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郭怡雷  刘冰 《青年记者》2017,(26):30-31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新要求 201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发文件,就各政府机关应对重大舆情提出新要求,将重大舆情回应时间从24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提速到5小时内发声.政务微博的时效性使其成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传递政府声音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3.
何淼  王秋菊 《青年记者》2017,(30):50-51
微博内容的多点发布、节点嵌套式传播和循环跟帖是微博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基础,微博舆情的产生离不开网状链式及循环嵌套的节点式传播机制.微博舆情的扩散过程是舆情信息快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出的流行理论所述:“流行的传播无疑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大数据视域下的微博舆情研判是微博舆情疏导策略制定的基础,本文从微博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过程、受众三方面分析微博舆情研判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5.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7.
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具有发布主体多元化、内容传播关联性、议题讨论裂变性、态度倾向对立性的新特征.结合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高校可善用微博平台,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预防性措施,爆发后采取补救性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微博舆情.  相似文献   

8.
王娟 《东南传播》2014,(10):100-102
微博传播具有及时迅速、互动性强、碎片化、多媒体性、自媒体性等特点,因而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解构微博传播的特点以及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试图分析探索出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引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巍 《青年记者》2016,(14):15-16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为个体的传播权利进行了技术赋权,使每一个个体不仅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更拥有了“一呼百应”的能量.个体传播能力的快速爆发扩展了舆论空间的容量,同时使舆论的形态更复杂.在复杂的微博舆论中如何找到其发展规律?在多发的舆情事件中如何找到爆发点和转折点?本文以舆论学和传播学为视角,试对当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微博舆情新形态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游走延伸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喉舌”,在面对社会公共舆论事件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行动空间.在微博舆情时代,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体察“微舆情”,反馈“微互动”,敏锐鉴别信息真伪,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使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能力培养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典型的自媒体,微博成为多元信息传播集散地和多元意见广播场,以“碎片化”形式消解着主流媒体“中心化”权威性,成为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媒介和舆论力量.因此,对微传播及其调控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的蓬勃发展,我国个人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精英与草根竞相同台,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的广度和深度。面对传播的即时性、快捷性、广泛性、博主心理复杂性等为特征的微博舆情环境,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李天一事件”、“长春婴儿随车被盗案”等—系列近期微博焦点事件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对舆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微博的作用在于将客观事件转化为微博事件,唤起舆论,并使社会焦点议题涌现;爆发期时,微博的舆论作用机制主要是事件现场呈现、事件真相挖掘、事件的舆论集散和观点导向;延续期时,微博则成为全民监督、信息反馈的舆论平台,而后发的突发事件又将对元事件的舆论热点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4.
胡静  ;黄传武 《新闻世界》2014,(8):152-154
马航失联事件作为突发、复杂的新闻事件,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在新浪微博上近两个月都是热点。在此期间,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意见领袖微博和普通草根微博等各方力量在新浪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交锋,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这三种力量在引导、助推网络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新浪微博的舆论场,总结不同类型微博的表达特征,为相关各方今后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提供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7.23动车追尾”舆情形成过程基础上,通过剖析草根微博、意见领袖等大量的微博内容及其传播方式,探讨了微博网状链式、循环转发的嵌套机制及对信息资源的凝聚力,揭示了微博舆论波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自媒体时代下,微博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话语权表达的重要场域,为公众提供新的话语空间,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培养新的媒介习惯。在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事件发酵的重要平台和推动者,正是由于微博的广泛参与性、全民开放性、言论自由性,促进其迅速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中心。但信息的复杂化、受众的多样化、传播的广泛化,使得一些片面的网络舆论,影响了事件的整体发展,同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时间尺度下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微博内容的呈现特点和变动走向进行研究可全面展现事件舆情走向,并形成对舆论场的整体性分析。通过对8·12天津港爆炸发生当天及之后201天内新浪微博样本研究发现,网友对事件关注随时间呈逐渐下降的阻尼趋势;转发量与评论量呈现幂律分布;平台言论呈现出信息发布平权之后的注意力再集中。PC端强于内容生产,而移动端长于内容传播,且官方来源(或公众号)在高转发/评论量的微博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仅次于传统媒体的第二大网络舆情源头,微博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成与演变,给政府事件处置及舆情应对带来诸多挑战;如"把关人"作用受限造成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巨大舆论凝聚力,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等。因此,建议:法律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操作层面完善政务微博系统,及时引导网络舆论;理念上加强微博伦理导向建设,促进理性公民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微博出现后,在历次突发事件传播中一再证明其威力。无论是传播速度、广度还是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影响等都超越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从传播过程、舆论影响、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20.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