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供水界同行的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镇供水安全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日益短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30%的城市水源地受到污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严重制约城镇供水安全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管理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质处理安全,本期杂志将以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的建立为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供水界同行的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镇供水安全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日益短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30%的城市水源地受到污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严重制约城镇供水安全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管理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质处理安全,本期杂志将以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的建立为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供水界同行的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镇供水安全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日益短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30%的城市水源地受到污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严重制约城镇供水安全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管理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质处理安全,本期杂志将以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与应急体系的建立为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全面达标和实现饮水安全的核心及根本保障,是供水企业建立完善全面的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而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支撑,建立全过程水质监测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介绍了城镇供水企业全过程水质管理理念、全过程水质监测能力的构成及建设思路,并提出了供水企业全过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的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制订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和提高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公众饮水安全。《指南》在保障供水安全,特别是集中式供水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供水行业实施《标准》是应该和必须的。对《指南》的贯彻,要高度重视,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尽快提出具体方案,组织落实。  相似文献   

6.
2005年9月16日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督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政府城市建设、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加强水质督察工作,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该《通知》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具体部署,  相似文献   

7.
答: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是近日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5月1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2011年受有关部门委托,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国家认可的专业水质检测机构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按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他说:“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水质的安全稳定暴露出很多薄弱环节,全社会对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关注度不断升级。为加强城市二次供水管理,针对当前二次供水现状及水质主要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以保障二次供水水质安全为导向,拟对水质保障和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白小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城市安全和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安全是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饮用水水质准则与水质安全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恰逢"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之后召开的此次大会,对进一步提高城市供  相似文献   

10.
严晓军  陈伟 《山西建筑》2010,36(23):200-201
针对城镇供水水质安全愈来愈受到重视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的现状、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确保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的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广大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对某市22个自建供水设施的出水水质进行了调查,同时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评分制法”设计了水质安全因子公式,对水质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个供水设施的出水水质为“安全”级别,占调查总数的40.9%;5个供水设施的出水水质为“不安全”,占22.7%;8个供水设施的出水水质为“极不安全”,约占36.4%;自建供水设施的主要不安全水质指标有感官指标、细菌总数、铁、锰等,超标率均在50%以上,对于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的供水设施,有69%的自建供水设施出水存在亚氯酸盐浓度超标的现象。因此,城市自建供水设施亟需加强监控和管理,以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重要表征参数,全国供水企业对于出厂水浊度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城市提出了城市供水水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目标,直至使城市自来水达到直接饮用的目的。浊度小于0.1NTU是保证城市供水微生物学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小于0.1 NTU的浊度量级中,如何实现及保证浊度测量的准确性,可比对性及可验证性,是饮用水水质安全至关重要的保障手段。本文阐述了浊度的测量的不同原理及使用范围,并对上述困扰广大供水工作者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汨罗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汨罗市根据城市供水系统现状对城市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制定了重大水源水质突发污染事件、供水设施发生事故及水源水质受到常规污染而超标时的三类应急保障措施。明确了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目标年限、建设规模、应急保障时间、水源选择方案、强化处理措施、深度净化措施、工程建设投资等,从而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供水企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供水安全保障是供水发展中各方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对饮用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发生突发事故时,如何保障供水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镇供水》2005,(6):2-2
12月5日上午饮用水水质准则与水质安全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开幕式由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常务副会长冯国熙主持,建设部王天锡巡视员做大会致词,李振东会长也在开幕式上讲话。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贵宾有中国水协秘书长刘志琪、建设部科技司处长柴文忠、城建司处长曹燕进、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国际水协中国区总监郎小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水质顾问Daniel Deere。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江苏供水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努力,搭建形成了“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应急水源建设、自来水深度处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四个全覆盖”。为进一步实现新时代下“正常时供优质水、应急时供合格水”的目标,江苏省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城市自来水厂关键水质指标控制标准》(DB 32/T 3701—2019)、《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技术规范》(T/JSWA 002—2020),旨在规范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自来水厂的运行管理,强化生产过程的水质控制,提升供水水质。介绍了上述标准及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实践。  相似文献   

17.
《城镇供水》2005,(3):4-5
今天,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会议暨2005年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年会召开了,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会议,也是一次研讨会,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有关城市供水水质的批示精神,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管理工作,宣传贯彻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总结交流城镇供水水质管理与监测技术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安全性,促进城镇健康发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建设部城建司,向中国水协的领导、专家和监测站的同志们,长期来为我国城镇供水事业发展所作辛勤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一.城市供水安全概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系统,尤其是大规模的集中式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保障问题愈发显得重要。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水量不足、水质较差和供水设施运行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性管理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质处理安全和管网运行系统安全的多级保障体系十分重要,也是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城市供水安全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对建立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管网及蓄贮装置维护管理,建立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洪水条例》和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管方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由建设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城市供水安全与水质督察会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