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中条山区主要类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论述了铜矿峪型铜矿床的矿床成因与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热液的叠加改造直接有关,说明了胡一篦型铜矿床是典型的层控矿床,指出了在中条山老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芦草沟铜矿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西北约30km处,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变质特征为芦草沟铜矿床最主要的控矿因素。矿体赋存于龙首山岩群四岩组的黑云斜长变粒岩、碎裂长英质岩脉、碎斑化碱长花岗岩、辉绿岩脉、石英岩中。系统总结了芦草沟南铜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通过论述初步认为该矿床是热液-区域变质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宝清县锅盔山地区的地质特征。指出赋矿围岩主要是矽卡岩,本区主要矿石有金铅铜矿石、铅锌矿石、铅矿石、锌矿石、铜矿石等五类,呈星点状构造、侵染状构造。通过对锅盔山地区地质背景资料的分析,结合该地区金铅锌多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该地区的找矿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庞尔成 《太原科技》2010,(11):81-82,85
繁峙伯强铜矿床是五台山区具有代表性的矿床类型,矿床规模虽小,但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进行初步探讨,对今后该地区的找矿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七峪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与已知的胡家峪—蓖子沟型铜矿床相类比,认为该矿床是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玛兴大湾铜矿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矿床特征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花岗闪长岩脉有关,产于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接触部位,并严格受区内主断裂构造的控制。与Cu、Pb、Zn、Ag、Fe有关的矿化为黄铜矿化、斑铜矿化、孔雀石化、黄铁矿化、闪锌矿化、方铅矿化、磁铁矿化等,矿床主要形成于印支期,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总结了铜矿床的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为岩浆热液型矿床,具有一定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香毛山铜矿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体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特征。指出了香毛山铜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鹰咀山—肃南复式向斜中,成矿构造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强烈。着重论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引入了"矿田"的概念,对矿床成因主要论点进行了汇总,对含矿岩系时代进行了归纳列表,提出了"镜铁山矿田"由黑沟矿区、桦树沟矿区及桦树沟西矿区组成;认为,铁矿成因类型与铜矿成因类型不同,铁矿成因属喷气喷流沉积变质热液迭加铁矿床类型,主成矿期为蓟县纪;铜矿多期、多阶段、多成因特征明显,中低温,属岩浆热液型铜矿床类型,主成矿期在早奥陶世—晚泥盆世之间,与加里东造山运动紧密相关;"商业勘查机制"能快速有效地将勘查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已有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对开展矿区地质工作和矿山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风险勘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桦树沟西矿区成矿前景广阔,预计铁矿资源量远景10000万t,铜金属量5万t。  相似文献   

9.
馒头山铜矿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南方向约30km处,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热液作用为馒头山铜矿床最主要的形成因素。矿体赋存充填在加里东晚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裂隙中石英脉及石英脉两侧云英岩化似斑状花岗岩中。系统总结了馒头山铜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通过论述初步认为该矿床是岩浆期后高温热液型钨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赞比亚铜带省卡卢鲁西铜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赞比亚已知大型谦比西铜矿床和赤布鲁马南铜矿床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研究类比,认为赞比亚铜带省卡卢鲁西铜多金属矿评价区具有和赤布鲁马南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矿体赋存于下罗安组的含矿建造中。受成矿期后构造的影响,矿体表现为沿倾向延深和走向延伸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变化特征。铜矿化具有一定的的分带特征,从盆地中心向外侧,由黄铁矿化-含黄铜矿、硫钴铜矿-斑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逐渐过渡。矿床属同生沉积,成矿期后的区域构造作用和变质作用对整个矿床产生了改造作用。有望找到类似赤布鲁马南矿床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是要寻找古凹陷盆地及物化探异常区,对评价区下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铜矿主要产于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大致分为热液型铜矿和沉积砂页岩型铜矿以及沉积改造型铜矿三种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兰铜矿或辉铜矿,局部褐铁矿、赤铁矿共生或伴生。通过卫宁北山地区大小铜矿及矿点矿化点成因类型分析,对该地区铜矿地质特征做出概述。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得益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地质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铜矿因此成为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之一,探明铜资源量位列全国之首,是中国最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后备铜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地区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铜矿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及班公湖-怒江铜矿成矿带等3条铜矿带内,形成时代集中于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暗示其形成和演化与高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是响应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矿床具有成因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本文以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和驱龙铜钼矿床为例,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的铜矿床成因类型。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改变中国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包尔图铜矿床位于南天山库米什洋盆俯冲变质带的边缘,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围岩为一套中深变质岩,其稀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特征:∑REE较高,LREE/HREE=2.46~16.86,轻重稀土元素明显分异,且轻稀土相对富集,负铕异常,配分模式曲线向右倾斜。矿石的∑REE相对较低,LREE/HREE=0.06。0.97,轻重稀土元素明显分异,重稀土相对富集,配分曲线向左倾斜,与混合岩脉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指示矿床的成矿过程可能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包尔图铜矿床为变质热液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南坡铜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对南坡北延测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圈定5个综合异常。异常形态清晰、规律清楚、性质明确,物化探成果与地质成果一致,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伽师铜矿床位于柯坪塔格背斜南翼,其成矿作用明显受构造和岩石类型制约。根据伽师砂岩型铜矿矿化与构造及岩石类型间的产出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阐述了该砂岩型铜矿床的推覆构造控矿机理。推覆构造及其次生断裂系统为深部流体运移提供通道,还原性有机流体与铜背景值高的红色砂岩层发生交代形成辉铜矿,很好地解释了推覆体前缘铜矿化的赋存和富集特征,进而提出伽师砂岩型铜矿床的推覆构造前锋流体交代成矿的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江西永平铜矿床是位于钦-杭金属成矿带东端的一个大型铜矿床,其成因类型长期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永平铜矿床后成矿阶段含矿方解石进行C-O同位素及XRD测试。结果表明,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δ~(13)C_(PDB)值为-2.7‰~-3.8‰,平均值-3.3‰;δ~(18)O_(SMOW)值为16.4‰~17.9‰,平均值为17.2‰。该结果说明永平铜矿床后成矿阶段的碳来自于深部原生碳酸岩或幔源碳酸岩,海相碳酸盐岩几乎无贡献;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其可能经历了原生碳酸岩或幔源碳酸岩与硅酸盐岩高温交换作用。永平铜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形成的温度为122℃左右。本研究成果为永平铜矿床的成因和后成矿阶段演化的流体特征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朗卡沟铜矿位于新疆自治区察布查尔县扎克斯台乡境内,地处西天山察布查尔铜金成矿带西段,有着较好的成矿前景。本文通过对郎卡沟铜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找出该矿的导矿和储矿构造为区内EW—NEE向的断裂构造,并对矿床成因进行初步探究认为该矿床是断裂构造主导热液成因的热液蚀变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野外观察通过对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成矿温度的定性分析从而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济源铜锣铜矿床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铜矿床,进而对该地区的找矿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聚源钨矿矿床类型较为特殊,是赣中地区已经发现的仅有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本文为探讨该矿床的矿床成因,对其地质背景、矿体特征进行研究。矿区内广泛发育二长花岗斑岩,且构造活动强烈。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探讨矿体特征以及矿床成因,以期对日后寻找和研究这种类型的矿床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省兰坪金满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入手,收集前人对该区典型中型铜矿床——金满铜矿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与其相邻铜矿床(点)目前的勘探成果及对成矿规律的初步认识,最终对金满地区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方法.研究表明金满地区铜矿床为浅成非岩浆热液矿床,受地层、层间构造、蚀变三者共同控制.该区的铜找矿工作应避免传统的就矿找矿模式,应与其他找矿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