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公转轴应力场星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地球构造格局、运动方式及其动力源问题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它不同于流行已久的以地球自转轴旋转和以软流圈带动岩石圈漂移以及随机的地幔柱(流)为构造动力源的观点,而是与黄赤交角(ε)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的统一应力场。认为中国西部  相似文献   

2.
章程 《广西地质》2000,13(2):7-10
五圩矿田位于广西南丹-河池锡多金属成矿带的南端,主干构造为NNW向的不对称短轴北斜,其上叠加了NE、SN、EW个3个方向的褶皱,它们在丹池带上都有表现。文章通过大量共轭节理、层面探良、断层派生小构造、次级褶皱等构造要素野外观测,室内计算,恢复了五圩矿田中生代(印支-燕山期)4期构造应力场,各期主压应力方位依次为NEE、NW-SE、NWW-SEE及NNE向,前两期为印支期,后两期为燕山期。并探讨了其  相似文献   

3.
河南公峪石英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峪金矿位于河南省祁雨沟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的外围,为石英脉型金矿床,矿脉沿NNE、NE,NEE向断裂构造发育。矿石中金属矿物除黄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方铅矿外,还出现少量碲铋矿,辉蹄铋矿,硫铋铅铜矿等含铋矿物;矿石中微量元素除Au外,还含有较多的Cu,Pb,Ag,与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分特征一致。构造应力场研究表明,燕山期以来,在矿区表现较强的应力场主要有3期,分别为早期近EW向挤压,中期NNW向  相似文献   

4.
节理统计、断层、褶皱和震源机制解析等研究表明,兰州地区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倾角在陡-缓交替过程中逐渐变陡,作用方向由SN向,NW-SE向转变为NE-SW向。第三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逆时针运动是地块在该时期作逆时针旋转运动的结果,早-中晚新世之间出现了青藏高原构造作用的重要转型。进入到EW向伸展机制下的构造变形时期,研究区地壳运动以抬升为主,但抬升运动与水平运动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过  相似文献   

5.
梁良  刘成东 《矿产与地质》1994,8(4):262-265
根据全区共轭节理测量数据求得矿区主应力轴方位和主应力值,进而用数学模拟方法模拟矿区构造应力场,并用构造岩岩组辅助判定含矿断裂性质。根据上述资料,认为矿区的NE向基底断裂为主逆钟向压剪性断裂,NW向基底断裂为顺钟向张剪性断裂,SN向的含矿断裂为逆钟向剪姓或张剪姓裂面,应力梯度带是深部找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山门银矿区小型构造的研究,将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划分为三期,即侏罗纪,白垩纪,老第三纪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SE向,NNE-SSW向和EW向。估算出侏罗纪差应力值106.1MPa,白垩纪差应力值10.17Mpa利用白垩纪构造应力场数学模拟成果,结合物,化探资料,划分出三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小南沟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大多产于NE向和近E-W向断裂中。近年来发现的小南沟金矿受控于近S-N向断裂,开拓了该地区金矿找矿的新思路。研究表明,近S-N向的控矿断裂为NNW向与NE向一组共轭断裂的复合成因,是在E-W向基底断裂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成矿作用与区域成矿具有一致性。总结出NE向断裂有利成矿的断裂走向勘探标志,指出小南沟金矿的外围仍有良好的找矿条件,NNW向、NE向与NWW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有利  相似文献   

8.
云开地区构造演化的岩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研究测试云开地区岩石组构的基础上,初步划分出云开地区至少有5期变形组构;晋宁期的组构表现为深层次NNE(N)-SSW(S)近水平伸展体制下的流变剪切滑脱,并发生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加里东期的组构表现为NNE(N)-SSW(S)挤压体制下的流变剪切,并在滑脱带形成大量同构造重熔型花岗岩;海西-印支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SE的挤压逆冲推覆;燕山早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EE挤压应力场作用了的专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北缘断裂擦痕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断层擦痕数据计算机处理和野外地质观察,作者将青藏高原北缘上新世以来的脆性构造应力场分为2期;上新世-中更新世,主压应力近于S-N;中更新世至今,主压应力方位为NE向和NW向;最后对青藏高原北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节理、断层等构造形变的观测分析,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自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南、北段古构造应力场在不同时期均有所不同:印支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南段为NE—SW向;燕山期,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向,南段为NEE-SWW向;喜马拉雅期,北段主要受拉张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SSW向。据研究区所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利山金矿床的各项地质特征,并重点就控矿构造问题进行了总结讨论,认为NWW向断裂带严格控制了所有金矿体的产出。NNE、NNW向断裂与NWW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了富矿段的产出。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这对该地区的找矿评价和开发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引起的全球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全球应力,包括离心惯性力和纬向惯性力引起的应力。离心惯性力变化引起的应力其主方向为SN向和EW向,应力的大小随着地球自转角速度的持续增加而积累,其量级可能达到几十到几百兆帕或更大。纬向惯性力引起的应力,在均匀地球的情况下,主应力方向为NE向和NW向。在地壳厚度按一定规律分布时,应力场的分布沿EW方向具有分带性,并且与全球大洋中脊的分布有对应关系,但应力幅度很小。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形成体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地质、地震、形变、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用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认为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属于纯剪切变形体制,即:在来自西部NE-SW方向主压应力挤压的基础上,同时叠加有因江汉-洞庭盆地拉张而引起的NWW-SEE向主张应力的作用,这两种力源近于直交,可以分别作为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σ1)和主张应力(σ3).   相似文献   

15.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相似文献   

16.
冀东宽城-青龙-金厂峪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地壳运动与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区内NE向、EW向与NW向压扭性-扭性主干断裂构造-岩浆带与20多个金矿床。早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对这些断裂的形成演化与金矿的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在野外调研与古构造应力测量的基础上,确定受力方式、位移方向与若干地点的差应力值,进而应用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剖析早燕山期区域平面构造应力场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NW-SE向为主,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以NE-SW向为主;区域构造应力值变化于2.5-220MPa;构造应力方向、构造应力大小与应力梯度带对金矿化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然  许强  范宣梅 《工程地质学报》2021,29(5):1437-1451
近水平岩层斜坡中的张性结构面的存在是产生平推式滑坡的前提。滑坡发生后,充水的张性结构面大幅张开拓宽形成拉陷槽。统计大部分中型、中层以上的平推式新滑坡发育特征后发现,拉陷槽的展布方向总体与盆地边缘构造带近于垂直。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水系分析反演四川盆地新构造应力场,得到滑坡拉陷槽展布方向与新构造主应力方向相近,认为其形成发育与新构造运动以来的应力场关系密切。构造应力场对平推式滑坡形成演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岩体结构的改造、对结构面渗透性的控制和对斜坡水文条件的影响等方面。构造主应力方向的转换使与其近于平行的压(剪)性质结构面转变为张性,产生张裂延伸作用,扩大规模,结构面沿走向相互贯通,沿倾向跨层。并且使具有这种三维应力状态的结构面渗透性得到显著提高。结构面的渗透性、规模、连通性、张开度等同时被扩大。垂向和水平运移特征是平推式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滑坡的产生提供了形成演化条件。受构造应力场改造和影响的近水平岩层斜坡给水性和导水性得到改善,由于跨层张性结构面的存在,地下水有条件垂向运移到斜坡深处,与深层的软弱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为形成规模和厚度更大的平推式滑坡提供条件。解释了中层、中型以上的平推式滑坡拉陷槽与构造主应力方向相近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2006,33(2):275-285
本文系统解析并分析了1931年8月-2005年10月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发生的905个震级M4.5-8.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北北东或北东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控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岩石圈应力场。从喜马拉雅到贝加尔湖以南包括中国西部的广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的水平分量位于近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特别是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其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地区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属于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表现出周缘地区的水平挤压应力更为强势。应力场特征充分表明, 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受到强烈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同时,有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近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应力控制着该区的岩石圈应力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大体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且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研究青藏高原存在挤压应力场与引张应力场及其构造运动的区域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发展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兆元  李耀敏 《矿床地质》1998,17(Z1):263-266
在中国西部NWW向挤压断隆、断陷相间带、NEE向左行与NNW右行两纽共轭扭(压)性相间带并与NNE向张性带交按,是SSW应力扬形成的四组三维构造系,在全国、全球有广泛分布。本文是从成矿的构造背景,来探讨SSW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对矿产资源形成与富集规律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6124铀矿床构造应力场研究梁良,刘成东,李建红(华东地质学院江西抚州344000)6124铀矿床位于相山矿田的西北部,含矿主岩为上侏罗统的碎斑熔岩。根据区内共轭节理的系统测量和应力场的数学模拟,提出了矿区的NE向基底断裂为过时针向的压剪性断裂;N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