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种的形成过程并非遵循达尔文介导的渐变论,而是当环境恶化时由祖先种通过自身的调节突然产生的。植物也可以因种间,属间或更高级分类单元间的杂交产生能繁育后代的新种,其过程无疑也是通过突变突现,对此本文暂不做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球上所有的物种在过去的35亿年间都经历了产生、繁衍和进化的过程,其中一些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也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仅有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且还有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动物间的食物链关系、植物与动物间相互利用等诸多行为和现象。动植物在漫长的协同进化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演绎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一种植物产生化学互感物质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对其附近的有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这就是植物间的化学互感作用。它是植物扬己克彼、抑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显然,有关的研究对农业、林业、园艺等生产领域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聂丽平  谭华荣 《科学通报》2000,45(11):1121-1123
发育分化是现代生物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链霉菌具有复杂的形态分化周期,从孢子萌发、气生菌丝产生到孢子形成,每一个生长阶段都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为形态分化突变株的鉴定、分化基因的互补克隆和时空表达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链霉菌的这一特点,是枯草芽孢杆菌、黄色粘细菌等原核生物无可比拟的此外,链霉菌具有复杂的生理分化过程,其产生抗生素的能力尤为引人注目,在目前已知的约12000种抗生素中,一半以上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其中包括许多在人类医药及农业上具有重要用途的抗生素,对这些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基因…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所有DNA的核苷酸的自然突变,皆由天然放射线、化学作用物质等的作用与细胞内复制酶系对DNA的作用平衡而产生.而对任何物种来说,必然有一个由这平衡作用所产生的全突变概率(V_T).也就是说,全突变概率可以是有利突变、中性突变或有害突变(概率). 根据病毒及细菌基因编码的研究,一个有功能基因似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阮成江钦佩  韩睿明 《科学通报》2004,49(24):2620-2622
尽管在进化过程中植物面临不利白花授粉的选择,但许多植物仍维持混合的授粉机制.在被子植物中从优势的异花传粉到白花传粉是最广泛和普遍的进化转变.花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如雌雄异位、雌雄异熟、花部运动和花冠脱落等影响植物的传粉模式和繁殖.如果一个植物种群仅仅依靠动物在个体间传递花粉,  相似文献   

7.
群落水平上传粉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强  黄双全 《科学通报》2014,59(6):449-458
同地开花的植物共享传粉者,传粉者通常在多种植物上觅食,这些事实激发人们在群落水平上开展传粉生态学研究.与以单种植物为对象的传粉研究相比,从群落水平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有利于阐明传粉者与植物间关系的演化、探讨传粉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对植物与传粉者互利关系的研究,已经从访问网络的结构动态,深入到网络的构建机制和对群落植物繁殖的切实影响上.从群落水平研究传粉者对花部特征的选择,分析共存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花部特征演化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植物与植物之间由传粉者介导的互作研究,已经由成对或者少数几种植物之间,发展为在群落内的多种植物之间进行.由于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影响不同,植物之间互作表现出不同规律.相关研究从传粉者效率、植物柱头的花粉干扰和传粉过程的花粉丢失等多角度研究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作用.传粉作为一项基本生态服务,受到了多种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外来物种入侵、生境破碎化等因素的不利影响.群落水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在我国已有开展,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进行多层次调查和实验性工作,才能深入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的互作模式,从更大尺度揭示群落的构建机制、种间关系和花部特征演化.  相似文献   

8.
水平基因转移被认为是原核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各主要类群之中.通过引进新的遗传变异,水平基因转移可以减少由点突变积累产生的破坏作用,同时也加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性状在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扩散.在原核生物中,水平基因转移的主要发生机制包括转化、接合和转导.在真核生物中,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物理接触常可以促进水平基因转移的发生,但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是用植物进行的。科学家用一种工作起来有点儿象枪的工具,它能把一种植物的遗传物质发射进入到另一种植物细胞中,这种外来的基因能使细胞产生以前不能产生的化学物质。这项技术目前正在由纽约州的托马斯、克莱恩和其他科学家发展使用。他们在英国的出版物《自然》上报导了他们的一些发现。克莱恩博士描述了这项技术的操作。将取自一种植物的遗传物质与水和一些小铁球相混,每个球  相似文献   

10.
陈德富  陈喜文 《科学通报》2004,49(2):159-166
植物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是一多功能酶. 以拟南芥生态型“Columbia gl1”及甘蓝型油菜三系“陕2A”, “陕2B”和“垦C1”的叶片为材料, 采用RT-PCR方法成功地从每种植物材料中分别克隆了3种NAD-IDH不同亚基基因. 同源性搜索发现, 来源于油菜的克隆基因是新基因. 将克隆基因的功能蛋白编码区整合到pMID1多克隆位点, 构建表达重组体, 均能在体外翻译系统中高效地表达出特异目的蛋白. 亚基0, 亚基1和亚基2基因转录本加入到含终浓度为36 μg/mL的二硫键异构酶的体外翻译系统, 体外表达产物中检测到NAD-IDH酶活力. 不同基因种类及转录本分子比的体外表达产物的酶比活力比较表明, NAD-IDH由3种亚基组成, 缺一不可, 缺少亚基0是致命的, 缺少亚基1或2中的任何一个对酶活力的损伤是严重的. 同时发现, 来源于陕2A和陕2B的亚基1基因转录本中存在碱基缺失现象, 从而发生移框突变或无义突变, 使突变亚基不表现正常亚基1功能, 导致油菜品系间叶片NAD-IDH酶比活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3,35(4):258-263
动物有4 种不同类型的婚配体制:(1)一雄一雌制或单配制;(2)一雄多雌制;(3)一雌多雄制;(4)混交制。一 雄一雌制是指在同一个生殖季节或同一个生殖周期内一只雄性个体只与一只雌性个体配对并生活在一起。一雄多雌 制和一雌多雄制都属于多配制,它们是多配制的两种不同形式。混交制则是指包括多个雄性个体和多个雌性个体的 一种婚配体制,这种婚配体制也有两种不同的亚型。该文简要介绍近期关于动物婚配体制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提出铁合金(生铁、铸铁、球铁)中钼、镍、锰、硅、磷快速测定方法:采用混酸快速溶解样品并制成系统分析母液,然后从中分取部分试液分别进行快速、简便、准确的单项测定,实现铁合金厂及铁铸件加工厂的生产例行分析及材料的快速检验,从而达到控制产品质量、降低化验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化学异常是一个重大的世界性环境问题。长期饮用化学异常的地下水可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地方病爆发。在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是两类最为典型的地方病。高砷地下水、高氟地下水是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两类地下水主要形成于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独特的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这些盆地一般地下水径流缓慢,蒸发作用强烈,地下水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 Na型。地下水As含量和F含量是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地下水的其他化学指标、居民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也可影响这两类地方病的发病率。然而,我们对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急需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  相似文献   

14.
邓涛 《自然杂志》2013,35(3):193-199
独特的现代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群中的多数成员在高原上具有悠久的生活历史,表明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原范围内经历过长期的适应过程。哺乳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变化非常敏感,能够指示气候环境和地形地势的变化,所以,研究青藏高原腹地及周边的哺乳动物化石的演化历史能够反演新生代时期高原的隆升过程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结合公路工程的安全防范,重点介绍了在桥梁、涵洞施工现场、超深挖孔桩施工、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架、汽车吊等施工机械作业、防火防汛、施工用电安全、水电气等管网的保护等分项工程的安全,从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组织思想保证措施、安全施工措施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2,34(5):294-298
演化为人的进化长河至少可追溯到500万年前,对该长河中的两个缺失环节,即“根人”和“南方古猿源泉种”的仔细分析再次证实了达尔文的渐变理论。现代人起源的“走出非洲”和多地域假说争论不休,对尼安德特人和丹尼沙瓦人全基因组草图测序和分析表明,混合上述两个假说的提议似乎更可取。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解释,今已聚焦到开创文化的大脑上。大量证据表明,智能进化支持了四个等级语言和三个世界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8.
林银银  巫金波 《自然杂志》2017,39(2):103-114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实验方法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人们迫切希望微流控技术可以将传统实验室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如样品预处理、混合、反应、萃取、分离、表征和检测等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以微流控芯片代替传统实验室。这种高通量的实验方法将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增加产量,从而不但实现高通量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检测,也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集成化、微型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与纳米结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雪灵  祖艳  赵宇亮 《科学通报》2011,56(2):108-118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是纳米科学中既具有基础科学意义, 又事关纳米科技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 是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国际上普遍认为, 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大主要瓶颈能否取得突破: 一是纳米尺度上的可控加工与大规模生产技术; 二是纳米安全性知识体系与评价方法. 针对后者, 欧洲和美国都提出了“没有安全数据, 就没有市场”(“No Data,No Market”)的方针. 为了保障科技和市场的优先权, “科技要领先, 产品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 为此, 在短短5 年内已经形成纳米毒理学这个新兴学科, 阐明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毒理学效应. 本文重点分析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纳米结构效应这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结果, 同时简单讨论剂量-效应关系这个传统毒理学的中心法则在纳米毒理学中的变化情况, 讨论未来的相应研究内容和方向, 同时也帮助读者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物质在新的纳米尺度下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毒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刘建妮 《自然杂志》2014,36(1):10-13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