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鞘膜内、外2种注射方法对膈肌活动度及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右上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拟行内固定取出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鞘膜外组(超声引导下鞘膜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鞘膜内组(超声引导下鞘膜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各30例;采用M型超声分别对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状态下,神经阻滞前、注射药物后15、30 min膈肌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应用Easy-One肺功能仪检测2组神经阻滞前及注射药物后15、30 min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_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比较2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前后膈肌活动度、肺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鞘膜外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8.2±2.1)min]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6.5±2.3)min]长于鞘膜内组[(11.6±1.9)、(9.3±2.1)min](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932.3±155.0)min]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976.3±155.6)min)]与鞘膜内组[(1 011.2±149.3)、(1 106.2±150.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5、30 min 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状态下,鞘膜外组阻滞前、阻滞后15、30 min时膈肌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膜内组阻滞后30 min膈肌活动度[(1.5±0.5)、(4.1±0.9)cm]低于阻滞前[(2.2±0.4)、(5.5±0.8)cm]和鞘膜外组阻滞后30 min[(1.8±0.6)、(4.8±0.8)cm](P0.05);鞘膜内组阻滞后30 min膈肌部分及完全麻痹(43.33%、26.67%)、霍纳综合征(40.00%)、声音嘶哑(36.67%)、上肢感觉及运动异常(33.33%)发生率均高于鞘膜外组(20.00%、6.67%,26.67%、6.67%、3.33%)(P0.05)。结论与鞘膜内注射相比,超声引导下鞘膜外臂丛神经阻滞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同时,可降低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减少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操作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操作,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减轻麻醉操作中的误伤,确保局麻药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神经,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并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支配区起效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短于A组(均P<0.05).注药30 min后.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的阻滞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5).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93.3%vs 80.O%,P<0.05).A组失败12例,其中9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B纽失败4例,其中3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1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A组为(396±156)min,B组为(413±16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一点刺激法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较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臂丛神经阻滞(BPB)在老年肱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铜陵市立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9例拟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55例)和刺激仪组(54例),超声组予以超声引导下BPB,刺激仪组予以神经刺激仪定位BPB。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膈肌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指标及围术期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超声组阻滞起效时间[(4.82±1.44)min vs(6.95±1.87)min,t=6.675]和完善时间[(17.62±2.57)min vs(20.54±3.79)min,t=4.689]短于刺激仪组(P<0.01),0.75%盐酸布比卡因用量[(21.33±2.05)mL vs(25.54±2.52)mL,t=9.592,P<0.01]少于刺激仪组。注药后30 min,超声组膈肌移动度在平静呼吸位[(1.52±0.23)cm vs(1.24±0.22)cm]和在最大呼吸位[(4.01±0.44)cm vs(3.19±0.49)cm]高于刺激仪组(P<0.01)。入室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Ⅰ~Ⅱ级,无严重并发症。随机把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75mg罗哌卡因稀释至20mL,而试验组给予罗哌卡因75mg联合右美托咪定1μg/kg稀释至20mL。观察入室时(T_0)、臂丛神经阻滞后10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结束时(T_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两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并观察记录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T_1、T_2的MAP[(75±5)、(74±4)mm Hg]低于T_0[(83±7)mm Hg],T_1~T_3时间点HR低于T_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_1和T_2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尤其是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8例(Ⅰ组)、神经刺激组30例(Ⅱ组)、传统方法组30例(Ⅲ组),局麻药品均使用2%盐酸普鲁卡因30ml。分析臂丛神经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用时最少、神经刺激组稍长,传统组用时最多;而阻滞起效时间超声引导组最短,传统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超声引导组、神经刺激组、传统方法组麻醉效果比较优等率分别是:100.00%、90.00%、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比神经刺激器及传统方法的阻滞,起效时间短,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全切术患者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医院子宫肿瘤患者10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左旋布比卡因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和Bromege评分。结果与左旋布比卡因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显著缩短[(154.83±35.12)min vs.(190.24±33.06)min,P0.001],Bromege评分显著降低[(2.46±1.06)分vs.(2.89±0.79)分,P=0.02]。两组患者术中各个时间点的MAP、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恶心、呕吐和头痛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旋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全切术中是安全有效的,显著降低了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经L2~3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经L3~4间隙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产妇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牵拉反应、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74.0%vs. 92.0%)及新生儿娩出后5 min Apgar评分[(9.61±0.29)分vs.(9.82±0.25)分]显著增加(P <0.05),产妇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08±0.55) min vs.(3.52±0.26)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9.17±0.57) min vs.(4.88±0.80) min]、感觉恢复时间[(18.67±2.27) min vs.(10.79±0.74)min]、心脏指数、加速度指数、左心做功、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胎儿娩出时间[(16.10±3.58) min vs.(11.13±1.60) min]明显较短,探查清理腹腔时产生的牵拉反应[(5.48±2.46)分vs.(1.96±1.28)分]较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0%vs.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于L2~3间隙对剖宫产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较好,对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等均优于L3~4间隙穿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库溴铵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189例拟在本院实施LC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在麻醉中应用罗库溴铵、对照组应用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给药后1min、3min、5min、10min研究组的组胺浓度值、心率(HR)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给药后1min、3rain、5min、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肌松起效时间(126.3±9.3)S显著短于对照组(194.5±11.0)s(P〈0.05)、维持时间(49.2±6.9)min显著长于对照组(32.8±6.3)min,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31.82%(P〈0.05)。【结论】罗库溴铵应用于老年LC手术患者不会增加组胺释放量、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手术不良反应,同时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三维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75.56%)高于对照组(62.22%),手术时间[(98.32±12.42)min]长于对照组[(78.54±10.78)min],骨折愈合时间[(19.83±3.78)周]、住院时间[(16.82±3.36)d]和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23.38±4.31)周,(22.63±5.17)d,33.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内固定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士掌握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植入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置入PICC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时间顺序分为四组,每组10例,每组为一个学习曲线阶段,比较各组的置入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送入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失败率,分析学习曲线。结果平均置入时间A组(99±12.0)min,B组(93±12.6)min,C组(89±11.8)min,D组(51±4.0)min,时间逐渐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由70%提高到100%,并发症发生率由10%降到0。A组+B组的置入时间(93.53±12.57)min高于C组+D组(57.56±8.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6,P〈0.01);A组+B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75%)、导管送入良好率(70%)也均低于C组+D组(均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4,7.059;P〈0.05或P〈0.01);但并发症与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经过20例手术可达到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6.
杨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4):1972-1974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246例为Ⅲ组,结直肠癌患者246例为Ⅱ组,非癌息肉患者246例为Ⅰ组,健康体检人员246例为对照组,均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结果Ⅰ组粪便钙卫蛋白[(145.52±4.14)μg/g]高于对照组[(18.05±3.76)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粪便钙卫蛋白[(557.63±24.81)μg/g]高于对照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粪便钙卫蛋白[(896.50±113.57)μg/g]高于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粪便钙卫蛋白[(205.36±31.24)μg/g]高于直肠癌患者[(126.84±19.07)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期粪便钙卫蛋白[(197.58±23.16)μg/g]高于A期[(107.36±11.25)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期粪便钙卫蛋白[(143.09±18.27)μg/g]高于A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期粪便钙卫蛋白[(168.25±16.38)μg/g]高于A期和C期,却低于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适用于门诊筛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16例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U组)169例,传统盲法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T组)147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U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6%,高于T组的83.0%(P〈0.05);U组穿刺时间(9.8±2.2)min,低于T组的(15.2±3.8)min(P〈0.05);T组穿刺并发症8.8%,高于U组的1.2%(P〈0.0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行上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B超引导组(n=42)。对照组以盲探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组在B型超声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超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均优于对照组,但麻醉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B超引导组不同臂丛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盲探法相比,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操作时间虽然有所延长,然而麻醉效果佳,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术前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SBP、DBP在麻醉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达最高层面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48.4±112.3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24.5±102.4 min),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197.4±70.2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54.6±90.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Ultrasound guidanc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improve block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including shorter block performance time, higher success rates, shorter onset time, longer block duration, less volume of local anesthetic agents and visibility of neuraxial structures.Clinical studies in children suggest that ultrasound guidance has some advantages over more traditional nerve stimulation-based techniques for regional block. However, the advantage of ultrasound guidance on safety over traditional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demonstrated in children except ilio-inguinal blocks.There are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ails in children comparing ultrasound guided peripheral nerve block with other techniques. Available evidence in children demonstrates that ultrasound guided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improve the quality, onset, duration and success rate of nerve blocks and help to lower the local anesthetic volume needed to perform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