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indred和Corley曾证明,在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激活的淋巴细胞,当再次培养时,可释放出一种因子(NSF),它在对同种异体抗原起初次应答反应中,替代特异性T细胞。MLR的上清液和刀豆素A刺激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在体外具有NSF的活力,能促进T细胞缺陷鼠或裸鼠脾细胞的应答反应。本文探讨这种上清液在体内能否促进裸鼠对T依赖性抗原的反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若用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因子刺激T 细胞时,则IL-2 R 可出现于细胞膜表面。1985年Nelson 等首次报告,IL-2 R 不仅出现于细胞膜表面,且出现于培养上清液和血液中,称之为可溶性IL-2R。他们认为,用PHA 刺激的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上清及感染HTLV-Ⅰ的T 细胞系的培养上清中的高价可溶性IL-2 R,和细胞膜表面的IL-2 R 共同存在。这表明它可成为活化T 细胞的标记物。此后,发现ATL、T细胞瘸及Hodgkin 病的血清中也存在IL-  相似文献   

3.
1976年Morgan等报告,在致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Condtional Me-dium,C M)中存在一种因子,能维持激活后T细胞在体外长期生长。该因子后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Factor,TCGF)。除此之外,人们还报道CM中还存在其他活性,如对胸腺细胞的合作刺激作用;T细胞刺激因子等。1979年在第二次国际淋巴因子会议上,认为上述活性都是由T辅助细胞释放的一种因子介导的,为统一命名,提出了白细胞间介素-2  相似文献   

4.
自1965年Gorden等首先在人白细胞培养基的上清液中发现淋巴细胞分裂因子(LMF)以来,关于LMF的研究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现知LMF主要来自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T细胞来源的可溶性LMF又称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TCGF),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可维持人类经抗原激活的T细胞长期存活、生长。这为了解T细胞生长及功能的调节、T细胞集落的生化、免疫和病毒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就TCGF的特征、功能及免疫学意义作一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哮喘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5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欲探讨IL 5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卵蛋白 (OVA)造模形成哮喘鼠 ,取其脾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以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5浓度。结果经OVA刺激的哮喘鼠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5 (4 4 6± 6 2pg/ml)明显增高 ;与健康鼠比较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1)。认为T淋巴细胞产生的IL 5与哮喘气道炎症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211-1)和幼兔补体。体外处理骨髓细胞对GM-CFUc生长无不良影响,并能清除骨髓中98%以上的细胞。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也证明,211-1单克隆抗体可清除骨髓中T细胞。  相似文献   

7.
一、因子的活性和免疫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可刺激提纯的B细胞群对异种红细胞产生抗体反应,这表明辅助性T细胞(T_H)的功能是由可溶性因子介导的。这种因子的活性既不是抗原特异的,也不受MHC限制。随后又发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T_H替代因子,既抗原特异的和非抗原特异的因子。非抗原特异性因子在原代淋巴细胞培养中用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或T细胞分裂素刺激后很容易测到。而产生抗原特异因子则要应用几个步骤:反应性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分离14例UAP和11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 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AP者DC表面CD 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结论:UAP者DC的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UAP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致脑脊髓炎性MBP68-86-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抑制和激活作用.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培养Lewis大鼠股骨、胫骨内的MSCs;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免疫完全弗氏佐剂(CFA);EAE大鼠免疫10~11 d后,MBP68-86特异性T淋巴细胞被取出进行体外T淋巴细胞增值试验.从Lewis大鼠中得到的间质干细胞分别按下列要求预培养:在24孔板中与T细胞比值:1:1(1×106骨髓基质细胞/T细胞1×106)1:5、1:10、1:50或1:100;ELISA方法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结果 同种同基因的MSCs以MSCs与效应T细胞比例为1:1、1:5、1:10时共培养能够显著抑制MBP68-86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与没有加入MSCs的单独MBP68-86特异性T淋巴细胞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Cs在高密度(MSCs/T细胞数比≥1:10)的情况下,对MBP68-86-特异性T细胞表现为抑制作用;在较低的密度(≤1:50)时,表现为刺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获得致耐受性DC.方法 体外使用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分化、经LPS刺激获得成熟DC;通过外胎盘锥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滋养层细胞,制备可溶性抗原,加入DC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0和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评估 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活化的功能.结果 成熟DC表型为CD40high CD80highCD86highMHC-Ⅱhigh,分泌大量的IL-12和极少量的IL-10 ,体外能有效刺激T细胞的增殖;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的DC表型为CD40midCD80lo wCD86lowMHC-Ⅱlow,在分泌大量IL-12的同时IL-10也明显升高,不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并使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呈现明显Th2偏倚.结论 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后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表达降低,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其自分泌和促使T细胞旁分泌的细胞因子呈现Th2偏倚,是一种耐受性DC.  相似文献   

11.
人扁桃体白细胞间素—2的产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76年Morgan等报告,在致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存在一种因子,能维持激活后的T细胞在体外长期生长以来,对于IL—2的产生、理化特性、纯化及基因工程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免疫工作者所热衷的课题。本文报告了人扁桃体IL—2的产生,并探讨了在其保存过程中温度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LPS持续刺激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LPS持续刺激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成熟的影响。方法 小鼠骨髓细胞用GM CSF培养 7d ,持续刺激组全程加入LPS ,短期刺激组在最后 48h加入LPS ,对照组不加LP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细胞摄取抗原的能力 ,ELISA检测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结果 用LPS持续刺激的小鼠骨髓DC表达MHCⅡ、CD86、CD80和CD11c等分子和分泌TNF α和IL 12 (p70 )的能力并未增加 ,吞噬FITC OVA的能力显著升高 ,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和刺激同种同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显著低于LPS短期刺激组。结论 LPS持续刺激可抑制DC的发育成熟 ,可能是持续严重感染时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滤泡树突状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cells,F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人扁桃体FDC,用FDC培养上清液或将FDC放入隔膜装置中,与感染了HIV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1P24抗原及tatmRNA水平。结果加入FDC培养上清组[(33.20±3.Z4)w4m1]HIV病毒水平高于加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照组[(15.89±0.04)w4m1],P〈0.05;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82.02±1.64)ngml]及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6.54±0.34)w4ml]HTV病毒水平显著高于扁桃体T淋巴细胞上清液对照组,P〈0.01;且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亦高于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P〈0.01;FDC组ta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FDC不仅可通过直接接触增强HIV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中的感染,亦可通过间接接触增强HIV的感染,但间接接触的作用弱于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60年代,Claman和Miller等[1,2]分别采用照射或胸腺切除的小鼠模型,同时过继转移正常小鼠骨髓细胞和胸腺细胞,或过继转移胸腺细胞或胸导管淋巴细胞,才能产生针对羊红细胞抗体,发现了B细胞对某些抗原(后称为T细胞依赖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必须要有T细胞的辅助.  相似文献   

15.
检查慢性实质性腮腺炎25例,Sj?gren氏病31例,用花环形成试验测定外周血T和B淋巴细胞数;加PHA培养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查T细胞对PHA刺激的应答能力;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根据淋巴细胞致敏和抗涎腺抗体水平评定自身免疫反应;测定血清IgG,IgA,IgM和循环的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检查结果慢性实质性腮腺炎患者,血淋巴细胞相对数(百分数)增高(P<0.05),T细胞绝对数增多(p<0.05),B细胞增多,血清IgA含量增高(p<0.05),T细胞对PHA刺激的应答能力下降,血清  相似文献   

16.
ManLAM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下游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TB)成分带甘露聚糖帽的脂阿拉伯甘露聚糖(mannose-capped lipoarabinomannan,ManLAM)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成熟及下游免疫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DCs生长,培养至第五天换液加细胞因子,第六天分三组,按实验设计加ManLAM和LPS。第七天收集细胞送流式检测DC-SIGN、HLA-DR、CD86、CD83表达水平;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L-10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诱导CD4+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DCs与初始CD4+CD45RA+T细胞共培养48小时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结果:(1)ManLAM组DCs表达CD86、CD83等成熟标志物较成熟DCs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anLAM组DCs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较成熟组升高,IL-12水平较成熟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nLAM组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刺激初始CD4+CD45RA+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能力较成熟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nLAM干扰DCs成熟,下调DC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激活初始CD4+CD45RA+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疟原虫感染早期抵抗和易感小鼠Th1反应特点,以约氏疟原虫腹腔感染DBA/2和BALB/c小鼠为材料,用ELISA试剂盒和Griess实验分别检测感染第3天小鼠脾细胞、悬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NO水平。结果表明以PRBC或LPS刺激后,DBA/2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IFN-γ和NO水平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BALB/c小鼠48h培养组的IFN-γ和NO水平仅比24h培养组略有升高。两种小鼠单纯悬浮细胞或巨噬细胞上清液中IFN-γ或NO水平均明显低于其脾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这表明,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抵抗宿主对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因子刺激的应答能力明显强于易感宿主,在相同因子刺激下前者建立的Th1反应可进一步被强化;巨噬细胞分泌NO明显依赖于IFN-γ的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间介素2(IL 2),以前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是一种由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活化的人和各种实验动物淋巴细胞生成的淋巴因子。这种激素样介质的最主要特征是使免疫活性T细胞在长期培养中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用最近报导的技术,IL-2回收量很少,从人和小鼠上清液回收的IL-2分别少于1%和10%。本文叙述的,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产无血清、无有丝分裂原、有高水平I-L2的人活化淋巴细胞的上清液(SN)培养方法。本文所介绍的关于无血清、无有丝分裂原的IL-2生产方法(称为A法)是作者以前报导过的两期培养系统(称为B法)的改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获得CTLA4-Ig转基因修饰的DC细胞,分析表达产物CTLA4-Ig对T细胞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CTLA4-Ig表达载体转入DC细胞,通过ELISA法鉴定转染DC细胞48和72h培养上清液及稳定表达的培养上清液,分离Balb/c小鼠和C57BL/10J小鼠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观察CTLA4-Ig对同种细胞混合培养反应的影响。结果 将鼠CTLA4-Ig表达载体转入DC细胞,获得瞬时表达及稳定表达,CTLA4-Ig可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且效应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鼠CTLA4-Ig表达产物对同种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增加而增强。同时获得了稳定表达CTLA4-Ig融合蛋白的CTLA4-Ig转基因修饰的DC细胞,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T淋巴细胞上共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及与其分泌T_H1/T_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的30例R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T细胞活化前后4-1BB的表达,并且应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RA患者CD4~ T和CD8~ T细胞表达的4-1B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达百分率分别为18.56%±4.08%和10.33%±2.13%;1.24%±0.12%和0.87%±0.09%,P<0.01),经抗CD3单抗体外刺激后CD4~ T和CD8~ T细胞表达的4-1BB均显著高于活化前(表达百分率为33.21%±4.29%和21.35%±8.12%,P<0.01)。RA患者CD4~ T/CD8~ T比值明显升高,而且与4- 1BB~ CD4~ T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r=0.84,P<0.01),RA患者T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抗CD3单抗体外刺激后上清液中IFN-γ及Ib-4均明显高于活化前,以IFN-γ升高最为显著(P<0.01)。而且抗CD3单抗刺激前后4-1BB~ CD4~ T细胞数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721,r=0.487,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表达的4-1BB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4-1BB可能通过对CD4~ T细胞活化,促使T_H1细胞因子分泌,参与关节炎症和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