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的障碍或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结果,为提高本地区急性中毒诊治水平、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急性中毒注册登记表,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登记,收集其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毒物接触时间、中毒原因、中毒物种类、毒物接触途径、毒(药)物鉴定与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处理措施与患者去向等信息,并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800例急性中毒病例以治疗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20~45岁为急性中毒第一位高发年龄组;职业以失业人员为第一位职业类别;女性多于男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第一位(86.43%);毒物鉴定率仅9.71%。结论急性中毒的预防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20~45岁的女性以及失业人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监管镇静催眠类药物处方管理;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鉴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化学物质的发现和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不断增加,急性中毒疾病谱及流行病学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复习2023年急性中毒的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等资料,分别从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中毒机制、毒物检测、治疗方法、预测评估、管理与预防、教学等方面进行文献归类分析,旨在对我国急性中毒现状做一回顾和评估,以期对急性中毒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具有起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1]。我国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范围广泛, 分为工业性毒物、农业性毒物、动物性毒物、食物性毒物、植物性毒物和药物性毒物等[2]。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 在城市和农村, 损伤和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 占总病死率的10.7%[3]。十年来, 急性中毒病例数不断增加, 尽管我国缺乏急性中毒总体的流行病学资料, 但多个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急性中毒病例约占同期急诊患者的2.7%~3.6%, 呈逐年增长趋势, 急性中毒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4,5,6]。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 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深入研究急性中毒疾病的发病特点、发病机制、提高诊治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是急性中毒领域研究者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毒是指人体接触、吸入或食入一定量毒物或过量的药物、变质或含毒食物,或被某些含毒的动物、昆虫咬伤或蛰伤后,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过程。短时间、足够量毒物进入人体引起中毒急性发作属于急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临床诊治和研究的重要范畴,通常将急性中毒分为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毒物中毒和虫兽伤中毒等四类。急性中毒发病急,症状急迫,病情复杂,危害性大,后果严重。资料显示我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制定急性中毒控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Meta分析2008-01-2015-05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上的有关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文献。结果:有4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有52 666例中毒患者;男女比例1.08∶1。中毒高发于20~39岁(59.07%)。前4位急性中毒患者的职业依次为农民(29.19%)、员工(18.04%)、无业者(16.22%)、学生(11.24%)。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78.59%),地点主要在家中(53.01%)。中毒原因以无意接触毒物为主(53.90%),其中有意中毒以自杀为主。毒物种类依次为药物(26.90%)、酒精(25.05%)、农药(22.03%)、一氧化碳(9.46%)、食物(7.08%)、其他毒物(6.32%)、鼠药(3.16%)。急性中毒病死率2.36%,死亡患者中以农药(57.41%)、一氧化碳(12.78%)、药物(11.24%)为主。结论:药物及农药中毒是急性中毒的重点,应加强对高发人群健康宣教,加强毒物监管及自我防护意识,并重视广大群众身心健康(尤其青壮年)。同时应完善中毒数据库,成立中毒控制中心,提高医务人员抢救水平,制定、完善各种中毒抢救流程,完善救治设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各种急性中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为临床对急性中毒更为有效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及思路.方法 对283例急性中毒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毒物种类、中毒原因、主要中毒途径、首诊时间、首诊医院、首诊处理、毒物检测、血液灌洗数、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转归等项目,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毒物仍以农业应用性毒药为主,占比例为51.2%;首诊处理上催吐或洗胃者占61.5%,但导泻处理只占9.2%;进行毒物检测率14.1%,相当一部分因家属拒绝而未行毒检,占22.2%;血液灌流开展率为23%,首次血液灌流时间多集中在1~24小时内开始.结论 本研究可为制定急性中毒防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建议提升基层急诊科首诊处理能力,提高毒物检测率,推广血液净化治疗,对常用的解毒药物进行积极储备.  相似文献   

8.
急性中毒是医院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目前绝大多数药物或毒物尚无有效拮抗剂和特异性解毒剂,抢救的关键是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防止毒物长期存留体内引起重要器官的损害.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可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达到促进已吸收毒物从体内排出的效果,已成为现代救治急性中毒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急性中毒大多发生在农村,应用PD救治急性中毒更适合我国国情,现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25例毒鼠强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主要是立即彻底洗胃和导泻,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迅速应用止惊药物,防止因抽搐而导致机体损伤或呼吸衰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给氧;尽早应用解毒药物治疗,危重患者紧急行血液灌流,以排出体内残余毒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0.
急诊室中常常遇到急性中毒或疑似中毒患者,这些患者有时因为昏迷、故意隐瞒病史、被人投毒等多种原因,不能通过常规问诊明确中毒诊断及确定毒物.因此,及时检测验证毒物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从2012年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中毒咨询中心引入了10板多药测试卡.它能在8 min内对导致中毒的10种常见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在毒物筛查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利用这一检测工具,笔者对277例临床急性中毒和疑似中毒患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血液灌流(HP)是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直接与吸附剂接触,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药物以及代谢废产物等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由于它对脂溶性分子的吸附作用较强,清除脂溶性分子的作用明显强于普通血液透析,而广泛用于多种脂溶性毒物急性中毒的抢救中。我们分析总结了2004年在我院ICU抢救成功的64例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过程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中毒患者460例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收治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科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460例急性中毒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毒物种类、中毒类型的季节分布、毒物侵入途径、中毒原因、急诊诊断、转归及死亡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460例急性中毒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占38.7%)。首位的中毒种类是化学品,占33.48%;其次是药物中毒,占28.26%。消化道摄入是急性中毒最常见的途径,占80.22%。自杀者占急性中毒的62.59%。中毒死亡1.52%。结论为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生提供了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急重症护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中毒抢救与护理 某些物质(如化学、食物、有毒动植物等)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机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即为中毒。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1急性中毒抢救与护理1.1急性中毒病人护理评估 对急性中毒病人的护理评估,包括通过护理询问、护理观察和护理体检,判断中毒发生的原因、中途途径、毒物种类及中毒严重程度。1.1.1护理询问:详细询问病史是判断中毒途径与种类的…  相似文献   

14.
一般急性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对症处理、支持疗法及解毒药的应用。所谓解毒药是指凡能消除毒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的药物,也可以说能够防止毒物的吸收、加速或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改变毒物毒性或对抗毒物毒理效应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中毒患者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急性中毒抢救成功的关键;与一般急症的治疗相比,早期中断毒物继续吸收,加速体内毒物解毒排出及特殊药物的解毒治疗等可能是最具特点的抢救措施。需要指出的是:①维持病人的生命仍是急性中毒的救治基础,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必...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每年有不少因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及时抢救的患者,以往大都采用催吐、洗胃、导泻、利尿、使用对抗药物等治疗手段.近几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血液灌流(HP)用于临床急性药性或毒物中毒的抢救,疗效更确切.我科自1997年7月~2000年10月采用HP抢救各类严重急性中毒32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HP)被广泛应用于成人药物与毒物的治疗,但在小儿的急性中毒中应用尚少见.本文报道25例应用血液灌流治疗小儿急性中毒的病例,以探讨血流灌流在小儿急性中毒应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院急诊科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各种急性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通过统计中毒事件的毒物类型、侵入途径、患者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患者职业分布、救治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医院急诊科各种急性中毒的发病特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按照接触毒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不同,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3种类型.由于职业中毒是在工作过程中导致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病人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国家或所在单位负担中毒病人的医疗、营养及陪护等费用,使得病人又会提出特殊的营养要求.所以,职业中毒病人的心理护理和营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药物和毒物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近几年来血液灌流(HP)被广泛应用在成人药物与毒物的治疗,但在小儿的急性中毒中很少应用。现将我科应用血液灌流治疗小儿急性中毒3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