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了服药依从性专项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干缺血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干缺血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5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脑干缺血患者常规护理和常规药物治疗,针对睡眠障碍患者遵医嘱予艾司唑仑1mg每晚睡前服用。干预组除了以上治疗外,在整个住院期间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匹兹堡得分分别为(11.01±4.42)、(12.84±1.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别为(2.01±0.42)、(8.01±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护理人员有必要为出现睡眠障碍的患者提供睡眠认知及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3.
孙帅  李竹琴  张虹 《临床荟萃》2010,25(20):1786-1787
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及时实现心肌完全和持久的再灌注。然而,在再灌注治疗下,有相当部分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IRA)虽然实现再通,但心肌组织发生了无复流(NR),增加了患者死亡和心室功能紊乱的风险。目前,针对NR的检测一般比较昂贵,  相似文献   

4.
谢丹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104-104
2001年以来,我们对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夫侠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237-1238
1997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TIA组,并选择110例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组。结果TIA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体积(7.68mm^3 vs 11.2mm^3)、治疗前与治疗后15d、30d的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1±3)vs(26±5);(14±2)vs(20±2);(7±3)vs(16±3)]P〈0.05。结论TIA后发生脑梗死对减轻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与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差异,采用自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图对研究组108名患者进行测试,并与使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组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健康教育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建东  姚均  赵艳春 《临床医学》2009,29(12):43-44
目的探讨10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00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0.5~5年的随访。结果血流动力学型56例,微栓塞型30例,梗死型24例。发生脑梗死情况:2d内发生2例(2%),30d内发生7例(7%),90d内发生7例(7%),1年内发生11例(11%),1~5年内共发生15例(15%),58例随访半年至5年,未发生脑梗死。结论根据发病机制可将TIA分为3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梗死型;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脑血管功能治疗可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抖动性TIA(limb shakingTIA,LS-TIA)为一种对其认识较少且临床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类型,容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我们2005-04~2006-10收治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丽云  贾颐 《华西医学》2010,(2):390-39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2009年收治TIA患者1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13例有血管狭窄,占76.5%,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病变4例,单纯颅内动脉病变6例,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颈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11例(78.6%),正常3例(21.4%);椎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2例,正常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王瑞英  禹远远  葛艳红  朱亚军 《临床荟萃》2010,25(16):1421-1423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病变的基础。而颅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有研究显示IMT增厚与糖尿病早期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肖梅 《天津护理》2007,15(4):233-23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eehemic Attack TIA)系颈内动脉或椎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血流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病突然,常反复发作,常发展为完全中风,TIA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神经介入治疗是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对神经系统血管病变诊断,治疗,属微创诊疗技术。我科于2006年10月成功对1例TIA的患者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迅速,无并发症。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对100例中青年和10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实验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可遗留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提出脑血流量及其分布与认知活动关系密切的假说.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验证其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设计:病例一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科,神经电生理室、核磁室。对象:选择2002—01/2003—06在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和门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5例,均为男性,右利手,年龄45—78岁,平均(68.1&;#177;8.4)岁。对照组33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男性,均为右利手,年龄45~77岁,平均(67.8&;#177;8.6)岁。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老年认知功能量表[包括定向、识记、广度、回忆1(有无联系)、长记忆、动物名、划销与计算、分类与类同、临摹、语言和回忆2(有无关系)等11项内容,根据原始分查不同年龄组的T分转换表.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再根据受试者的教育水平查教育T’分表,消除教育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根据T’分及百分位水平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认知功能越差1对两组对象进行检测评估,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事件相关电位检测结果。②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检查结果。③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结果:3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3例正常体检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检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336.2&;#177;34.2)ms,(311.3&;#177;44.2)ms,t=5.9453,P〈0.05]。②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检查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广度、回忆1、长记忆、动物名,计算,回忆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9.7&;#177;11.9),(47.4&;#177;12.0)分;(54.5&;#177;14.8),(61.8&;#177;14.5)分:(61.1&;#177;78).(64.7&;#177;1.7)分;(59.4&;#177;11.0),(64.7&;#177;8.8)分;(50.0&;#177;14.7),(58.1&;#177;14.2)分;(44.6&;#177;15.4),(53.2&;#177;17.8)分.t=4.151 0-7.2928,P〈0.05~0.011。③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3例(94%,33/35)脑动脉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狭窄和闭塞。其中椎动脉广泛性狭窄占54%(19/35);大脑前动脉(双侧)、中动脉(双侧)、后动脉(双侧)狭窄和闭塞的分别为40%(28/70)、59%(41/70)、47%(33/70);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双侧)狭窄和闭塞的分别为5.71%(2/35),5.71%(4/70).结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并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尤以记忆损害突出。②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持久的脑血流低灌注与此密切相关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风湿性疾病患者居家皮下注射生物制剂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中制定护理健康宣教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选取2022年1月-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内科门诊进行随访且居家皮下注射生物制剂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5例风湿性疾病患者居家皮下注射注射生物制剂的ESCA总分(105.69±20.47)分,疼痛VAS总分(3.1769±20)分,二者呈负相关(r=-0.38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职业、生育要求、文化程度、返院复诊路程的患者ESC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43、4.362、14.932、8.92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育要求、返院复诊路程是风湿性疾病患者居家皮下注射生物制剂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风湿性疾病患者居家皮下注射注生物制剂的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高水平,护理人员可以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及示范,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常有 《临床医学》2010,30(9):44-45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95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50例和传统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内及3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2.0%和8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和60.0%(P〈0.01),降纤酶治疗后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频发的TIA疗效显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内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症,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h内完全恢复。根据我国城市调查资料,TIA的患病率为180/10万,此类病人多采用内科治疗。我科于05年3月31日收治1例因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TIA病人,施行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满意,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次使用尿激酶对早期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13例早期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于30min内滴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3d和10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3.68%、89.47%和96.49%,均高于对照组的28.57%、60.71%和82.14%(P〈0.01);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徐文苑  黄经纬  吴裕臣 《临床荟萃》2006,21(21):1555-155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反复发作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体征在24小时之内完全消失。TIA是卒中的特级预报,1/3患者会发展成脑梗死,而有关TIA短期预后鲜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初次发病后1个月内发展成脑梗死的TIA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脉络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脉络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指的影响,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才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35例)和706代血浆照组(2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各项指对比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用药后全血比粘度(低切)下降较对照组晚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半年内TIA复发率17.14%,无一例发生脑梗塞;而对照组TIA复发率3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