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宝新 《中外医疗》2010,30(17):178-17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及进行斑块分型;并检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04例,检出率86.67%,不稳定性斑块60例,检出率50%;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15例,异常检出率25.0%,不稳定性斑块2例,检出率3.3%;二者有明显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及分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类型、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206例患者中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8例脑梗死,4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96.8%,其中仅IMT增厚29.8%;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7.1%;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72.7%,TIA组60.2%。脑梗死组脂质斑检出率最高,TIA组则钙化斑检出率最高,两组均以混合斑检出最少,分别占8.3%和14.4%。脑梗死斑块发生率高于TI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分别是颈内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椎动脉开口处。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斑块类型及病变程度.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对照组11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5%,对照组18.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1.8%,P<0.05).斑块性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31.9%,对照组11.8%(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娜  冯华  王付发 《广西医学》2010,32(12):1504-150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95例经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及90例无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体检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95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8例,检出率为82.1%;对照组9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检出率为62.2%,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类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桦 《广西医学》2010,32(9):1051-105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4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并与113例非脑梗死患者做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检出率为79.3%,高于对照组的31.9%,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为40.4%,高于对照组的6.3%;溃疡斑检出率为37.5%,高于对照组的3.1%;硬斑检出率为20.2%,低于对照组的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0.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9.3%),位于CCA分叉处(63.7%)又显著高于主干(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患者主要病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早期发现颈动脉异常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混合斑最多,脑梗死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显示两组中均以轻度狭窄比例最高,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合并症患者.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应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和追踪观察,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1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及血生化检查,包括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浆肌酐、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度(PAG)。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粥样斑块77.5%与对照组21.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更易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高血压、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影响动脉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48例,观察和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均明显增厚,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对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晔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5-1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PSV、S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PSV、SR则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根据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结果,颈动脉稳定性斑块71例患者为A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55例患者为B组。采集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 2组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9.52±5.71)、(33.61±6.51)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斑块的稳定性,指导临床的诊疗,预防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测定,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24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结果相关参数对照组与其他3个观察组相比IMT显著低(P〈0.01),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最高,但三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脉斑块与颈动心脑血管事件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49例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情况、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管腔闭塞率2.27%,管腔狭窄率90.91%;对照组无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率18.37%;2组患者管腔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来院体检人群,测量其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2%,高脂血症组发生率为24.68%,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组发生率为3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均P<0.05);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及单纯高脂血症组(均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组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平 《四川医学》2009,30(10):1590-159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