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研究目的:铁路房屋建筑作为交通运输房屋,功能繁多、空间复杂、人员流动量大,耗能量大,给节能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项研究针对铁路房屋功能划分和耗能状况,重点对工业建筑(检修库)不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并且对厂房热压自然通风热环境作分析,提出建筑节能设计中应采用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结论: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整体观的节能策略,将被动式节能与主动式节能结合起来,并通过改变进风条件、工艺布置及采取隔热、机械送风等降温措施,使铁路系统房屋最终建成建筑的能耗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对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节约建筑能耗和节约使用能耗 ,从外墙保温及屋面节能等方面介绍围护结构节能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校园教学综合体人员密度高,单位面积建筑能耗高,节能潜力大。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基础教学楼项目节能设计为基础,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从建筑平面和造型、室内布局及建筑细部等方面,利用Phoenics、Ecotect、eQUEST等模拟软件,展开校园综合体空间设计与建筑节能的耦合设计方法图解分析,提出结合微气候因素的综合体建筑空间节能设计策略,为今后寒冷地区的高校综合体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9月15日,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和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致力引领推动建筑行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郝鹏现场考察了建研院综合展示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先进成果的近零能耗示范楼,深入了解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听取建研院党委关于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科研创新、党建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汇报。  相似文献   

5.
新武汉火车站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的首要问题。在设计阶段利用模拟软件EnergyPlus的图形界面软件DesignBuilder,对新武汉火车站不同围护结构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和定量比较分析,综合权衡判断方法,提出节能建筑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建筑围护结构外墙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卫东  周珊 《铁道建筑》2007,(5):103-105
通过分析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状况以及国外建筑节能策略,对建筑围护结构外墙保温性能进行探讨,就当前我国常用的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加以论述。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从而真正实现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7.
超大型枢纽建筑工程由于受到规划布局、朝向、建筑间距和既有建筑位置及条件等限制,利用自然条件难以满足建筑节能要求。为确保超大型枢纽建筑达到节能降耗的标准要求,以重庆火车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为背景,通过对施工节点和质量控制研究总结出超大型枢纽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节能措施,为今后超大型枢纽建筑节能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东  孙浩清  王渊 《铁道机车车辆》2007,27(6):40-43,61
建筑是我国目前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建筑节能是“十一五”计划节能的重点领域。机车车辆研究所新办公楼设计、建设之时,积极引进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楼基础设施使用效率,节约了物业管理维护人员配备,并通过对中央空调等能耗大项的智能控制,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9.
《节能法》第二章节能管理共十二条,对国家如何实施节能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的节能职责;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用能的保障制度;节药能源的标准和能耗限额制度;促进用能产品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单位能耗的制度;加强节能统计的规定;建立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 一、关于政府的节能职责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每年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是使节能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随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普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因其室内舒适度高、建筑气密性好、建筑能效高等特点,成为建筑行业节能减排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保定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前屯幼儿园项目设计实践,结合建筑外围护结构性能参数、环境参数对通风空调及内部热源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在保证幼儿舒适感的前提下,通过无热桥设计、高效保温系统、高效节能门窗、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严苛的气密性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等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能效管理系统设计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能效管理系统的设计构想.首先建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流程的架构,然后从参数采集统计、电能质量分析、能耗模型建立、节能策略生成4部分分别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引导轨道交通用户持续改进用能方式,有效地降低地铁运营成本,实现低碳、环保、节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铁路行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状况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将面临着严重的能源问题。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铁路路网规模不断扩大,也必然带来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在铁路行业上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将对我国整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等存铁路行业中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其节能环保效益,得出铁路行业由于利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了铁路行业资源、能源的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对促进我国铁路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并逐步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智能表计集中设置时的设置方案;根据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分别阐述了其站级、线路级及网络级系统的功能、设置位置及组成;分析了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日趋完善。介绍2019年8月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联合发布的《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评价标准》(T/CAMET 02001—2019)(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编号T/CABEE 002—2019)的编制背景、特点与应用情况。此标准在深入调研中国轨道交通车站建设特点及绿色交通建筑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场地、交通、能源、水、材料、站内环境、运营7类指标的绿色轨道交通车站评价体系,提出绿色车站建设的7大特点:车站概念的外延、交通效能的提升、城市空间协同、土地节约利用、能源精细化管理、站内环境优化、信息化运营管理,为绿色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提供指导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铁路节能环保效应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铁路的内部效应自评价指标、行业效应比较评价指标以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三个维度,构建一个铁路能源消耗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铁路近年来的节能环保效应进行系统的分析,力求全面、客观评价铁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铁路节能环保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明显效应,而且在能耗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开始从数量型节能向质量型节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由于有极强的竞争力,将会在中低运量城市和旅游景区得到广泛应用。鉴于车辆下部空间有限、节能以及经济性方面的考虑,需要对制动能量的吸收利用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将制动电阻能量吸收装置安装到牵引变电所,可解决车辆下部空间有限无法安装制动电阻的矛盾;制动能量反馈回牵引网及减少车载设备,可充分节能,但同时要解决网压升高对设备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储能技术种类多样、应用广泛.国内外储能技术已经形成了多部标准,特别是电网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储能技术标准则相对匮乏.首先对国内外储能技术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重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3部国内外储能技术标准展开解读,最后对分类和解读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强化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加快城轨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借鉴国际标准中关于仿真方法和储能单元寿命评估等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铁B型车牵引能耗与再生制动节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分析列车的牵引耗电量和再生制动的节能效果;探讨地铁运营的节能措施,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通过对大量列车牵引计算图的分析,获得了地铁B2型车和B1型车日常运营的启动加速度、制动减速度、列车旅行速度、牵引耗电量、列车单位耗电量以及再生制动的节能效果;比较了运行速度由80 km/h提高到100 km/h的运行效果;探讨了地铁车辆选型的基本原则,对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