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1女,31岁,因发现腹部包块7个月入院,无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B超发现右中上腹脊柱右侧前方有一14cm×10.5cm大囊实性包块,内有弱回声点,包膜完整。CT检查示右侧腹腔内有一囊实性低密度肿块,10cm×10cm大,囊性区CT值为20Hu,实性区为44Hu。术中见右上腹腹膜后、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2.
信息动态     
患者,男,17岁.发现右侧上腹部肿块3d,无发热及腰腹部疼痛,无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低热及盗汗,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查体:站立位右侧上腹部可触及一肿块,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较大.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胸片等未发现异常.CT检查:右肾体积变大,形态失常,中下极可见一囊实性病变,约10.0cm×5.8cm;平扫囊性病变部分CT值为20 HU,实性病变部分CT值为33 HU;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三期CT值分别为200、1 20、90HU,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病灶边缘较清.见图1.CT报告:右肾中下极囊实性占位,考虑多房囊性肾瘤.结合临床考虑诊断:1.多房囊性肾瘤?2.囊性肾癌?3.肾结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5岁.主诉左腰部包块伴疼痛6个月于2006年3月6日入院.无尿路刺激症状、无血尿.查体:左上腹可扪及囊性肿物,左肾区叩痛阳性.B超示左肾13 cm×6 cm混合回声,内无明显彩色血流.CT示马蹄肾,左肾区巨大囊实混杂肿块影,边界清,多分隔,上界达膈肌,下近于盆腔,CT值9.9~42HU,增强后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轻度强化,CT值55 HU,延迟扫描无强化.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0岁.因下腹痛伴肉眼血尿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排尿后下腹胀痛不适,无放射痛,伴肉眼血尿,无发热.查体无异常发现.B超检查膀胱内示7.1 cm×6.6 cm×4.8cm囊实性肿块,边界欠清,血流信号丰富.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患者,女,51岁,腹胀伴消瘦两个月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无结节性硬化病史。肝功能正常。HBs Ag(+),HBe Ab(+),HBc Ab(+),Anti-HCV(-)。腹部B超提示:肝右叶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大小约8 cm×10 cm;增强CT扫描提示:肝右叶可见一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大小约8.4 cm×6.0 cm×4.9 cm,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实性部分边界欠清晰,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43岁, 因"发现腹膜后占位半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34/92 mmHg, 心率87次/min。腹部彩超检查:左中上腹、胰腺下方可见囊实性包块, 大小约10.2 cm×8.4 cm×8.4 cm, 边界清, 形态欠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液化区域, 无钙化, 后方回声增强, 肿瘤内可见3~4个点状血管或1条较长血管。肿瘤与腹主动脉及左肾动脉关系密切。胸腹盆部增强CT检查:左侧腹膜后见类圆形囊实性肿块, 边界较清,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强化, 囊性部分未见强化, 病变范围约8.8 cm×7.9 cm×8.4 cm, 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1)。  相似文献   

7.
多房性囊性肾瘤临床上较少见,初步统计目前全世界报道共约200多例[1].我院2011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2岁,以"间断性左腰部隐痛1年,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1 d"为主诉于2011年1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左腰部隐痛,间断性发作,疼痛无放散,无尿急、尿频、尿痛,无肉眼血尿,自觉乏力.1 d前患者无诱因突然出现全程无痛肉眼血尿,无血凝块,无发热,无体重下降.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扣痛阴性.辅助检查:尿常规:RBC 51/HP,BLD 3+;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彩超示左肾下极4.0 cm×3.2 cm囊实混合性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囊性部分2.0 cm×1.6 cm,实性部分呈稍高回声.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0岁.因右上腹包块伴疼痛4个月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消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右上腹肋缘下扪及一大小约6 cm×4 cm的实性包块,质硬固定,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右肾区较左肾区膨隆,表面无红肿及溃烂,双肾区无明显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X线胸片均正常.B超、KUB及IVU检查均报告为右肾区实性占位性病变.CT扫描发现右肾区及肝右叶后段区有一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约14 cm×11 cm×16 cm,CT值14.8~17.4 Hu,无明显强化.包块后壁增厚,不规则,局部可见多数点片状及无定形钙化灶,与后腹壁分界不清,并将右肾残余部分向前向内推挤,使部分肾下极达右前腹壁,肾盂受压变形.腹膜后血管旁淋巴结未见肿大.考虑包块起源于右肾可能性大,拟诊为右肾肿瘤.1997年5月13日在持续硬脊膜外腔麻醉下行右肾探查术.术中发现包块巨大,质硬,与12肋远端钙化融合,与腹膜、腰大肌、膈肌脚紧密粘连;肾周筋膜、肾周脂肪囊纤维化;肾蒂血管无扩张及硬化,血管旁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右肾盂被挤压变形,周围残留少量正常肾组织;输尿管外观正常,无扩张.手术切断第11、12肋骨并完整切除包块.病理检查:瘤体22 cm×17 cm×12 cm,重2 kg,表面凹凸不平,呈透明玻璃样变,剖面呈多房囊性变,囊腔积液,为胶质状液体,囊壁半透明,厚薄不一.病理检查诊断为右12肋软骨瘤伴囊性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近期随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2岁。因"臀部巨大肿物"入院,患者自出生起骶尾部正中发现一肿物,约核桃大小,无皮色皮温改变,未予以治疗。后肿物逐渐增大导致臀部严重变形。近来因肿物疼痛,排便困难而就医。查体:骶尾部多发囊实性肿物40 cm×35 cm大小,臀部畸形。骨盆CT示臀部皮下多发囊性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图1、图2)。腰骶部MRI平扫:骶部(盆腔生殖膈外)多发囊实性肿物,局部瘤体压迫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根据影像学方法以及细针抽吸活检(FNA)诊断为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48例患者(38%)初始选择手术治疗,79例患者(62%)初始选择影像学随访;40%(19例)初始手术治疗的患者经术后病理确诊存在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随访患者中有9例(11%)因病变有恶变倾向而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确诊恶性肿瘤为3例(3.8%)o对于囊性病变直径<3 cm、无实性占位且临床无症状的囊肿,在影像学随访中恶性转变危险<4%,与手术切除胰腺囊性病变死亡率相似.结论:对无实性占位、囊肿直径小、囊肿无分隔和无症状患者,可初始选择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1.
正患儿女,11岁,因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4 d"入院,体格检查:右上腹可见一凸出包块,约7.0 cm×6.0 cm大,质中,有边界,活动度差,无压痛,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等指标均正常。腹部平扫及强化CT提示:胰十二指肠间隙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以囊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与胰头分界不清,胃及十二指肠受压移位,约7.7 cm×8.0 cm×8.8 cm大。胰管轻度扩张,胰腺体尾部未见明显异常,肝脏、胆囊、脾脏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腹腔未见积液征象。影像诊断:胰十二指肠间隙囊实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来源于胰腺可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7岁,常规体检透视时发现心影后圆形高密度影,无不适感。食管吞钡造影发现食管下段向右侧移位,局部受压,受压处左侧可见6.5cm×5.0cm圆形实变影(图1A)。胸部CT示后纵隔内7.1cm×5.3cm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约5HU,囊壁局部见少许钙化影。增强CT示囊内液性病灶无明显强化,囊壁轻度强化(图1B)。  相似文献   

13.
超声诊断精囊囊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男,45岁。因尿潴留就诊。超声检查示:前列腺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膀胱后方、前列腺后上方精囊区探及10.4cm×10.8cm×11.3cm类圆形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内见厚薄不一的分隔,呈多房型改变,囊腔透声良好,包块后方回声稍增强,毗邻结构受压移位,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图1A)。超声提示:精囊部位处囊实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囊腺瘤?CT平扫:精囊腺后方见类圆形、囊实性、以囊性为主的肿块,肿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5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根部肿物10 d人院.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查体:甲状腺左叶下极靠外侧可及一4cm×3 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内见囊实混合性肿物,大小约6.5 cm×5.0cm×3.2cm,以囊性为主,边界清,形态规整.甲状腺CT: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低密度灶,大小约4.2 cm×4.9 cm,密度较均匀,CT值约10 HU左右,病变向下延伸,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术前诊断:左颈部肿物,结节性甲状腺肿?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物呈囊性变,位于甲状腺左叶下极,大小约5 cm×4 cm×2 cm.质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沿组织间隙生长.仔细分离肿物周围组织,沿肿物边缘用超声刀切割一圈,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完整切除肿物(图1).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图2).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性,46岁.因发现左下腹肿块伴不适1周余入院.体检:腹饱满,左下腹扪及大小12 cm×10 cm包块,质中,边界清楚,表面较光滑,固定,无压痛.无肝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病人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史.彩超:左中腹部实质不均质占位,来自左侧附件可能大.CT:左下腹部巨大不规则囊实性肿瘤,考虑低度恶性肿瘤可能,建议手术后病理检查.MRI:左下腹部巨大囊实性肿瘤,考虑系膜来源间叶源性肿瘤可能.肿瘤标志物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MRI表现与病理所见,探讨MRI诊断该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的MRI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8例均为单发的类圆形囊实性肿物,其中6例以实性为主,2例以囊性为主;4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3例位于胰尾;8例中6例最大径为5~8.5 cm,2例分别为1.6 cm和2.2 cm.MR上囊性部分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其中6例合并肿瘤内出血,为短T1高信号,2例可见液-液平面,实性部分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和延迟强化;MR所见8例中5例包膜不完整,2例伴有胆总管及胰管扩张;术中见3例肿瘤侵犯结肠系膜,2例侵犯十二指肠肠壁,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受侵,2例伴有胆总管扩张.MRI表现与病理所见对应良好,7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MRI能显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类异质性较高的肿瘤,多为实性,囊性较少。近年来随着CT、MRI等断层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无症状囊性pNETs的检出率。目前,囊性pNETs的病因仍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但尚缺乏研究结果验证。与实性pNETs比较,囊性pNETs多为无功能性和无症状,生物学行为更为惰性,具有较低的Ki-67增殖指数和核分裂象,较少发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其长期预后亦优于实性pNETs,但应警惕仍有部分囊性pNETs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囊性pNETs无特异性影像学特征,术前定性诊断仍具有挑战性。超声内镜检查联合细针穿刺可极大提高囊性pNETs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囊性成分比例及危险因素分析等综合评估后个性化制订囊性pNETs治疗方案。手术是囊性pNETs的标准治疗方法,但鉴于其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对于无功能、完全囊性、直径≤2 cm的囊性pNETs亦可考虑定期随诊。笔者结合团队经验及相关文献,对囊性pNETs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广大外科医师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理、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及2001年10月收治的2例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女,55岁.主诉左腰部不适10 d.B超检查示脾 门区可见直径约3.9 cm囊实性包块,壁薄光滑,血供不丰富.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4 cm ×4 cm低密度影,CT值为10 HU,增强扫描时其内强化不明显,CT值为20 HU.诊断为左肾上腺肿瘤.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上腺切除术.例2,男,17岁.主诉剧烈活动后肉眼血尿3周.B超检查示膀胱后方8.4 cm ×7.7 cm ×9.0 cm无回声区.CT检查示骶骨前下方9.0 cm×7.2 cm ×9.0 cm囊性病灶,壁薄,中心密度均匀,CT值8 HU.IVU检查膀胱充盈后顶部可见右高左低之平直压迹,下缘呈半圆形.诊断为骶前囊肿.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 结果 例l病理报告:组织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大部分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件囊肿.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例2病理报告:纤维囊壁组织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纤维组织中可见混合性腺体结构、少量软骨组织及肌组织,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结论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罕见,容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其囊性特征,少数可表现为高密度,但无特异性.对有症状的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预后较好,可预防恶变及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9.
病人女性,71岁。查体发现上腹部囊性占位病变10d。于2007-04-07入院。腹部彩超检查发现上腹部囊性占位病变,胃小弯后内侧有一10 cm×6 cm囊性包块。CT示胃小弯内后方10 cm×6 cm×4 cm囊性包块,边界清晰(图1)。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上腹部包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苗勒管囊肿的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 4例苗勒管囊肿患者,均为男性,平均53岁,主要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急、尿频、血精、下腹痛、阴囊痛、射精痛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前列腺中线基底部、尿道后上方囊性包块,囊壁光滑,囊液密度均匀.其中1例影像学检查发现囊壁向腔内实性突起约3.0 cm × 3.0 cm × 2.0 cm.结果 2例行经尿道囊肿去顶术,术后症状消失,病理报告苗勒管囊肿,分别随访74、12个月无复发.1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后复发改开放手术,病理报告符合苗勒管囊肿,术后症状消失,随访52个月无复发.囊壁有实性突起的1例直接开放手术治疗,因黏连严重未能完整切除,病理报告为苗勒管囊肿并囊腺癌,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苗勒管囊肿的症状主要与其造成膀胱颈及射精管道梗阻并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有关,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当囊壁厚薄不均或囊内出现实性结构、囊液密度增高时应怀疑恶变,需要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可首选囊肿穿刺硬化或经尿道电切术,囊肿巨大或怀疑恶变时可选择开放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