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山东省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新能源装机情况,提出了预测新能源负荷的依据.通过分析调峰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建立了辅助服务报价策略模型.通过分析山东省风能资源和风电情况、太阳能资源和光伏发电情况,得出风电和光伏负荷预测函数,从而指导电厂制定合理的报价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各地区风能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规划、山东省各地区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风电场接入系统现状,结合山东省电网网架结构特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采用"分散式接入"或"集中式接入"方式,对山东省各风电场接入系统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沿海测风塔70 m高度完整1 a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风能资源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山东沿海地区平均风速与有效风功率密度分布特征相似,烟台沿海区域平均风速及有效风功率密度最大分别达到6.7 m/s、463.5 W/m2,沿海北部地区风能资源最为丰富,日照地区最少;受海陆风作用,春季风能资源最好,其次是冬季,夏季最差,风速最大值基本出现在14—16时;年有效风能时数及百分率分别为7 440 h、85%;风能密度分布基本以偏北或偏南方位较大.沿海区域风能资源分布特征与长年代评估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当前,发达国家都把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抢占未来能源产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将其列入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据估计,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为32亿千瓦,其中,陆上实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而近海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的3倍,因此,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总量约为10亿千瓦。  相似文献   

5.
摘要:利用大庆油田所在地区1981年1月~2010年1月逐时平均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与概率密度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来拟合风速频率分布,评估大庆油田地区的风资源.对大庆油田地区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研究表明,该地区风能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应对气候变暖和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城市中风能的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城市中的风能资源,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开阔区域.以吉林城区内的龙潭山及沿江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历史资料分析、实际调研以及风场建模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城区分布式微风风力发电可行性的研究.城市中开展风能资源的开发需以实地测量的风能数据为基础,并对其进行风能资源评估,通过Metodyn WT软件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后得出城区的风能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吉林城区的风能资源具有可开发的价值.经过微观选址及布局优化,设计出一套可行的城区布机方案,达到理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上海横沙岛风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全球能源和环境危机,人们加快了对风能利用的研究与开发,而风能资源评估是有效利用风能的关键.根据对横沙岛测风数据的处理,分析了横沙岛的风速变化规律,对有效风速、风向频率、风能密度、有效小时数和风速频率进行了评估,其风能资源评估结果为建立风力发电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拔最高的风力发电试验场在海拔3500多米的青海湖畔日月山地区建成。有关资料显示,青海省风能资源总储量超过4亿千瓦.估算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200万千瓦。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23个测风塔风监测资料,采用了风能各项指标参数,计算和分析了空气密度、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风速时数、频率、平均有效风能密度等。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的问世,建设大规模风力发电场成为发展趋势.但是大规模风电开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风电并网对我国现有电网格局的影响.根据风能的产生、风力发电在我国的利用以及风电机组发电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了风电并网对我国电网系统的影响,为促进以后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提高电网接受风电场的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风能资源的开发在湖北省已呈迅猛发展之势,但全省缺乏统一的风能资源开发的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审批,亟需建立一套基于GIS技术的全省风能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在此背景下,以湖北省境内的测风数据、风能资源评估报告、风电场发电量数据、地理基础数据、高分辨率的高程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等为基础,结合气象站数据、风能资源数值模拟数据,实现对全省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的跟踪管理、测风数据的管理、风能资源分布的查询、实时数据的监控,再综合应用这些数据,通过Map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了风电场的选址及辅助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风电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资源基础.据测算,我国内陆及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0亿kW.我国政府将风力发电作为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替代能源技术之一,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如制定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相关政策,并辅以“风电特许权招标”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风力发电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和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NASA观测数据的风电出力时空分布及波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克服实际风电场运行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历史风速的风资源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数据中心获取风速数据,并利用假想风电机组模型转化为风机出力时间序列;然后,通过对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计算期望、半载概率等指标评估风电出力的时空分布特性;最后,通过计算风电出力方差和分析相邻峰谷点差值概率分布规律分析风电出力的波动特性。所提方法能够同时考虑风资源自然特性和风电机组特性,且能对风电波动特性提供定量描述。利用所提方法对山东省风资源的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可利用风能资源随地区、季节和昼夜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4.
海上风电场由于具有风能资源好、对环境影响小、不占用土地等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近年,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始规划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场,但由于海上风电场在我国尚无开发建设经验,从前期规划到建设运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试图介绍国际海上风电场的发展状况及国内海上风电场发展规划,分析海上风电场开发的优、  相似文献   

15.
3000多公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以来,山东省风电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达到102.9%,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并网风电容量352.8万千瓦,是“十五”末的99.8倍。目前,山东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根据初步结果,“十二五”末,全省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以上,“十三五”末达到1500万千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开发的“CAWS1000-GWS型梯度自动观测系统”通过了专家评审,成为周内首款针对国家风能资源详查项目量身定制的专用系统产品,填补了国内风能资源监测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贺兰山风电场风能资源特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贺兰山风电场测风梯度塔实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等数学物理方法分析研究了贺兰山风电场的风能资源特性.结果表明,风速幂指数四季变化明显,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不同高度的风速频率分布近似满足韦布尔函数分布;10m年平均风速〉5.5m/s,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210w/m^2,50m年平均风速在7.0m/s以上,平均风功率密度在400W/m^2以上,属风能丰富区;风能资源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适当提高风力机的安装高度,能够明显提高风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风能是一种广义的太阳能。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分析,地球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00亿kW,是地球上可利用水能的20倍。有人预计风能将贡献世界发电量的12%以上。目前,风能的技术开发相比于其它一些新能源可谓成熟。风能的利用方式有多种,包括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风帆助航等,目前风能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  相似文献   

19.
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战略支点建设对能源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评估、开发海上风能资源,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风能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风场资料,综合考虑风能密度的大小、资源的可利用率、富集程度、稳定性、资源储量,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能气候特征展开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能资源,其中优势区域为索马里海域、南海大风区、吕宋海峡,其次是马纳尔海、斯里兰卡东南部海域;上述区域在风能密度的大小、有效风速频率、能级频率、资源储量、变异系数等方面占优势,在风能密度的月变化指数、季节变化指数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相似文献   

20.
作者曾经调查了大理市的气象资料,并按风速的韦伯分布计算了四个重要的风能指标。本文论证了该地区风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