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酋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刘婧 《辽宁教育》2006,(8):77-79
一、文本分析   《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   ……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4.
刘婧 《辽宁教育》2006,(7):77-78,81
一、文本分析 《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5.
[教学案例]《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文本分析《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王菘舟老师在教学中以景物为切入点,由景及人,由人及曲,把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分为四大版块,即:“发现一道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这四部分环环相扣,自然相融,细节之处,更凸显出动人的教学魅力。二、细节赏析1、导读自然朴实教学片断:师:咱们要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其实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二泉映月》丰富的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  相似文献   

8.
一、文本分析《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王菘舟老师在教学中以景物为切入点,由景及人,由人及曲,把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分为四大版块,即:“发现一道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这四部分环环相扣,自然相融,细节之处,更凸显出动人的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悟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的同时,心中又能被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呢?我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心灵体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一、用心灵聆听名曲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这样一段感人的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  相似文献   

10.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1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12.
笔者听过很多次公开课,很多老师直接地或间接地把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传世名作《二泉映月》作为音乐欣赏教材。并将《二泉映月》与水、月联系在一起,有的说作品表现的是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还有人说,作品描写的是无锡“天下第二泉”。因为阿炳生前经常在惠山的亭子旁拉琴。其实,《二泉映月》是阿炳在苦难的一生中,用血和泪、用心拉出来的“自度曲”。《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原本就是一首“无标题音乐”,很  相似文献   

1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14.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15.
操作策略:把握学科特质,择取相宜路径案例1.这是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本课前后6次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师:阿炳又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处风景,“二泉映月”景色美;作为一支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美;作为一篇文章,《二泉映月》语言美。而这一切美,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因此,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阿炳苦难的一生,走进阿炳不屈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身世和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本文语言精练、优美,感人至深,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更使语言的表达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内涵丰富。在经过两次指导本文精华部分的教学后,我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18.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将根据《二泉映月》对阿炳、二胡进行讲述,结合《二泉映月》来用心聆听并揣摩阿炳与其二胡的独特而精湛技术。  相似文献   

19.
乐海短波     
建议修复开放阿炳故居瞎子阿炳以他的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闻名中外。许多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无锡参观阿炳故居,但他们看到的是房屋破旧,里面还住着4户居民。阿炳真名叫华彦君。无锡人,生于1893年,原城中观前街雷尊殿道士,精通民族器乐,演奏技艺高超,并富有创作天才。中年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艺人,以卖唱为生,人称“瞎子阿炳”,有6首名曲传世。  相似文献   

20.
一、旋律未启已传声作为一处风景,“二泉映月”景色美;作为一支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美;作为一篇文章,《二泉映月》语言美。而这一切美,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因此,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阿炳苦难的一生,走进阿炳不屈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