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59-66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医学家将ITP中医病名称为"紫癜病"。慢性ITP中医病机多与"脾不统血"密切相关,文章基于"脾统血"理论浅析从脾论治IT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提示从脾论治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体现中医从脾论治ITP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脾脏具有"脾主运化"和"脾为之卫"的功能,与现代医学胃肠黏膜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屏障作用相应。在临床诊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结合脾胃生理特点来恢复卫外防御功能,从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体合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具体论治,且过敏性疾病常由饮食诱发,故治疗需重视调护脾胃。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从脾胃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从脾胃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论述了乳腺增生病与脾胃的关系,着重阐述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功能变化对乳腺增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对临床从脾胃论治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4.
浅析从脾论治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医家多以三焦膀胱和肾立论治疗,鲜有从脾胃论治者。本文以古代医籍为基础,从痰湿困脾、脾胃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个方面对淋证从脾论治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治血与降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国医论坛》2002,17(3):41-42
中医文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注重脏腑与血压关系 ,较少提及血与血压关系 ,从血论治高血压病多散见于临床报道之中 ,未能系统论述。本文试就血与血压关系及从血论治高血压病的方法探讨如下。1 血与血压关系血液乃人体之精微物质 ,循行于脉管 ,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濡养作用。血之生成和维持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 ,心、肝、脾、肾功能异常 ,必然影响血液生成与运行 ,从而变生他疾。可以认为 ,血之为病乃心肝脾肾中某一脏或几脏功…  相似文献   

6.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潘宗妃  熊莉华 《陕西中医》2020,(10):1464-1467
历代医家多从三消分治糖尿病,认为其病位分属于肺、胃、肾,然而熊莉华教授认为五脏皆可致消,但脾统四脏,为治病之本。且三消皆与脾相关,胰亦归属于脾,治脾即治胰,故脾才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糖尿病应从脾论治的观点。从脾论治糖尿病应以健脾运脾为基本治疗原则,常使用益气养阴、理气化湿药物以健运脾气,调节中焦气机,以期恢复脾之转输功能。本文详细阐述了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缺铁性贫血是多发病,西医针对本病,多以对症治疗,中医亦多从补心养血、健脾生血、滋肝养血、填精补血着手,罕有从温阳论治。譬如单予以补充阴精,却不予薪火,既使精微亦不可化生气血,徒增痰湿,亦阻碍阳气运化,如此循环往复。故对血虚证的论治,除从心、肝、脾、肾等入手外,主以温补脾肾之阳气,故得以生血、化血、固摄而血不虚。  相似文献   

9.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08-411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脾为诸脏之枢",即脾是气血化生之源,灌溉滋养周身,乃气机运动的"枢纽"。通过对艾滋病的基本病机、发病环节、疾病进程、机会性感染及辨证论治方面阐述了"脾为枢机"的重要性,认为调理好脾脏是今后艾滋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王栋先  王中琳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辨治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与肝、肾有关,从浊论治,兼顾脏腑,辅以援药是其特色治疗方法,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牛角二至地黄汤治疗精囊炎血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精囊炎血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每次0.2 g,2次/d),治疗组服用牛角二至地黄汤(1剂/d,2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角二至地黄汤由水牛角、二至丸与六味地黄汤合方化裁而成。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共奏补益肝肾、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切中血精症的病机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探讨异证同脉的脉图表现及实现脉诊的客观化、规范化,并使脉诊在辨证论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分析了924份滑脉脉图,结果:滑脉脉图特征是肺波小于1/2心波。滑脉脉图分为4种:脾波高于肺波,脾波等于肺波,脾波低于肺波,无脾波。不同的证有不同的滑脉脉图。说明异证同脉是一定历史阶段对脉象的宏观认识,脉图可以揭示切脉难以发现的脉象差别。  相似文献   

16.
通过验案介绍王左教授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经验。Meige综合征病机为肝脾功能失调,治疗强调疏肝运脾、化痰理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杏轩医案》中从脾辨治疾病代表医案梳理分析,发现程文囿治疗痰饮水湿之邪相关疾病首辨寒热虚实,恢复脾运使外湿可化,内湿不生,疾病乃愈;气机失调疾病则注重运脾理气,升举脾元,恢复气机升降;血证脾健则统摄有权,化生有源,失血过多急证常益气固脱为先,水火失济治在滋阴敛阳,吐血多以胃药收功意亦在于此.土载四行,五脏中皆有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及评价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疗效。方法:60例炎症性血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抗生素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18个月。结果:试验组血精消失28例(93.33%),对照组血精消失16例(53.33%)。试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7.14%),再次予以试验组药物治疗,血精全部消失(再次治疗成功率100.00%)。对照组5例复发(复发率31.25%),再次予以对照组药物治疗,血精消失2例(再次治疗成功率40.00%)。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及再次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取得了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更低的复发率及更高的再次治疗成功率。结论: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为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邱佳信教授诊治胃癌的经验。认为胃癌的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兼有痰瘀;治疗以健脾益气为基础,兼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补肾培本;并提出处方用药特点,创制了胃肠安有效经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