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通过深化医教协同,创新“三位一体”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校院两级权力责任不明确、医院办学主体责任感不强、教学与医疗资源共享不畅、三阶段医学教育衔接不通畅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学校医学教育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时代深化医教协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医教协同背景,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应从医教协同发展总体观出发,搭建基础与临床并重,有效融合的医学高等教育平台,形成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对医教协同的概念进行解析,指出医教协同重在“医教”,贵在“协同”;其次阐释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医教协同不仅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更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最后根据学校多年探索,提出建立医教协同专家智库,构建医教协同校内教师与医院教师沟通平台,建设医教协同师资队伍,以及架构医教协同教学基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 医教协同“5+3”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临床见习是临床基本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5+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见习教学阶段通过早见习、课程整合、PBL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为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见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49-151
医教协同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改革的关键途径,也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该理念贯穿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个阶段中,涉及到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有机衔接,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共同发展。本文在阐述医教协同的涵义,医教协同的背景下,分析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并紧密围绕医教协同下探讨医学院校优化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及策略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个重要的路径是将医学教育发展融入到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整体框架中,构建一个与分级诊疗体系相适应的分级医学教育体系,来协同推进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医联体-医共体融合贯通中的分级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框架,可概括为"12345"方案:"1"是构建一个与分级诊疗体系相适应的分级医学教育体系;"2"是面向基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这两个需求;"3"是推进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三方面协同发展;"4"是通过推进医学教育管理和信息融合、医学教育平台融合、人才培养融合和学科建设融合这四个融合来构建分级医学教育体系;"5"是构建省、市、县、乡和村五级结构的分级医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医教协同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拔尖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索构建并实施"双惟实践班+中医摇篮班"培养新模式,为推进中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大健康时代需求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健康管理人才。以我院多年人才培养经验为基础,深化院校合作,组建优势互补的健康管理师资队伍;对健康管理型本科护理人才进行模块化探索培养,构建“护理通科+健康管理专科”课程体系;深化医联体合作,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维全程健康管理实践体系。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管理型本科护理人才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医学物理学是一门将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交叉学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从中美医学教育模式差异、交叉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医教协同的角度,阐述医学物理学学习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医学教育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药院校构建一流中医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中医人才的背景下,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从立德树人、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临床教学改革、学风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综合评价体系、教育教学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医教协同,提升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作为区域高质量医疗水平发展的引领者,大学附属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职能的延伸和重要支撑。医教协同是遵循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律、促进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间真正的协同发展,为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遵循。本文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医教协同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政策和其他院校情况,深入剖析了医教协同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落实在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医学人才上。本文从构建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坚持新的医学教育标准等方面论述了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现状,结合本区与学校的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人才培养的谋略及实施办法,实践结果证明新疆医科大学"168"人才培养工程,在建立激励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促进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发展等方面,为本区医学人才教育、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不仅仅是对新疆医学教育的贡献,更是新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推进医教协同的背景下,推进康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医教协同高效培养优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面向 2 1世纪的医学专科人才。方法 :1实行"三一制"教学体系 ,改革"本科压缩型"。 2加强实习管理。 3举办社区 /全科医学班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试验。 4调整专业结构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实行考试改革。结果 :1新的教学模式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体现了专科特色。 2拓宽专业结构 ,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3提高了教学和实习质量 ,突出了对学生"实用性"的培养。结论 :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 ,是培养面向 2 1世纪医学专科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南通大学医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依托临床教学基地群,从校院共同研讨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校院协同开展整合式PBL课程、校院协同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校院协同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校院协同育人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医教协同”教育理念,切实推进基础与临床融合,医德与医术交融,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中我们构建了“BOPPPS对分课堂+人文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状,突出了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医德教育为导向的教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本研究就此项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以期为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邵凯隽  王文秀  叶发青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5):384-387,封三
推进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温州医科大学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技能培训、完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院合作,完善校院合作育人机制,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培养,校院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师带徒"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传统"师带徒"培养模式时间和空间受限制的问题,真正实现校院一体化育人,提高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资源共享化、信息众筹化、时空灵活化、行为数据化等的特点[1-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3].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医学院...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借助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契机,充分发挥北大医学特色,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顶层设计,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公共卫生、药学、医学技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医教协同精神,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