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讲求和谐的社会环境,讲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平衡。如外来人口,有的工作了十几年了,不能融入上海的主流社会,认为上海对他们不认同,这不利于社会和谐。上海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和游戏机打交道,  相似文献   

3.
罗丽艳 《城市》2014,(5):64-66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黄色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而污染和生态破坏空前严重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以城市发展的和谐、高效、协调、可持续为目标和特色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建设。而当前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而不能只顾一点,即因偏重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5.
一、"中和"思想的文化内涵 "中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敖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它从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要承认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入手,指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处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夏利荣 《现代交际》2013,(9):101-101
以人为本,是指人在这个以人类为主宰的星球上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部分构成,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诸层次系统所达到的良性状态.①具体到社会建设的实践,就是重新认识与理顺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问的关系,经济建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9.
绿色崛起是张家口的最终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道德作为调节人类社会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协调人们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张家口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具有普适性价值,一是他的普适性,二是他的世界认同,包括对当今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世界和谐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雷  陆晓花 《职业时空》2008,4(1):14-15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中,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环节和根本前提。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身心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繁荣于冷战后期,它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异化了的发展,已脱离了人类所追求的本来目标。在深刻批判脱代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倡导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去实现全球化所需要的一种既有文化多样性又有全球整体性的哲学突破。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教师的发展需要的和谐的环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重和谐的思想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于身心内外的和谐。"不同的环境对教师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和谐环境,本文从"软环境"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对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元凯 《城市》2008,(11):104-10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成了媒体乃至人们交谈时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国家要和谐.社会要和谐,邻里与邻里、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也要和谐,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谈艺术、讲构图,都离不开和谐.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当然也不例外。的确,和谐才会发展,和谐才产生美。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当今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突显,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入手以石狮市厝仔村为例,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人与环境的矛盾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陈永生 《职业时空》2008,4(6):43-44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自然平衡,遵循自然规律;人与人融洽、社会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予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社会分工的合理和公平,分工比例恰当,每个个体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同时也有为社会提供福利的义务;社会团体与团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平等共同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德菊  韩照波 《职业时空》2009,5(2):112-114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生态哲学、环境伦理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扩充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基础上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使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无论对中国自身发展还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呼唤和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民道德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