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外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外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机械通气潮气量分成常规组(10~12 ml/kg)和小潮气量组(6~8 ml/kg),每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通气4 d,小潮气量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潮气量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小潮气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外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VILI发生率、MO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改善Pa CO2,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翠平 《临床医学》2015,35(2):19-20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呼吸衰竭应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小潮气量通气组)和传统组(传统潮气量通气组),每组各42例,根据潮气量调整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rs)、呼吸功(Wobv)、口腔闭合压(P0.1)在上机第0、1、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前与治疗24 h后各项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压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对于危重患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84例。随机等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护理24,48 h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与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24,48 h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心理状况,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它们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ARDS患者6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机械通气对照组31例,机械通气+痰热清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1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机械通气0、24、48、72 h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血气分析;监测相应时间的潮气量(Vt)、氧浓度(FiO2)、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末压力(EIP)等呼吸参数,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指数(RI)、肺动态顺应性(Cdyn).结果两组机械通气0 h血浆ICAM-1水平、PaO2/FiO2、RI、Cdy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机械通气48、72 h血浆I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5),PaO2/FiO2、RI、Cdyn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机械通气0、24、48 h 比较,对照组72 h PaO2/FiO2开始上升(P<0.05),但RI、Cdyn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可抑制ARDS患者血浆ICAM-1水平,同时对肺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提高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心率(HR)、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气道峰压(PAP)、氧合指数(PaO2/FiO2)、胸片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7 d的治疗,CRP、HR、RR、WBC、TNF-α、IL-1、IL-6、IL-8、PAP、PaO2/FiO2、胸片变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活者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必净可降低ARDS患者血浆炎性介质水平,有利于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ARD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肺复张/机械通气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通气24h)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通气24h)血氧饱和度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水平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患者给予肺保护通气策略治疗后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减少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235-3237
目的分析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对呼吸机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机械通气方案,观察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对比两组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气指标。结果呼吸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VT更高,RR、Rins、Pmean、Ppeak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O、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液p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相比,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能进一步改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学参数以及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部分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密闭气管内吸痰后联合肺复张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RICU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ARDS行俯卧机械通气患者64例,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月-2019年12月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都采用间断俯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每次密闭气管内吸痰后立即进行一次小潮气量和高呼吸末正压肺复张,对照组常规进行密闭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密闭吸痰和密闭气管内吸痰后联合肺复张前、后氧合指数P(O 2)/FiO 2和氧分压P(O 2)的变化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痰前P(O 2)/FiO 2和PaO 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执行密闭吸痰后联合肺复张操作后第3天、第6天P(O 2)/FiO 2和P(O 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MA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密闭吸痰后应用肺复张技术,明显改善了ARDS俯卧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状态,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密闭吸痰联合肺复张技术在ARDS俯卧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策略及疗效。方法:重症脑出血并发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分析治疗前后呼吸指标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呼吸频率(RR)、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并发ARDS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大承气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5年12月收入我院重症监护室(ICU)的41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采用机械通气及西医常规治疗并加用大承气汤〔由大黄12 g、厚朴24 g、芒硝6 g(冲)、枳实12 g组成〕灌肠,每日2次,疗程5~10 d;对照组20例,仅采用机械通气及西医常规治疗。于治疗后24 h和48 h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 I)、吸入氧浓度(F 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末正压(PEEP)、肺动态顺应性(Cdyn);治疗结束后观察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4 h起O I、PaO2、Cdy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 iO2显著低于对照组;PEEP于治疗后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水样分泌物等)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大承气汤灌肠可改善ARDS患者Cdyn、肺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提高机械通气效率,并最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实施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机械通气应用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入组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延迟机械通气,研究组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FiO_2和PaCO_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FiO_2和PaCO_2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而PaCO_2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体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应早期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对快速改善血气指标,促进病情好转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牵张通气策略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低牵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5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低牵张通气组(42例)和小潮气量通气组(43例).低牵张通气组接受峰压≤35 cm H2O(1 cm H2O=0.098 kPa)的压力限制或压力支持模式以满足气道平台压≤30 cm H2O;小潮气量通气组接受潮气量≤6 ml/kg的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高碳酸血症发生率、镇静和肌松药物使用时间、存活患者呼吸机带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低牵张通气组患者根据监测呼出潮气量(Vte)分为小潮气量通气亚组(Vte≤6 ml/kg,11例)和非小潮气量通气亚组(Vte>6 ml/kg,31例),分析两个亚组间患者的28 d病死率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结果 低牵张通气组患者28 d病死率与小潮气量通气组无显著差异(34.0%比37.0%,P>0.05),但低牵张通气组高碳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小潮气量通气组(10.6%比40.7%,P<0.05),镇静和肌松药物使用时间[(4.5±1.2)d比(8.7±2.3)d]、存活患者带机时间[(8.4±2.1)d比(10.7±1.2)d3及住ICU时间[(10.2±2.2)d比(13.7±3.1)d3均相应缩短(P均<0.05);低牵张通气组中小潮气量通气比例为26.2%,小潮气量通气亚组病死率(40.8%比13.2%)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65.7%比8.6%)均显著高于非小潮气量通气亚组(P均<0.05).结论 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比较,低牵张通气策略可降低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带机时间及住ICU时间.低牵张通气状态下,小潮气量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用于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92例,根据通气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行常规机械通气,观察组45例患者行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通气后总有效率,通气前后的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通气前后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通气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两组患者PaO2、SpO2、PaCO2、PaO2/Fi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前两组CVP、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观察组CVP、M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氧合状态,从而提高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的变化值;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吸痰后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浅部吸痰组患者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鸣音改善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吸痰前后患者的舒适度好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叶媛媛  张伟  王昌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76-1477,1479
目的 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SIMV+ PS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感染治疗、原发病治疗、营养治疗等常规疗法;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行SIMV ,观察组(50例)行SIMV+ PS。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压(PIP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值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脱机时间分别为(13±9)d、(15±10)d、(60±5)h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11)d、(22±8)d、(73±8)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P<0.05)。结论 SIMV+ PS通气模式可加速脱机,减少COPD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有利于患者疾病愈合。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o study changes in PaCO2 and PaO2 during intratracheal pulmonary ventilation (ITPV) and hybrid intratracheal pulmonary ventilation (h-ITPV)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in a rabbit model of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to define the technique of h-ITPV that combines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ITPV. DESIGN: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 SUBJECTS: Twelve adult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INTERVENTIONS: Surfactant deficiency was induced by saline lavage, and rabbits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ITPV or h-ITPV. The study consisted of four phases: phase 0, CMV after saline lavage, ventilator rate 30 breaths/min; phase I, ITPV or h-ITPV initiated at the same pressure and rate as in phase 0; phase II, ITPV or 1.0 L/min h-ITPV bias flow, with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 decreased and ventilator rate increased to achieve the lowest tidal volume while maintaining adequate gas exchange; and phase III, animals returned to CMV.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In phase I, no difference in PaCO2 was observed between ITPV, h-ITPV, or CMV.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PaO2 when switching from CMV to ITPV but not to h-ITPV. In phase II, it was possible to decrease PIP (average of 37% for ITPV and 36% for h-ITPV) and tidal volume (average of 64% for ITPV and 53% for h-ITPV) without compromising gas exchange (p < .05). Oxygenation tended to improve from phase 0 to the end of phase II. In phase III, PaCO2 increased (average of 71% for ITPV and 79% for h-ITPV) and pH decreased (p < .05). Normocapnia was achieved us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PIP and tidal volume, compared with phase 0 (p < .05). CONCLUSIONS: ITPV and h-ITPV can effectively ventilate and oxygenate rabbits with surfactant-deficient lungs at tidal volumes and therefore pressures lower than required with CMV. Maximum benefit appears to occur at high ventilator ra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modes of ventilation may represent powerful new tool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Crit Care Med 2000; 28:774-781) KEY WORDS: intratracheal pulmonary ventilation (ITPV); hybrid ITPV; tracheal gas insufflatio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surfactant deficiency; saline lavage; rabbi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IMV)-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序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25例SAP所致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5例)采用IMV—BiPAP序贯治疗,对照组(n=60例)仅采用IMV治疗。比较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的情况,序贯治疗组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撤机后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在出现时间、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患者在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MV—BiPAP序贯治疗SAP所致ARDS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38例和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B组)3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SIMV,当"ARDS控制窗"出现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SIMV治疗,以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撤机。结果:2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的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入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病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ARDS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05—2011—05江苏泗洪分金亭医院ICU收治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通气,两组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充分镇静情况下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1h、2h、4h、6h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氧合指数(PaO。/Fi0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俯卧位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z)、氧合指数(PaO2/FiO2)、SpO2等呼吸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问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循环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