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陈雄文 《科学通报》2003,48(21):2275-2279
为探讨低光照(30 μmol·m−2·s−1)和高光照(210 μmol·m−2·s−1)条件下海水CO2浓度变化对海产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理影响, 对该藻生长及其光合CO2吸收和胞外碳酸酐酶(CAext)活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在低光条件下, CO2浓度变化(4~31 μmol/L CO2)对该藻的生长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比高光条件大. CAext在12和31 μmol/L CO2时没有检测出活性; 但在4 μmol/L CO2时则有明显活性, 且其高光条件下的活性是低光条件下的2.5倍. 细胞光合作用对CO2的亲和力随着培养液中CO2浓度升高而下降. 另外, 高光条件下细胞的光合CO2亲和力明显高于低光条件. 这些结果表明, CAext的活性和光合CO2亲和力不仅受CO2浓度而且受到光照强度的调节; 在高光照条件下, 即使CO2浓度较低, 细胞的高CAext活性和光合CO2亲和力也能够提供充足的CO2供其光合固碳所需.  相似文献   

2.
刘贤德  沈允钢 《科学通报》2004,49(3):234-237
研究了在黑暗中低渗胁迫对杜氏盐藻光合机构状态转换的影响. 当培养液中的NaCl浓度从1.5 mol/L突然降低到0.5 mol/L时, 杜氏盐藻的光合作用降低, 但呼吸作用被促进, 同时杜氏盐藻细胞内ATP含量在黑暗中明显增加. 与对照相比, 被胁迫细胞的77 K荧光FPSⅡ/FPSⅠ比值较高, 据此可以推测,当受低渗胁迫的杜氏盐藻细胞转移到光下时更多的激发能将被分配到PSⅡ. 低渗处理同时还会引起杜氏盐藻磷酸化的LHCP去磷酸化, 表明杜氏盐藻的光合机构在低渗胁迫下发生了向状态Ⅰ转换的过程, 这可能与黑暗中低渗处理促进呼吸作用及细胞内ATP含量增加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CO_2同化和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转PEPC, PPDK, NADP-ME, PEPC + PPDK酶基因水稻及原种为材料, 比较C4途径有关光合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CO2交换等生理指标, 重点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特性, 结果如下: (1) 转PEPC基因水稻PEPC活性比原种高20倍; 光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55%, 羧化效率提高50%, CO2补偿点降低27%. (2) 在高光强(3 h)或光氧化剂甲基紫精(MV)处理后,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 光化学猝灭(qP)下降较少, 证明其耐光抑制和耐光氧化能力增强. (3) 在高光强条件下, 转PEPC基因水稻中RuBPCase活性变化不明显, 但碳酸酐酶(CA)诱导活性增加1.8倍. 这些结果为揭示高光合效率机理和高光合效率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福愉  屠亚平 《科学通报》1991,36(6):478-479
大多数细胞具有明显的内外Ca~(2+)浓度梯差,一般细胞内Ca~(2+)浓度为10~(-7)—10~(-6)mol/L,细胞外则为10~(-3)mol/L.换言之,细胞内、外Ca~(2+)浓度梯差约为1000—10000倍.通过调控机理细胞内Ca~(2+)的浓度经常保持在一个恒定的低水平,否则会引起细胞功能的一系列异常变化.但这种跨膜Ca~(2+)浓度梯差对跨膜蛋白的构象与活性究竟有什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理论对环境因子 (光 )、玉米和小麦叶片表面局部电位 (LEP)和气孔行为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光照与LEP、叶室内CO2 浓度和相对湿度 (RH)变化只在光 暗转换的时刻关联 ,而在暗期和照光持续期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较小 .LEP与叶室CO2 浓度和RH变化的灰色关联系数在光 暗转换之后一段时间内仍保持确定性关联 ,灰色关联度也较高 ;反之 ,叶室内的CO2 浓度和RH变化与LEP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始终较小 .说明在光暗转换之后LEP是调控气孔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纳米TiO2膜对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传统净水技术难以去除的致癌毒素. 研究了低光强辐照条件下,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 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下浓度水平的Microcystin-LR (μg/L)能够有效地被光催化氧化分解, 降解受到pH值、毒素初始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pH 4左右时降解速度最快, 辐照强度为400 μW/cm2条件下120 min内浓度为20 μg/L的毒素的降解率达到95%. 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研究了微量Microcystin-LR的光催化降解, 降解模式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在pH 6.7和辐照强度为400 μW/cm2条件下, 浓度为20 mg/L的毒素的准一级降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0.0157 min-1和44 min. 在200~1000 μW/cm2的UVA光照变化范围内, 降解速率随辐照强度的0.82次幂值增长, 相应表观量子效率为5.19×10-8 g/J.  相似文献   

7.
青岛海域漂浮和沉降浒苔的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岛海域浒苔藻体中光合活性较强的青岛奥帆基地A赛区南侧海域水表漂浮藻体和团岛湾海域的泥表沉降藻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叶绿素荧光技术配合氧电极技术研究了它们的光合作用情况. 结果表明, 虽然漂浮藻体光合活性较强, 但潜在光合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 而泥表藻体的光合活性极弱, 表明目前该海域的漂浮浒苔藻体已受到了较严重的环境胁迫, 泥表藻体已经死亡或正处于死亡的边缘. 另一方面, 实验室培养的结果表明, 团岛湾海域中沉降至泥表的藻体即使重新获得光照也不能恢复其光合活性, 提示该海域的沉降浒苔藻体即使能够上升到水表也无法成为次生浒苔的种质来源.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可初步认为, 载至2008年7月中旬, 青岛海域自然环境已不适于浒苔的生长, 该海域浒苔生物量可能正处于下降之中.  相似文献   

8.
两种藻蓝蛋白的光动力光敏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顺磁共振谱仪研究两种同源的藻胆蛋白-高等红藻中R-藻蓝蛋白和螺旋藻中C-藻蓝蛋白光动力光敏性质。发现在固定捕获剂和藻胆蛋白浓度及光强的情况下,样品ESR信号强度随光照时间而增加;固定捕获剂浓度和光照条件,样品的ESR信号强度随藻胆蛋白浓度而增加。自由基信号在一定藻胆蛋白浓度和光照时间不达到饱和点。在同等条件下,R-藻蓝蛋白比C-藻蓝蛋白有更强的ESR信号,表明前者有更强的自由基产生效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355nm激光闪光光解技术研究了无氧和氧饱和两种条件下三丁基锡与亚硝酸水溶液的紫外光解反应.实验表明,·OH自由基攻击三丁基锡阳离子(SnBu3 )的正丁基生成SnBu3 ·OH加合物,其二级生成速率常数为(1.05±0.07)×1010L·mol-1·s-1.SnBu3 ·OH加合物在无氧时发生一级衰减,其衰减速率常数为(3.50±0.32)×105s-1;氧饱和时,SnBu3 ·OH加合物衰减速率比无氧时要快很多,表明SnBu3 ·OH加合物能迅速与O2发生反应,生成SnBu3 ·OHO2加合物.根据实验结果和动力学推导得到其二级生成速率常数为(6.4±1.3)×108L·mol-1·s-1.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海岸盐沼在台风条件下的海岸防护机制,利用小型压力传感器、电磁式流速仪、Seapoint浊度计观测了互花米草盐沼、光滩在2006年"格美"台风登陆前后的水位、流速、流向、悬沙浓度等沉积动力参数.结果显示:互花米草盐沼内底层流速一般小于5cm·s-1,明显低于光滩(5~35cm·s-1);互花米草盐沼内底层流速大小对台风的响应不显著,但其流向随台风作用强度的不同而出现较大差异;台风过境对附近海域悬沙浓度的影响非常显著,悬沙浓度达到正常天气情况下的13~19倍,台风影响后期互花米草盐沼底层悬沙浓度高于光滩.计算结果表明,台风期间互花米草盐沼和光滩底层悬沙输运量是平常天气情况下的4倍左右;落潮期间,光滩底部切应力在大部分时间大于临界切应力,滩面发生侵蚀,台风登陆后的侵蚀通量为正常天气情况下的2~3倍不等,而互花米草盐沼底层切应力一般小于临界侵蚀切应力,符合悬沙沉降条件的时间段也比较长,整个滩面很少发生侵蚀,以沉降为主,台风显著影响期间的悬沙沉降通量是正常天气情况下的3~6倍,落潮期间的沉降通量是涨潮期间的1~2倍.根据台风期间互花米草盐沼和光滩的沉积动力过程的对比,前者有利于悬沙的堆积,而光滩的沉积动力过程则...  相似文献   

11.
殷红  程桂芳 《科学通报》2005,50(9):885-889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白藜芦醇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研究了其对于人胚肾HEK29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利用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 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利用稳定转染的HEK293/luc-kB细胞株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细胞内核转录因子-kB(NF-kB)活化水平, 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人白介素-8(IL-8)含量. 结果表明, 经10-7 mol/L白藜芦醇处理48 h, HEK293细胞增殖明显增加. 在联合10 ng/mL 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处理时, 10-8~10-7 mol/L白藜芦醇(24 h)和10-6 mol/L白藜芦醇(48 h)也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10-4 mol/L白藜芦醇单独或联合处理均明显抑制细胞生长. 处理24 h时, 10-7 mol/L白藜芦醇显著下调内源性和TNFa诱导的NF-kB活化, 但在10-4 mol/L浓度下明显上调NF-kB活化. 10-4 mol/L 白藜芦醇还明显增加培养液中IL-8含量, 引发明显的S期细胞周期阻滞并伴随轻微细胞凋亡; TNFa对10-4 mol/L白藜芦醇的上述活性具有协同作用. 由于白藜芦醇可以双向调节体外细胞增殖, 对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应予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利用树木年轮碳同位素比及其模型重建历史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 对南亚热带条件下生长的几个主要树种的一些相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发现叶片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的比值A/g和细胞间CO2浓度Ci随环境和树种特性有较大的变化, 与前人对幼苗控制实验所取得的关于这两个值不变的结论不同, 从而对以Ci恒定为前提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 根据目前对Ci等值变化机理的认识水平和大气CO2浓度变化幅度, 通过树木年轮δ13C的分析难以精确地重建区域性大气CO2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及其对粉尘释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干筛筛析法测定了中国北方沙漠、戈壁、绿洲、干草原农垦区和草原牧区等代表性表土(沙质土、砾质沙土、砾质壤土、壤土和粉壤土等)的微团粒粒度分布.组成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的对数正态群体分别为粉细沙、细沙、中沙、粗沙和极粗沙群体,其平均的质量中值粒径分别为90,210,390,600和980tm,平均的标准偏差分别为1.25,1.40,1.25,1.35和1.25.粉细沙、细沙、中沙、粗沙、砾质沙、砾质壤土、壤土等表土类型的微团粒粒度分布为这几个对数正态分布群体中的组合.粉尘释放模型(DPM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表土微团粒粒度分布对粉尘释放通量存在显著影响,细沙和粉细沙的粉尘释放通量最大,中沙、砾质沙、砾质壤土、壤土、粉壤土次之,粗沙的粉尘通量最小,差值范围在101~103μg·m-2·s-1左右;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和片状流沙覆盖的农田的粉尘释放通量在101~104μg·m-2·s-1之间,而沙砾质戈壁、沙砾质化的农田和草原的粉尘释放通量在101~102μg·m-2·s-1之间,表明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和片状流沙覆盖的农田是粉尘释放的主要源地.  相似文献   

14.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CO2同化和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以转PEPC,PPDK,NADP-ME,PEPC+PPDK基因水稻及原种为材料,比较C4途径有关光合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CO2交换等生理指标,重点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特性,结果如下:(1)转PEPC基因水稻PEPC活性比原种高20倍,光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55%,羧化效率提高50%,CO2补偿点降低27%;(2)在高光强(3h)或光氧化剂甲基紫精(MV)处理后,与原种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qp)下降较少,证明其耐光抑制和耐光氧化能力增强;(3)在高光强条件下,转PEPC基因水稻中RuBPCase活性变化不明显,但碳酸酐酶(CA)诱导活性增加1.8倍。这些结果为揭示高光合效率机理和高光合效率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95,40(3):287-287
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内Ca~(2+)浓度为10~(-6)mol/L,而血液中的Ca~(2+)浓度则约10~(-3)mol/L,因此在红细胞膜两侧存在着约1000倍的跨膜Ca~(2+)梯度.我们曾报道过跨膜Ca~(2+)梯度对通过膜脂调节质膜腺苷酸环化酶、肌质网膜Ca~(2+)-ATP酶构象和活力的重要性.红细胞骨架(Cell skeleton)是维持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基础.它由两个结构单元组成——细胞膜和膜骨架(Membraneskeleton).  相似文献   

16.
贺薇  李原芳  谭克俊  黄承志 《科学通报》2007,52(24):2840-2845
利用等离子共振光散射(PRLS)、等离子共振吸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金纳米棒与肝素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在溶液中, 金纳米棒呈分散状态, 具有微弱的等离子共振光散射信号. 但当其与肝素通过静电作用后发生明显的聚集, 产生显著的增强PRLS信号, 信号的增强程度与肝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基于金纳米棒聚集测定微量肝素的等离子共振光散射分析法. 在60 mmol/L NaCl和pH 5.33的Britton-Robinson (BR)缓冲溶液介质中, 金纳米棒浓度为6.4×10-5 mol/L时, 测得肝素的线性范围为0.02~0.70 μg/mL, 检出限为(3σ ) 8.0 ng/mL. 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临床肝素钠注射液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植物叶片局部电位与气孔行为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强  黄岚  花宝光  娄成后 《科学通报》1998,43(10):1083-1086
应用灰色理论对环境因子 (光 )、玉米和小麦叶片表面局部电位 (LEP)和气孔行为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光照与LEP、叶室内CO2 浓度和相对湿度 (RH)变化只在光 暗转换的时刻关联 ,而在暗期和照光持续期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较小 .LEP与叶室CO2 浓度和RH变化的灰色关联系数在光 暗转换之后一段时间内仍保持确定性关联 ,灰色关联度也较高 ;反之 ,叶室内的CO2 浓度和RH变化与LEP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始终较小 .说明在光暗转换之后LEP是调控气孔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旨在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对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 UⅡ)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内皮素(endothelin, ET)生成的影响, 以探讨ADM和UⅡ在血管功能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贴块法培养的大鼠VSMCs经10-8 mol/L UⅡ和不同浓度ADM孵育后测定其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性、VSMCs ET mRNA含量和ET生成量. UⅡ(10-8 mol/L)刺激VSMCs ET mRNA含量增加、ET 生成、VSMCs 3H-TdR掺入和ERK激活. 10-10 ~ 10-8 mol/L ADM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UⅡ刺激的上述效应, 与单纯UⅡ组比较, 10-10 ~ 10-8 mol/L ADM 分别与UⅡ(10-8 mol/L)合用时, VSMCs ET mRNA水平下降15 % ~ 45 %(均P < 0.01); 培养基中 ET 含量分别下降为14.13, 11.38和11.0 pg/mL(均P < 0.01); 10-9 ~ 10-8 mol/L ADM使 VSMCs 3H-TdR掺入分别降低32%(P < 0.05)和41%(P < 0.01), ERK活性分别降低32% (P < 0.05)和36% (P < 0.05). 单用ADM(10-8 mol/L)对VSMCs ET mRNA含量、ET生成、VSMCs 3H-TdR掺入和ERK活性均无明显影响. 结果提示肾上腺髓质素抑制UⅡ诱导的VSMCs ET mRNA表达和生成, 并通过抑制ERK途径抑制UⅡ诱导的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19.
杨春香  魏冬梅  陈晨  余卫平  朱敏生 《科学通报》2005,50(19):2085-2091
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L-MLCK)含有5个DFRXXL序列, 可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 结合动力学结果提示, 一个DFRXXL序列可与F-actin中的一个单体结合, 但其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 L-MLCK的5DFRXXL序列既然含有多个actin的结合位点, 推测有可能它通过该序列发挥一个F-actin成束蛋白的作用. 为此, 体外表达并纯化了HA标记的重组5DFRXXL蛋白, 并通过结合动力学实验分析了重组5DFRXXL蛋白与肌丝或F-actin的结合特征, 结果表明, 重组5DFRXXL蛋白与F-actin和肌丝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其中与肌丝的结合常数KD为0.45 μmol/L, 与F-actin的结合常数为0.41 μmol/L. 通过交联实验发现, 重组5DFRXXL蛋白可以有效地交联F-actin并使其形成大分子聚集物. 应用激光共聚焦和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到该聚集物具有典型的F-actin蛋白束结构. 将5DFRXXL的表达质粒转染真核细胞后, 可见5DFRXXL能促使细胞边缘的“微绒毛”结构形成, 可能与5DFRXXL聚集F-actin的活性有关. 这些结果表明, L-MLCK除能通过其磷酸激酶活性控制细胞收缩外, 还可能作为一个新的F-actin成束蛋白影响细胞骨架形成.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烯烃在光促进温和条件(常温常压)和非贵金属Co(OAc)2的催化下与二氧化碳的羰基化反应; 同时对反应进行了13CO2和13CH3OH同位素实验研究. 13CO2和13CH3OH同位素实验研究表明, 光促进下本实验体系中二氧化碳参与的羰基化反应所得产物羧酸甲酯中的羰基碳约有50%来自CO2, 另50%来自CH3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