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黏液性癌的临床特点,寻求恰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4例卵巢黏液性癌和108例非黏液性癌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残留病灶、化疗反应率,比较生存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黏液性癌患者FIGO分期早(P=0.001)、肿瘤分级低(P=0.000)。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差异,Ⅲ~Ⅳ期患者的手术满意率无差异(P=0.453)。黏液性癌组与非黏液性癌组初治时对紫杉醇+卡铂的化疗反应率无差异(63.2%vs 85.2%,P=0.212),黏液性癌组的耐药病例似乎与肿瘤分期、手术满意度无关,而且复发后耐药率明显升高至60%。黏液性癌组和非黏液性癌组患者的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2个月vs 17个月,P=0.393)和中位总生存期(OS)(22个月vs 37.5个月,P=0.670)无差异。Ⅰ~Ⅱ期黏液性癌与非黏液性癌两组患者中位PFS(37.5个月vs 44个月,P=0.304)和OS(49个月vs 45个月,P=0.621)亦无差异。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黏液性癌组中位PFS比非黏液性癌组短(12个月vs27个月,P=0.003),中位OS也缩短(18个月vs 45个月,P=0.044);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两组中位PFS(7.5个月vs 16个月,P=0.533)和中位OS(18个月vs 33个月,P=0.192)无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手术满意度;而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只有手术满意度。结论:卵巢黏液性癌是上皮癌的一个独立类型,晚期黏液性癌患者比非黏液性癌预后差,化疗耐药可能是预后差的原因,需要筛选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面分期手术后辅助化疗对早期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子宫癌肉瘤)复发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对Ⅰ~Ⅱ期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43例依照全面分期术后有无紫杉醇联合铂类化疗分为化疗组(24例)和未化疗组(19例),分析两组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化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期(RFS)36个月(13~51个月),未化疗组12个月(6~59个月),化疗组5年RFS 68.6%,未化疗组5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5年总体生存率(OS)81.4%;未化疗组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分期术后辅以紫杉醇联合铂类化疗可提高早期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术后辅助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子宫颈癌FIGO 2018新分期ⅡA1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肿瘤学结局,探讨2018年FIGO新分期下ⅡA1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1538项目数据库),分别纳入接受直接开腹手术(ARH组)、术前新辅助化疗后手术(NACT组)和根治性放化疗(R-CT组)治疗的FIGO 2018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基于1538项目数据库,共纳入FIGO 2018ⅡA1期子宫颈癌1724例,包括ARH组(n=1308)、NACT组(n=193)和R-CT组(n=223),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ARH组48个月,NACT组43个月,R-CT组31个月)。(2)在整体队列中对3组进行生存分析显示,3组之间总体的5年OS和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ARH组5年OS和DFS虽均优于NAC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92.5%vs. 89.6%,P=0.073;DFS:87.9%vs. 87.7%,P=0.562);R-CT组的5年OS和DFS均较ARH组(OS:80.9%vs. 92.5%,P0.001;DFS:74.4%vs. 87.9%,P0.001)和NACT组(OS:80.9%vs. 89.6%,P=0.04;DFS:74.4%vs. 87.7%,P=0.003)差。(3)Cox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ARH,R-CT是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675,95%CI 1.342~2.091,P0.001;DFS:HR=1.537,95%CI1.286~1.837,P0.001),ARH和NACT之间的死亡和复发/死亡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HR=1.713,95%CI0.994~2.953,P=0.053;DFS:HR=1.118,95%CI 0.697~1.793,P=0.645)。结论初始治疗为ARH和NACT可使FIGO 2018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获益最大,R-CT不利于其肿瘤学预后,从卫生经济学角度ARH是ⅡA1期子宫颈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IGO 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筛选FIGO 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采用整体队列及倾向评分匹配(PSM 1∶1)的方法,比较行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途径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结果 (1)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FIGO 2018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3391例,其中腹腔镜组1436例,开腹组1955例,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腹腔镜vs.开腹组:34个月vs. 56个月);PSM 1∶1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1336例,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腹腔镜组vs.开腹组:33个月vs. 55个月)。(2)整体队列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97.8%vs. 97.8%,P=0.715;DFS:93.9%vs. 94.6%,P=0.205);Cox分析腹腔镜手术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172,95%CI 0.631~2.179,P=0.615;DFS:HR=0.81,95%CI 0.572~1.148,P=0.237)。(3)PSM1∶1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和DFS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97.8%vs. 97.8%,P=0.844;DFS:93.7%vs.93.8%,P=0.492);Cox分析腹腔镜手术亦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058,95%CI0.535~2.090,P=0.871;DFS:HR=0.861,95%CI 0.593~1.252,P=0.434)。结论从肿瘤学结局角度分析,FIGO2018新分期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未见差异,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可应用于FIGO 2018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卵巢上皮癌对铂类为基础的联合一线化疗的耐药情况,探讨初治化疗敏感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初治后无瘤间期(DFI)长短将患者分为铂耐药、铂部分敏感、铂敏感3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244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2岁,晚期占72.1%,61.1%为浆液性,67.2%为低分化,淋巴转移率31.2%,原发耐药比率23.36%,总5年生存率54.7%,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7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29个月。晚期、未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铂耐药几率增高(P0.001,P0.001)。铂耐药患者的CA125及淋巴转移率高于铂敏感组(P=0.03,P=0.003)。3组患者中任意两组的OS及PFS均有显著差异(P0.001)。部分敏感患者复发后,更换化疗方案者中位OS较继续TC(TP)或CAP化疗者略长(P=0.196)。结论:中低分化的晚期患者,CA125超过1000U/ml,未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耐药或部分敏感的几率高,预后差。化疗敏感性不同的患者预后不同,复发后应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期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长期预后差异,构建列线图预测术后Ⅰ期OCCC患者的预后。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筛选2010年至2019年组织学诊断为OCCC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评估根治性手术与保留子宫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对OCCC患者总生存期(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临床病理因素与OS和CSS的相关性。使用与OS和CSS显著相关的参数构建列线图,通过内部验证评估列线图的性能。结果:共纳入824例OCCC患者,173例单独接受子宫切除术(HRT),430例子宫切除术后辅助化疗(HRT+CT),54例选择保留子宫的术式(NHRT),167例选择NHRT+CT。与其余三者相比,接受NHRT患者拥有最好的CSS和OS(P=0.0077,0.0078)。单独接受NHRT治疗的患者比接受NHRT+CT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率(CSS:P=0.0052;OS:P=0.006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婚姻状态、肿瘤分期、治疗方案是CS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结果建立了Ⅰ期OCCC患者术后预后列线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与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且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肉瘤或癌肉瘤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及复发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2组或多组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子宫肉瘤和癌肉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5.76±4.99)个月和(86.65±7.84)个月,子宫肉瘤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长于癌肉瘤患者(P=0.00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期是影响子宫肉瘤OS的危险因素(P=0.006),而病理分期[OS P=0.002,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P=0.007]和淋巴结清扫(OS P=0.042,PFS P=0.042)是影响癌肉瘤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肉瘤较癌肉瘤预后好,其中肿瘤病理分期越晚,子宫肉瘤与癌肉瘤的OS越短。而对于癌肉瘤,除了肿瘤病理分期外,淋巴结清扫不仅可以显著延长癌肉瘤的OS,还可以提高患者PFS。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3例外阴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分析与外阴癌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33例外阴癌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比较分析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有关预后因素。结果:33例中鳞癌20例,基底细胞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乳房外Paget's病4例,上皮样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疣状癌1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及恶性黑色素瘤分期标准(American jointcommittee on cancer,AJCC),Ⅰ期9例(27.3%),Ⅱ期14例(42.4%),Ⅲ期9例(27.3%),Ⅳ期1例(3.0%)。无和有淋巴结受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3.0和21.5个月(P<0.05),侧位型和中线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0.0和20.5个月(P<0.05)。结论:外阴癌的治疗方式应根据病情个体化。外阴癌的预后与肿瘤部位及是否累及淋巴结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IGO 2018子宫颈癌新分期中ⅠB2期的适宜治疗策略。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数据库,纳入2018年FIGO分期ⅠB2期接受直接手术(PS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NACT组)及根治性放化疗(CRT组)的子宫颈癌病例,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从数据库中纳入FIGO 2018分期为ⅠB2期子宫颈癌病例3266例,其中PS组2951例,NACT组251例,CRT组64例。(2)3组间肿瘤学结局比较中,CRT组的5年OS及DFS低于PS组(5年OS:82.8%vs. 94.9%,P0.001;5年DFS:73.8%vs.90.7%,P=0.004)。CRT组的5年OS及DFS低于NACT组(5年OS:82.8%vs. 95.4%,P=0.001;5年DFS:73.8%vs.93.8%,P=0.001)。PS组与NACT组5年OS或DFS无差异(5年OS:94.9%vs. 95.4%,P=0.564;5年DFS:90.7%vs.93.8%,P=0.191)。(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根治性放化疗是患者全因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对于FIGO 2018分期为ⅠB2期子宫颈癌,根治性放化疗不利于患者长期预后,直接开腹手术为该期别子宫颈癌的最合适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肿瘤学结局角度探讨FIGO 2018子宫颈癌分期Ⅲ期各亚期设置的合理性。方法在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项目大数据库中筛选FIGO 2018新分期Ⅲ期子宫颈癌患者,比较FIGO 2018ⅢA、ⅢB、ⅢCr和ⅢCp期患者之间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结果 (1)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FIGO 2018分期子宫颈癌患者7045例(ⅢA期245例、ⅢB期1786例、ⅢCr期1879例、ⅢCp期3135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ⅢA期36个月,ⅢB期37个月,ⅢCr期54个月,ⅢCp期53个月)。(2)Kaplan-Meier分析显示Ⅲ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OS(ⅢA期vs.ⅢB期vs.ⅢCr期vs.ⅢCp期,73.4%vs. 68.7%vs. 68.8%vs. 76.9%,P0.001)和5年DFS(ⅢA期vs.ⅢB期vs.ⅢCr期vs.ⅢCp期,64.2%vs. 60.4%vs. 65.4%vs. 65.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ⅢCp期相比,ⅢA期不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163,95%CI 0.858~1.576,P=0.330;DFS:HR=1.097,95%CI 0.853~1.412,P=0.469)。ⅢB期、ⅢCr期发生死亡和复发/死亡的风险均高于ⅢCp期;ⅢB期发生死亡的风险是ⅢCp期的1.456倍(HR=1.456,95%CI 1.273~1.664,P0.001),发生复发/死亡的风险是ⅢCp期的1.353倍(HR=1.353,95%CI 1.212~1.511,P0.001);ⅢCr期发生死亡的风险是ⅢCp期的1.378倍(HR=1.378,95%CI 1.200~1.582,P0.001),发生复发/死亡的风险是ⅢCp期的1.158倍(HR=1.158,95%CI 1.031~1.300,P=0.013)。结论从肿瘤学结局角度分析,FIGO 2018ⅢA期与ⅢCp期的肿瘤学结局相当,但ⅢCp期肿瘤学结局优于ⅢB、ⅢCr期。FIGO 2018子宫颈癌分期Ⅲ期各亚期设置欠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决策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接受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宫颈鳞癌伴肺转移患者19例。分别采用RE-CIST1.1版与NCICTCAE 4.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无完全缓解病例(CR),13例部分缓解(PR),3例稳定(SD),3例部分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为68.4%,疾病控制率(DCR)为84.2%。中位PFS为5个月(95%CI为3.055~6.945个月),中位OS为13个月(95%CI为11.95~14.05个月),1年生存率为63.2%,2年生存率为15.8%。初始治疗分期Ⅱb~Ⅳ期患者中位PFS为5个月,中位OS为13个月;Ⅰa~Ⅱa2期患者中位PFS为6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两组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肺转移患者中位PFS为5.5个月,中位OS为17.3个月;合并其他部位转移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中位OS为13个月,两组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及以上患者中位PFS为5个月,中位OS为10个月;年龄60岁以下患者中位PFS为5个月,中位OS为13.5个月;两组PFS及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乏力。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于宫颈癌肺转移患者有着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和安全性。患者初始治疗分期、是否合并肺外脏器转移及年龄因素与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卵巢上皮性癌手术加铂类药物联合化疗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4例初治行手术加铂类药物联合化疗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并随访预后。用Logrank test检验及Cox模型作临床病理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病理分期Ⅰ、Ⅱ期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高于Ⅲ、Ⅳ期,Ⅲ期患者的中位OS及中位PFS高于Ⅳ期(P0.05)。2组织学分级高分化癌患者中位OS及中位PFS均高于中、低分化患者(P0.01)。3达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患者中位OS及中位PFS显著高于肿瘤细胞减灭不理想患者(P0.01)。4不管是否达到理想减瘤,大网膜切除者中位OS及中位PFS高于大网膜未切除者(P0.05)。5达到理想减瘤患者中,腹膜后淋巴结未转移者中位OS及中位PFS高于淋巴结转移者(P0.01),肠管受累未切除者中位OS及中位PFS高于肠管切除者(P0.05),横膈未受累患者的中位OS及中位PFS高于横膈受累者(P0.05)。6化疗方案TC及TP有相似的疗效,但两组化疗方案的中位OS及中位PFS均高于PC化疗组,化疗疗程6次组其中位OS及中位PFS低于化疗疗程≥6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减瘤理想程度、大网膜切除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影响卵巢上皮性癌患者手术加铂类药物联合化疗预后决定于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大网膜切除、肿瘤细胞减瘤理想程度。在大的诊治原则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尽量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T)期间CA125降至并保持正常作为预后因素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以NACT为首次治疗方案的260例卵巢癌患者。所有患者NACT后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结果 CA125在化疗期间恢复正常组与未恢复正常组相比,PFS(32.6个月vs 24.3个月)及OS(93.7个月vs 47.6个月)延长。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CA125在NACT内降至正常以及满意肿瘤减灭术是卵巢癌独立预后因素(P 0.05)。CA125在NACT内降至正常与满意肿瘤减灭相关,CA125在NACT 2个疗程内降至正常可作为临界值提示患者PFS获益。结论 CA125在NACT期间降至正常提示患者预后良好,对于新辅助化疗患者,可参考新辅助化疗期间CA125降低水平对其后续能否达到满意肿瘤减灭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T)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晚期卵巢癌(FIGOⅢ、Ⅳ期)患者161例,其中7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化疗(研究组),88例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传统组)。结果研究组肿瘤手术切除率(即理想减瘤率)77.1%,传统组为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补液量、腹水量和手术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分别为22.7(7~63.5)个月和33.5(13.8~92.3)个月,传统组分别为21.7(4.3~61.2)个月和32.1(12.4~114.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82和P=0.293)。研究组和传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7.8%和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3)。结论行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化疗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PFS、OS与仅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相似,但前者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并没有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好发于皮肤和黏膜。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发病率为(0.48~1.4)/100万,外阴最常见,约占70%,其次是阴道和子宫颈。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47%。目前尚缺乏高级别证据的规范化诊疗手段,治疗首选手术,如何优化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在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提高其疗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中国子宫颈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数据库,采用真实世界研究及倾向评分匹配(1:1)的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入组条件下2009-2016年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长期肿瘤学结局。结果(1)初始入组全部子宫颈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20 206例患者,平均年龄(48.31±9.39)岁,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腹腔镜组vs.开腹组:30个月vs.48个月)。匹配前,腹腔镜组(n=6790)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与开腹组(n=13 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88.7%vs.89.6%,P=0.289;DFS:84.0%vs.85.1%,P=0.234),但Cox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7,95%CI 1.069~1.276,P=0.001);匹配后两组各纳入6212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4%vs.92.0%,P=0.013;DFS:84.7%vs.88.0%.P0.001),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215,95%CI 1.045~1.412,P=0.011;DFS:HR=1.314,95%CI 1.174~1.470,P0.001)。(2)进一步入组行腹腔镜或开腹QM-B/C型子宫切除术的17 580例患者,匹配前腹腔镜组(5940例)与开腹组(11 640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7%vs.89.6%,P=0.582),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3.3%vs.85.1%,P=0.030),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97,95%CI 1.091~1.314,P0.001);匹配后两组各纳入5674例,腹腔镜组5年OS、DFS均低于开腹组(OS:89.0%vs.91.1%,P=0.044:DFS:83.7%vs.87.0%,P0.001),Cox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7,95%CI 1.157~1.453,P 0.001)。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多层次分析显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5年OS、DFS均低于开腹手术者,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较低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初治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LMR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截点,并以此将患者分为低LMR(LMR≤3.949)和高LMR(LMR3.949)两组。采用Log-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总体生存期(OS)的差异。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LMR预测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最佳截点为3.949。低LMR组与高LMR组的FIGO分期(P=0.000)、CA125水平(P=0.000)、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他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56岁(P=0.003)、术前LMR≤3.949(P=0.013)、III~IV期(P=0.001)、病理类型(黏液性癌)(P=0.002)及分化差(P=0.005)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LMR≤3.949(P=0.028)及术后FIGO分期III~IV期(P=0.010)为卵巢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低LMR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进展期患者二线及二线以上应用安罗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组43例患者,单用组(n=13)患者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治疗,联合组(n=15)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化疗组(n=15)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分析探讨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失访,3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DCR显著受益(93.33%vs 40.00%,P=0.00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延长(8.5个月vs 4.0个月; HR 0.29,95%CI 0.12~0.69,P <0.001),联合组较单用组中位PFS也显著延长(8.5个月vs 4.6个月; HR 0.45,95%CI 0.18~1.10,P=0.03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级和2级,包括高血压、贫血和乏力,3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单用组1例,联合组2例)和贫血(联合组2例),无更高级别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子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外阴、阴道黑色素瘤是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发病率极低,缺乏前瞻性临床试验依据,治疗原则大多参考皮肤型黑色素瘤,但外阴、阴道黑色素瘤没有明确的高危因素,而且其与皮肤型黑色素瘤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变异类型方面互有特点,导致两者的预后迥异。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B2期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及腺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生存状况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的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评价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分析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率(OS),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为66.7%(32/48);无效率(疾病稳定+疾病进展)(SD+PD)为33.3%(16/48)。(2)患者5年P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74.2%和78.3%。其中新辅助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5年PFS分别是86.8%和49.2%(P=0.005),有效组和无效组的5年OS分别86.7%和61.9%(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子宫颈深部间质受侵是影响ⅠB2、ⅡA2期的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腺癌和腺鳞癌采用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法,治疗有效者长期生存率高。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径线≥5cm、肿瘤最大径线≥4cm、术后子宫颈深部间质浸润、盆腔淋巴结阳性、LVSI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