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癌症患者的过继免疫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癌症患者体内天然存在着能够对恶性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攻击和杀伤的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它们具有对少量肿瘤细胞产生快速免疫应答和持续长期发挥抗癌作用的优点。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如将骨髓中的这部分T细胞分离出来,并以特定手段激活并回输体内,将可发挥强大的免疫治疗作用。为了帮助临床癌症治疗研究者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杀伤能力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妥善处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与外周血T 细胞表型可能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相关,本研究检测肝癌患者组织及外周血T 细胞表型与分布,分析淋巴细胞表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10月至12月中山医院147 例肝癌及癌旁组织浸润淋巴细胞表型(T 细胞或B 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8、CD4、CD20、CD19、Foxp 3),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检测26例肝癌外周血CD3、CD8、CD4 +T细胞数量并其比例变化。结果:癌巢内肿瘤浸润细胞明显少于癌周组织(P < 0.01),癌周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正常肝组织、汇管区,其与患者肝炎病史及肝硬化相关,表型以CD3 +T细胞为主,其中又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CD4 染色在多数病例为阴性,Foxp 3 仅在个别病例(15/ 109)呈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 细胞标志CD20、CD19均为阴性。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正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目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肝癌肿瘤浸润细胞在癌巢内明显少于癌周组织,肿瘤及癌周浸润细胞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量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体瘤苗与分枝杆菌多糖的临床联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5例胃肠癌术后患者应用自体瘤苗和分枝菌多糖(mycobsacterialPolysa-ccharides,MPS)联合皮下及肌肉注射治疗,并与相应对照比较,通过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研究组治疗后CD3 、CD4 、CD4 /CD8 比值和NK细胞活性都较前显著增加,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以随访近期临床治愈率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法可以改善胃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无毒副作用,可作为胃肠肿瘤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CD97^STALK和其细胞配体CD55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分析这一对受体一配体分子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CD97^STALK和CD55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9例经外科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应用RT—PCR技术和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将两个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大部分胃癌组织都有CD97^STALK的阳性染色。CD97^STALK强阳性染色位于胃肿块边沿散在分布的单个瘤细胞和小簇的肿瘤细胞。在临床Ⅰ期和Ⅱ、Ⅲ、Ⅳ期两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D97^STALK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肿瘤浸润深度为T1与T2、T3、T4两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肿瘤浸润深度为T。的胃癌患者中几乎均有CD55的阳性表达,在肿瘤浸润深度为T1与T2、T3、T4两组胃癌患者的癌组织之间,CD55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CD97^STALK和CD55在早期胃癌中呈现优势表达。胃印戒细胞癌胞浆频繁出现CD97^STALK和CD55强阳性染色。胃癌组织CD55与CD97^STALK表达高度相关(r=0.73)。结论CD97^STALK通过与其细胞配体CD55直接的受体一配体作用,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CD97^STALK和CD55有可能成为早期胃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不但能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而且直接参与肿瘤的免疫抑制,诱导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旨在探讨VEGF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小细胞肺癌组织微环境中的关系及其与肿瘤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10年9月期间手术的1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以及6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VEGF、CD1a、CD83和Foxp3的表达情况,并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1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表达CD1a的DC数量在癌组织5.49±3.5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4±0.86(P=0.007)、表达CD83的DC数量在肺癌组织0.72±0.77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3.15±2.32(P=0.002)、表达Foxp3的T细胞阳性比例在癌组织中(5.88±4.2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31±0.075)%(P=0.005)。6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为81.97%(50/61),CD1a+DC在VEGF阴性、阳性表达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3+DC在VEGF阴性、阳性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3+Treg细胞阳性比例在VEGF阴性、阳性表达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a+DC与Foxp3+Treg细胞阳性比例之间呈正相关(r=0.373,P=0.007)。CD1a、Foxp3表达在肿瘤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83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直径<3 cm,直径>3 cm)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细胞肺癌中,VEGF、成熟DC、不成熟DC、Treg细胞在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有差异。VEGF可抑制DC的成熟,而不成熟的DC数量与Treg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为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肿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能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肿瘤患者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旨在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变,为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肿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能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肿瘤患者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CD4+CD25+Treg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集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术中肿瘤组织和距离癌组织边缘10 cm以上的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同时采集本科室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标本中LAP+CD4+T细胞和CD4+CD25+Treg的分布比例,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LAP+CD4+T细胞分布比例差异、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LAP+CD4+T细胞分布比例差异;分析LAP+CD4+T细胞和CD4+CD25+Treg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5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5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及组织标本LAP+CD4+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9.44±3.18)%\]高于正常人外周血\[(1.49±1.00)%,P=0.000\]、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11.76±3.74)%\]高于相应癌旁组织\[(3.87±1.64)%,P=0.000\];其中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分布比例最高。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与CD4+CD25+Treg细胞成正相关(r=0.327,P=0.02);LAP+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的TNM分期、远处转移及CEA水平相关(P<0.05)。结论:LAP+CD4+T细胞易聚集于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强  黄作平  邹冰心  赵荡  刘兴京  王更生 《肿瘤》2008,28(6):541-542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尤其与CD8^+T细胞关系密切,具有肿瘤杀伤效应的CD8^+T细胞增多则机体的免疫力强。本研究对50例早期鼻咽非角化性癌患者采用放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进行治疗,随后检测患者体内CD8^+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穿孔素和颗粒酶水平,并与单纯进行放疗的患者相比较,发现CIK细胞能明显提高鼻咽非角化性癌患者中CD8^+T细胞,与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细胞因子穿孔素和颗粒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及分布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采集自福建省肿瘤医院30例HCC癌组织、癌周组织(距肿瘤边缘<2 cm)、非癌肝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石蜡标本中CD3、CD4、CD8、FoxP3、CD20、CD56、CD68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CC患者CD3+、CD4+、FoxP3+细胞数在癌周组织中最高,癌组织中其次,非癌肝组织中最低(P<0.05);CD8+、CD56+、CD68+细胞数在癌周组织中最高,非癌肝组织其次,癌组织中最低(P<005);CD20+细胞数在肝癌组织、癌周组织、非癌肝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肝癌组织中CD3+、CD4+、CD8+、CD56+、CD68+细胞主要分布于癌巢中的间质区,FoxP3+细胞呈散在分布。 结论: 肝癌组织局部微环境中,杀伤性免疫细胞减少,抑制性免疫细胞增加,从而导致局部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37例,所有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20例泌尿科非肿瘤患者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的表达设为对照组。结果 术前3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有29例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8.4%,术后2周3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表达均为阴性;20例泌尿科非肿瘤患者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尿脱落细胞CD44v6mRNA的表达阳性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证据之一,有助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筛选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消化系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骨髓移植中心建立的CIK细胞培养方法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14d后分次回输给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肿瘤标志物变化、免疫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等,同时记录生存期。结果 在53例接受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中,PR+MR为39例,总缓解率为73.6%,随访1年生存率为92.4%,2年为83.0%,3年为75.5%。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P〈0.05);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提高率为79.24%;治疗前后CD4、CD19、CD3/CD16+CD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CA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体重多数有增加。结论 CIK细胞对手术、放疗、化疗已无适应证的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10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Ki-67,CD3,CD20,CD5,TdT,NSE,CgA,Syn。结果: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均为男性,纵膈肿瘤,由小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CKp、EMA、NSE、CgA、Syn阳性,CD3、CD5、CD20、TdT阴性,Ki-67核阳性细胞指数〉20%,肿瘤有显著坏死。结论:非典型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哈英娣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8):1570-1572
目的:了解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10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Ki-67,CD3,CD20,CD5,TdT,NSE,CgA,Syn。结果: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均为男性,纵膈肿瘤,由小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CKp、EMA、NSE、CgA、Syn阳性,CD3、CD5、CD20、TdT阴性,Ki-67核阳性细胞指数>20%,肿瘤有显著坏死。结论:非典型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增免方"对皮肤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给予口服"增免方"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等5项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4项免疫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结论 "增免方"可显著改善皮肤鳞状细胞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和CD34在侵袭性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收集所有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ET-1和CD3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ET-1和CD34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结果:63%患者癌组织中ET-1高表达,而且与肿瘤大小、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0.01和0.03)。56%患者癌组织中CD34高表达,也与肿瘤大小、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P<0.01和0.04)。而且ET-1和CD34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ET-1和CD34可作为侵袭性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常见的肿瘤微环境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生存概率的相关性。方法:我们首先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肺腺癌、肺鳞癌的基因表达数据和相应的临床信息;接着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了几种常见肿瘤微环境细胞在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以及细胞浸润程度与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概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在肺腺癌中,CD4+、CD8+T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低表达,B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高表达,生存概率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在肺鳞癌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低表达,CAFs高表达,生存概率与CD8+T细胞呈正相关。结论:在肺腺癌、肺鳞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细胞的表达量各不相同,且与临床生存概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癌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的Th1/Th2漂移状态,探讨其与止痛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不同类型癌痛患者和20例无痛肿瘤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IL-2/IL-6细胞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后、不同肿瘤、不同程度癌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达Th1/Th2细胞亚群漂移状况.结果:癌痛患者存在Th1→Th2细胞亚群漂移现象,随着癌痛程度加重,Th1→Th2细胞亚群漂移逐渐增强,癌痛治疗效果差的治疗后Th1→Th2细胞亚群漂移进一步加强,而疗效显著者治疗后可逆转Th1→Th2细胞亚群的漂移状态.结论:免疫系统在癌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PD-1治疗后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及其与肿瘤负荷比值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85例接受抗PD-1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样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细胞亚群、T细胞活化,结合影像检查X-tile软件选取截断值,生存分析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周期中Ki-67+/PD-1+/CD8+T细胞的最大倍数变化和通过影像确定的肿瘤负荷与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相关。在抗PD-1免疫治疗的第一个周期,T细胞Ki-67+/PD-1+/CD8+表达与肿瘤负荷比大于0.6与PFS和OS的改善相关(P<0.05)。结论 免疫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与肿瘤负荷比可能与肝细胞癌抗PD-1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