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和rasp21蛋白的表达与眼睑肿瘤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98例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53和rasp21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鳞状细胞癌旁正常及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未见p53和rasp21蛋白表达;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中基底细胞癌p53和rasp2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52.5%;鳞状细胞癌分别为54.3%,62.9%;睑板腺癌分别为56.5%,65.2%。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逐渐增高;SCC中p53及rasp21蛋白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与肿瘤淋巴转移有关。结论 p53和rasp2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眼睑肿瘤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Niu Y  Wang H  Ji J  Lin H  Zhang A 《中华眼科杂志》1999,(1):36-39,I005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眼睑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卵白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2例眼睑恶性肿瘤组织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眼睑皮肤、睑板腺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眼睑上皮中,未见P53蛋白表达,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PCNA指数也有增加趋势。30/53例基底细胞癌(BCC)、16/32例鳞  相似文献   

3.
岳红云  张百红 《眼科学报》2001,17(4):206-208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l/cipl蛋白在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Eye-lip Primary Malignant Tumor,E-LPM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人P21^wafl/cipl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streptavidin 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P)染色方法检测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结果: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于部分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核中,61例患者病理切片染色后得出不同类型的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基底细胞癌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睑板腺癌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P<0.05),且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化程度高的乳头状癌和囊腺癌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分化程度低的结节型肿瘤组织组织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结论: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l/cipl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1/cip1蛋白在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Eye-lip Primary MalignantTumor,E-LPMT)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方法:采用人P21waf1/cip1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strept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P)染色方法检测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结果: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于部分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细胞核中,61例患者病理切片染色后得出不同类型的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基底细胞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鳞状上皮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睑板腺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5),且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化程度高的乳头状癌和囊腺癌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大于分化程度低的结节型肿瘤组织组织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1)。结论:抑癌基因表达产物P21waf1/ci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眼睑原发性恶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眼科学报2001;17:206~208。  相似文献   

5.
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中肿瘤抑制基因p16和细胞黏附分子变异体 6(CD44V6 )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SABC(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48例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48例眼睑基底细胞癌中p16、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6 7% (32 /48)和 39 6% (19 /48),分化型与未分化型p16、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5),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复发有关 (P<0 05)。结论 p16、CD44V6蛋白表达与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CD44V6分子可能与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PTEN和p53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孟瑞华  徐建森  林红 《眼科新进展》2008,28(10):754-757
目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PTEN基因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在R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0例RB组织和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PTEN和p53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PTEN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RB55%(P<0.01);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是否伴有视神经浸润有关(P<0·05);与性别差异无关(P>0.05)。(2)p53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不表达,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是否伴有视神经浸润有关(P<0.05);与性别差异无关(P>0·05)。(3)PTEN和p53在RB中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710,P<0.05)。结论PTEN和p53可作为判断RB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PTEN可作为RB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母细胞瘤内多种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RB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p53、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surv ivin、p53和bcl-2单克隆抗体,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8例RB常规石蜡标本行survivin、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对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行survivin表达的测定。 结果 38例RB组织中20例survivin蛋白呈阳性表达,占52.6%,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内均无survivin蛋白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无关(P>0. 05)。38例RB组织中,25例p53阳性表达,18例bcl-2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和 47.4%。p53、 bcl-2阳性表达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p53、 bcl-2阴性表达组(P均<0.05)。 结论 survivin在RB中表达上调,提示该基因可能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survivin、p53和bcl-2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RB的发生发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15-2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芯片中PTEN,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及p53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6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和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芯片和正常视网膜组织石蜡标本中PTEN,mdm2及p53的表达情况,将肿瘤分为球后视神经受侵袭组和球后视神经未受侵组,检测两组间mdm2及p53表达差异,并结合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指标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芯片中PTEN,mdm2和p53表达率.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PTEN,mdm2与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48.43%和53.13%.球后视神经受侵袭组较球后视神经未受侵组mdm2(P=0.027)及p53(P=0.017)表达均明显增高.视网膜母细胞瘤中PTEN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45),mdm2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81,P=0.018).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mdm2和p53的过度表达与视神经侵袭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mdm2及p53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p16和bcl-2蛋白在眼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iu Y  Liu F  Meng X  Wang H  Lin H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59-262,I015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16和细胞凋亡和抑制基因bcl-2与眼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常见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96例眼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均为细胞核染色,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70.0%(28/40),鳞状细胞癌(squamous  相似文献   

10.
翼状胬肉组织中环氧化酶-2及p21-ras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翼状胬肉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p21ras的表达,进一步证实氧自由基在翼状胬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临床切除的静止期、进行期和复发期胬肉材料共40例,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OX-2和p21ra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OX-2及p21ras在正常球结膜中表达微弱,静止期胬肉组织中COX-2和p21ras阳性染色主要位于复层鳞状上皮化生细胞,在进行期及复发期翼状胬肉组织中COX-2及p21ras阳性染色弥漫性分布于复层鳞状上皮化生细胞的胞浆和杯状细胞的胞浆中,胬肉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可见少量COX-2及p21ras表达。结论 p21ras and COX-2的过度表达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眼眶横纹肌肉瘤 (rhabdomyosarcoma ,RMS )N ras癌基因点突变、rasp2 1、p5 3蛋白的异常表达 ,探讨基因突变在眼眶R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特异性高突变区位不同的突变型寡核苷酸探针及突变型rasp2 1、p5 3单克隆抗体 ,对 2 1例眼眶RMS组织进行DNA斑点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4例眼眶RMS细胞中发生N ras癌基因 12密码子第 2个碱基突变 ,5例眼眶RMS组织中发生 6 1密码子第 3个碱基突变 ,其中 2例同时有 2个密码子碱基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rasp2 1及p5 3蛋白阳性表达增强者分别为 9例和 16例 ,rasp2 1、p5 3蛋白阳性表达增强者其预后较无异常表达者差。结论 眼眶RMS组织中癌基因ras和抑癌基因p5 3突变 ,在眼眶R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p21^WAF1/CIP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成  游志鹏 《眼科研究》2009,27(10):903-905
目的探讨p21^WAF1/CIP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型、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21^WAF1/CIP1在46例RB组织和15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21^WAF1/CIP1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及细胞浆内,在RB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83%,与正常视网膜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并随肿瘤病理分期的进展而下降,与组织分型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p21^WAF1/CIP1在RB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达的下降与肿瘤恶化及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胡军  李贵刚  张虹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80-1381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睑板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AIMS: Overexpression of c-myc protein has independe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a variety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cutaneous melanomas which suggests a possible role for this gene in melanomagenesis. We have therefore examine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oncogene in uveal melanoma and studied the coexpression of two other gene products, Bcl-2 and p53,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its effect. METHODS: The percentage of cells positive for nuclear c-myc expression was estimated b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nuclei extracted from paraffin blocks.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p53 protein was asses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 total of 71 tumours were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survival with a mean follow up period of 6 years. RESULTS: c-myc was expressed in > 50% of the cells by 70% of the tumours, and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a Cox multiple regression-model. Although Bcl-2 was express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cells in 67% tumours, it was without effect on prognosis. None of the cases studied showed convincing positivity for p53. Analysis of coexpression showed that the best survival was seen in c-myc+/Bcl-2+ tumours and the worst in c-myc-/Bcl-2-tumours. CONCLUSION: The finding of improved rather than reduced survival in c-myc positive tumours is at variance with skin melanoma.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c-myc was modulated by upregulation of Bcl-2 or p53 inactivation/mutation. Although Bcl-2 is unlikely to have any effect on tumour growth or metastasis, it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general lack of susceptibility to apoptosis in these tum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