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 ,TFPI活性。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FPI活性低于对照组 (P <0 .0 1)。 7例初治患者化疗后血浆TF活性较化疗前下降 (P <0 .0 1) ,TFPI活性较化疗前升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紊乱与血浆TF和TFPI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脓毒症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表达及其平衡对凝血异常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7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造模组,每组根据不同时间点(2、4、8、12 h)分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和TFPI浓度。结果盲肠结扎穿孔后,造模12 h组PT、TT、APTT和DD显著升高,Fbg和PLT计数显著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 h组TF与TFPI均显著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F浓度随时间呈进行性升高,而TFPI未见进一步升高。结论脓毒症时,血小板减少及TF、TFPI表达增加的失衡可能是诱发凝血异常进而参与MODS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凝血酶调节素(TM)、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改变,探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内皮损伤和功能变化。方法测定50例无临床脑血管疾病史的对照组和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ICAM1、TM、TF和TFPI水平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同时分析内皮标记物水平与年龄、性别、常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等级之间以及内皮标记物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CAM1、TM和TFPI水平在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控制常规脑血管危险因素后,与腔隙性梗死相关性显著。吸烟者ICAM1水平[412ng/ml(383&#177;444)]高于从不吸烟者[362ng/ml(341&#177;392)],P〈0.05。TFPI与胆固醇存在相关性(r=0.21,P〈0.05)。内皮标记物水平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血压水平无相关性,TM与大腔隙性梗死等级存在正相关(β=6.58,F=7.35,P〈0.01)。在小腔隙性梗死等级和内皮标记物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腔隙性梗死患者ICAM1、TM和TFPI水平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