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玉米粉、豆饼粉、KH_2PO_4及Na_2HPO_4为基础配方,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培养基、培养条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为:20g·L~(-1)甘油,30g·L~(-1)豆饼粉,2mmol·L~(-1)氯化钙,0.3g·L~(-1 )KH_2PO_4,4g·L~(-1 )Na_2HPO_4;优化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接种量5%。调控发酵培养基pH值7.0控制发酵,发酵24h酶活达到7 344U·mL~(-1)。进行流加甘油实验,培养温度30℃,发酵过程控制pH值7.0,调整转速和通风量控制溶氧30%~35%,接种量5%,经过30h发酵,酶活达到10 654U·mL~(-1),较未补料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2.
从6种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黄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恶臭假单胞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中筛选出降解光氧化褐煤的优势菌株恶臭假单胞菌,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恶臭假单胞菌降解光氧化内蒙古胜利褐煤的工艺条件。确定恶臭假单胞菌降解光氧化内蒙古胜利褐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煤加量0.3 g·(20 mL)~(-1)、接种量2.0 mL·(20 mL)~(-1)、培养箱振荡频率160 r·min~(-1)、降解时间12 d、煤样粒度(-0.15+0.075) mm、降解温度30℃。  相似文献   

3.
以克拉维酸生产菌株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 K6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氮源对克拉维酸产量的影响,并通过二水平析因实验、快速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碳源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最佳发酵培养基碳、氮源配方为:甘油18.19 g·L~(-1)、糊精11.22 g·L~(-1)、三油酸甘油酯30.80 g·L~(-1)、大豆蛋白粉40 g·L~(-1)。在此发酵培养基配方下,克拉维酸产量可达5 220 mg·L~(-1),较出发配方提高58.1%。  相似文献   

4.
以海洋放线菌AM8发酵液抑菌物质的活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海洋放线菌AM8的基础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最佳培养基为:胰蛋白胨17g·L~(-1),大豆胨3g·L~(-1),蔗糖2.5g·L~(-1),NaCl 5g·L~(-1),K2HPO42.5g·L~(-1),海盐20g·L~(-1);最佳发酵条件为:pH值7,温度28℃,接种量5%,转速200r·min~(-1),发酵时间5d。该抑菌活性物质为中等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一定的热稳定性,在强碱、高温环境下易失活。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生长的营养元素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MgSO_40.8g·L~(-1)、(NH_4)_2HPO_4 16g·L~(-1)、蔗糖25.98g·L~(-1)、酵母浸粉12g·L~(-1),最适发酵初始pH值为5.0,最适通风量为3.0L·min~(-1),在此条件下,菌体量比优化前提高110%。该研究为近平滑假丝酵母ATCC 7330整细胞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降低L-丙氨酸的生产成本,以大肠杆菌JH-B22为发酵菌株,以玉米浆为氮源、葡萄糖结晶废糖液为碳源进行L-丙氨酸的发酵。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浆添加量为20g·L~(-1)较为适宜。在玉米浆发酵培养基中进行L-丙氨酸的发酵,L-丙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为54.30g·L~(-1)和90.5%;其L-丙氨酸产量略低于无机盐发酵培养基的56.12g·L~(-1)和LB发酵培养基的56.48g·L~(-1),但玉米浆发酵培养基具有配制更简单、无需额外添加无机盐或者成本较高的酵母粉等优点,可作为L-丙氨酸发酵生产的不错选择。  相似文献   

7.
海洋放线菌S187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以抗补体活性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菌株S187产抗补体活性物质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工艺为:可溶性淀粉20 g·L~(-1),大豆粉35 g·L~(-1),(NH_4)_2SO_4 2 g·L~(-1),NaCl 2 g·L~(-1),K_2HPO_4 0.5 g·L~(-1),CaCO_3 5 g·L~(-1),初始pH值7.5,于28℃、220 r·min~(-1)下发酵7 d。在此条件下,菌株S187代谢产物的抗补体活性为69.35%。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产酸克雷伯氏菌发酵葡萄糖生产2,3-丁二醇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依次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中心复合实验确定尿素和乙酸的最佳组合为:尿素浓度5.13 g·L-1、乙酸浓度0.703g·L-1。在最佳发酵条件下,2,3-丁二醇得率达0.456 g·g-1,较初始条件提高...  相似文献   

9.
薛媛  康宵瑜  王蓓蕾 《广东化工》2014,41(21):45-46,56
对一株采油铜绿假单胞菌YM4发酵生产鼠李糖脂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糖蜜粉4%,玉米浆0.5%(V/V);最佳培养条件为:500 m 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 m L,接种量10%,初始p H 7.2,35℃,180 r/min摇床培养24 h。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达到28.08 m N/m,界面张力达到10-2 m N/m,比优化前节约原料成本74%。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适合海州香薷的组培育苗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海州香薷种苗供应不足的问题,选择大冶铜绿山矿区生长的野生海州香薷为试材,通过外植体选择、激素配比优化、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培养等步骤,建立了海州香薷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海州香薷带芽节段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mg·L~(-1) 6-BA+0.5mg·L~(-1) NAA+25g·L~(-1)蔗糖+6.5g·L~(-1)琼脂+3.2mg·L~(-1) CuSO_4,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1) 6-BA+0.1 mg·L~(-1) NAA+30g·L~(-1)蔗糖+7.0g·L~(-1)琼脂+3.2 mg·L~(-1)CuSO_4,在此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98.3%,不定芽分化率最高可达100%,单个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数平均达7.5个。将不定芽置于MS+0.5 mg·L~(-1) 6-BA+0.1 mg·L~(-1) NAA+30g·L~(-1)蔗糖+7.0g·L~(-1)琼脂+3.2mg·L~(-1) CuSO_4上很容易生根,生根组培苗在装有铜污染土壤的培养盆中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1.
采用鼠李糖乳杆菌为发酵培养菌株,在特定生长培养基中进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并提取抗菌活性物,凯氏定氮法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为0.246 4%。抑菌实验表明,该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将提取物用于护肤乳液,添加5%提取物的乳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几种工业氮源对粘质沙雷氏菌G1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影响,在确定玉米浆干粉为氮源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和响应面法(RSM)实验对玉米浆干粉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浓度进行了优化,确定优化培养基(g·L-1)为:蔗糖90,玉米浆干粉20.32,(NH4)2HPO47.21,NaAc 4,柠檬酸钠14,MgSO40.5,Fe-SO40.02,MnSO40.01。并以此优化培养基进行了摇瓶和分批补料发酵,结果表明,摇瓶发酵中,90g·L-1的蔗糖最终被转化成43.06g·L-1的2,3-丁二醇;分批补料发酵中,2,3-丁二醇浓度为128.28g·L-1,产率为2.67g·L-1·h-1,转化率为0.48g·g-1蔗糖。以玉米浆干粉和(NH4)2HPO4为氮源,2,3-丁二醇浓度较高,培养基的成本大幅降低,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除油率和去污率为评价指标制备了一种去油污微生物洗涤剂。该洗涤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乳杆菌1发酵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最佳条件是:培养基添加菊粉10 g/L或废弃食用油10 g/L;最佳发酵温度是30℃;最佳接种量OD600为0. 2;最佳通气量是0. 44 min(V/V);在发酵3天后加入3%的碳酸轻钙继续发酵2天);脂肪酶和蛋白酶按照等比例添加且为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实验室筛选且通过复合诱变的尖孢镰刀菌FN-06-01在10 L发酵罐中发酵产长春新碱(VCR)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0℃、初始pH值6.0、通气量5.0 L·min~(-1)、接种量7.5%,在此条件下,VCR产量达到24.61 mg·L~(-1),较优化前提高了51.54%。该研究所构模型可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FN-06-01发酵产VCR量,为VCR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荧光假单孢菌(P.Fluorescens)PS-1菌株的工业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10 g/L,豆饼粉15 g/L,葡萄糖3 g/L,KH2PO4 0.6 g/L,CaCO3 2 g/L;最佳发酵条件:温度为28 ℃,pH为7.0,装液量为20 mL/250 mL三角瓶装量;搅拌速率200 r/min.最大发酵菌数达到1.78×1010/mL.  相似文献   

16.
对地衣芽孢杆菌P-104发酵合成γ-PGA的条件(接种时间、接种量和培养基组成等)进行了优化,并在发酵罐中进行了批式发酵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可利用合成培养基生产较高浓度超高分子量(大于2500 kDa)的γ-PGA,最佳培养基组分为(g/L):葡萄糖80,谷氨酸钠70,柠檬酸钠10,(NH4)2SO4 10,MnSO4 0.15,MgSO4 0.8,K2HPO4 0.6,NaNO34.接种时间与量分别为8h和3%((φ))、初始pH 7.5条件下,37℃下180 r/min摇瓶培养24 h,发酵液中γ-PGA浓度可达44.7 g/L,比生产速率为1.49g/(L·h),是已报道的同类比生产速率的2倍.采用优化培养基在6.6 L发酵罐中批式发酵培养33 h,γ-PGA浓度为32 g/L,比生产速率为0.97 g/(L·h).  相似文献   

17.
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可以有效抑制南方根结线虫对植物的危害,促进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分别对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发酵培养基的最优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豆粕3%、氯化钙0.05%、氯化钠0.25%;最适发酵初始pH值为8.5,最适发酵温度为28℃。将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在优化培养基中的发酵上清液稀释5倍后,作用根结线虫48 h的校正死亡率为87.15%,比优化前提高了61.61%;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在优化培养基中发酵48 h后的芽胞数为2.5×10~8 cfu·mL~(-1),是优化前的6.25倍,芽胞率达到100%时发酵周期为48 h,优化效果十分显著。该研究为多粘类芽胞杆菌KM2501-1的中试和大规模发酵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一株野生脉孢菌的鉴定及其纤维素乙醇发酵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一株野生型脉孢菌并研究了使用玉米芯为原料时的纤维素乙醇发酵潜力,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与脉孢菌属(Neurospora)菌株的特征一致;对其18S-28S rDNA的ITS区段进行序列分析,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析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菌为脉孢菌属(Neurospora)的间型脉孢菌(Neurospora intermedia)。该脉孢菌能在以玉米芯粉和葡萄糖为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快速生长,从接入孢子到形成有乙醇发酵能力的菌丝只需48h的时间。以10g·L-1的玉米芯配成培养基,分别进行脉胞菌、酿酒酵母直接乙醇发酵和脉孢菌与酿酒酵母共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脉孢菌对玉米芯进行直接乙醇发酵时,乙醇产量为4.37g·L-1(产醇底物还包括培养菌丝时未用完的部分碳源),用酵母菌进行直接乙醇发酵时,乙醇产量仅为0.18g·L-1。而当培养脉孢菌菌丝后接入酿酒酵母同时糖化发酵时,得到的乙醇浓度提高到5.53g·L-1,因而,使用脉胞菌与酿酒酵母的同时糖化发酵更有利于玉米芯的纤维素乙醇发酵。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生物溶菌酶的发酵优化与中试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洋细菌S-12-86为试验菌株,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研究培养基组分(碳源、氮源、碳源与氮源的比例、金属离子)与发酵条件(培养温度、接种体积分数、装液体积分数、起始pH值、产酶周期)对海洋微生物溶菌酶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中试放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产酶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5 g/L,MgSO45 g/L,CaCl22 g/L;最适发酵培养温度为30℃,接种体积分数为4.0%,装液体积分数为10.0%,起始pH值为8.0,发酵周期24 h。海洋细菌S-12-86发酵优化后的产酶量(25636.8 U/mL)较优化前的产酶量(14454.4 U/mL)提高了75.4%。海洋微生物溶菌酶中试发酵的产酶量达26697.87 U/mL。说明摇瓶发酵优化条件可以应用于海洋微生物溶菌酶中试生产上。  相似文献   

20.
猪粪污水光合细菌制氢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合产氢细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1.1737菌株研究了原料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原料初始pH值和PSB初期活性等因素对猪粪污水光合产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球形红假单胞菌在污水浓度为5687 mg·L~(-1)时的产氢总量高于浓度为3500 mg·L~(-1)和1214 mg·L~(-1)时;温度对光照产氢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该菌株产氢最适温度为30℃;球形红假单胞菌的产氢活性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光照强度高于1000 lx时比低于1000 lx时的产氢活性显著提高,光照强度为1600 lx时的产氢速率达到最大;该菌株适宜产氢的pH在6.5~7.5之间,当pH为7.0时,产氢量达到最大;处于不同生长期的光合细菌的产氢活性略有差异,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略高于稳定期,明显高于延迟期和衰老期。同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产氢量的最显著因素,其较佳的产氢条件是温度为30℃、光照强度为1600 lx、原料pH值为7.0、PSB初期活性为对数生长后期60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