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应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TBI模型,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大鼠中度脑损伤后2小时~3天伤侧大脑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Tunel染色:伤侧大脑半球广泛存在细胞凋亡,以受伤区周缘为甚,伤后2小时即可见凋亡细胞,2~3天达高峰。(2)PACAP治疗后12小时~3天,伤侧皮层、海马区细胞凋亡数与损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TBI后,神经元在发生变性、坏死的同时,存在凋亡现象。PACAP能阻滞大鼠TB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脑细胞凋亡发生及bcl-2基因家族表达变化,揭示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运用组织原位标记凋亡细胞检测、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TBI后1~14d大脑伤侧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TBI后伤侧大脑广泛存在凋亡现象,以皮层及海马为甚;伤后1d即出现凋亡细胞,3d达高峰,7~14d逐渐恢复正常;TBI后bcl-2、bax基因在伤脑表达增高,其增高的时相与凋亡规律相似,表达与细胞凋亡发生呈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参与TBI后脑细胞的死亡机制,bcl-2基因在TBI后的脑组织中表达增加,对细胞凋亡发生有抑制作用;bax可促进细胞凋亡,TBI后表达明显增加,参与TBI后细胞凋亡的正向调节,可能是脑创伤后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损伤区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成大鼠右侧顶叶脑挫裂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伤后3、12、24、72小时和7天组。采用EMSA测定NF-κB的活性,免疫组化测定MMP-9的表达。结果 TBI后NF-κB的活性和MMP-9的表达逐渐增强,至伤后72小时达高峰,伤后7大仍保持任较高水平。NF-κB和MMP-9任表达时相和强度上呈正相关关系。MMP-9表达阳性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少数神经元细胞及侵入的中性粒细胞。结论 TBI可引起损伤区脑组织NF-κB活性和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在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脑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与caspase-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术中采集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挫裂伤脑组织和脑叶切除组织标本15个,分别应用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等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借助caspase-3荧光分析试剂盒检测caspase-3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12个挫裂伤脑组织标本中10个透射电镜发现有散在分布、数量不等的凋亡神经细胞;TUNEL染色11个出现阳性凋亡神经细胞;5个DNA出现凋亡特异性的“梯状”电泳带;9个出现caspase-3蛋白超表达;11个caspase-3蛋白酶活性明显增高;凋亡出现时间从伤后4h直到216h,高峰在23-72h。结论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存在神经细胞凋亡,并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依赖性。caspase-3的超表达与激活参与了人脑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白介素1-β转化酶(ICE)基因表达的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揭示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于TBI模型上,运用组织原位标记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TBI后1-14天大鼠大脑伤侧皮层、海马、白质等脑区细胞凋亡的发生及ICE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TBI后,伤侧大脑广泛存在凋亡现象,伤后1天即可出现凋亡细胞,3天达高峰,14天恢复正常;TBI后,ICE基因表达增高,其增高的时相与凋亡规律相似,ICE表达与细胞凋亡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了大鼠TBI后脑细胞的死亡机制,凋亡是脑损伤后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ICE基因在大鼠TBI后脑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TBI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刨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脑组织匀浆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脑组织钙调蛋白(CaM)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脑复合剂脑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TBI模型,分别设立假手术组、TBI组及中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给予脑复合剂10 g·kg-1·d-1,假手术组及TBI组给予同等剂量等渗盐水,2次/d,连续7 d.分别于TBI后24 h、72 h、1周等3个时相点处死大鼠,动态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匀浆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脑组织CaM表达的变化.结果 TBI组各时相点大鼠脑组织匀浆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于TBI后72 h后逐渐恢复,1周时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中药治疗组大鼠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TBI组各时相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脑组织CaM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于伤后24 h达高峰,持续至72 h仍高于假手术组.而中药治疗组各时相大鼠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脑组织CaM表达明显低于TBI组(P<0.05).结论 脑复合剂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的活性,从而减轻TBI后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降低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脑组织CaM表达,减轻Ca2+超载所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在抗氧化剂Edaravone干预下大鼠大脑皮质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改变情况并探讨氧自由基-线粒体信号通路在Edaravone治疗创伤性脑创伤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TBI组、Edaravone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设伤后1,3,6,24,48,72 h 6个时相点.Edaravone治疗组给予Edaravone(10 mg/kg),对照组、TBI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HE染色观察大鼠TBI后皮层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TUNEL法以及硫代巴比妥酸缩合法观察不同时相点大鼠皮层Cyt-c、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细胞凋亡和丙二醛(MDA)变化情况.结果 HE染色可见创伤后6 h大脑皮质出现散在变性坏死神经元,伤后24 h达高峰.Edaravone治疗组伤后6 h即可检测到自由基中间产物丙二醛(MDA)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48 h达高峰.与TBI组相比,MDA含量各时相点均降低,其中在24,48和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TBI组Cytc阳性细胞免疫反应6 h增强,24 h达高峰,在3,6,24,48和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BI组相比,Edaravone治疗组Ctyc阳性细胞免疫反应在24,48和72 h降低.Bcl-2表达在伤后应激性增高,于3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Bax在伤后表达逐渐增高,于48 h达高峰,Bax/Bcl-2于48 h达高峰.TBI后,TUNEL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24 h以前以TUNEL Ⅰ型细胞为主,24 h后以Ⅱ型细胞为主,并于48 h达高峰.结论 大鼠TBI后皮质神经细胞死亡存在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以凋亡为主.氧自由基-线粒体是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条.Edaravone对TBI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联合亚低温(MHT)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细胞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挫伤动物模型,设立TBI常规治疗组(TBI组)、常规治疗+ HBO组、常规治疗+MHT组和常规治疗+HBO+ MHT组,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术对各组大鼠脑挫伤病灶旁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 HBO组(16.3±5.0)、常规治疗+MHT组(18.7±6.9)和常规治疗+HBO+ MHT组(24.7±7.2) Bcl-2的表达均高于常规治疗组(8.9±4.2)(P<0.05),其中常规治疗+HBO+MHT组表达最高.结论 HBO联合亚低温治疗脑创伤可有效减少细胞凋亡及增加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体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脑内转染对创伤大脑组织细胞的生物效应,探讨CT-1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治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Allen方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技术,以Nissl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观察CT-1基因治疗TBI后创伤大脑细胞凋亡及存活的变化及规律.结果 TBI后12 h~7 d创伤对照组大脑皮层和海马等损伤脑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存活细胞减少;利用Adv-CT1脑内转染治疗TBI,伤后12 h~14 d损伤脑区凋亡细胞较创伤对照组减少,存活细胞增加.结论 CT-1可减少TBI后脑细胞凋亡发生,增加脑细胞的存活数量,对损伤脑区细胞的生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XIAP与Smac/DIABLO表达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方法: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及脑损伤组(TBI组),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XIAP、Smac/DIABLO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sham组相比,TBI组XIAP与Smac/DIABLO的表达和TUNEL(+)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颅脑损伤可诱导XIAP与Smac/DIABLO的表达,提示XIAP对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继发凋亡损害起保护作用,而Smac/DIABLO则促进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纳洛酮干预后,弥漫性脑损伤(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内啡肽(β -EP)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β-EP与c-fos在SB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DBI合并SBI组(A组)、DBI合并SBI后盐酸纳洛酮(1mg/kg,腹腔注射)治疗组(B组)、DBI后SBI前盐酸纳洛酮治疗组(C组),于伤后3、24、48h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内c-fos蛋白和血浆β-EP的含量,并进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B、C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两组比较,A组3h及24h时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24h及48h时的神经元损伤数量明显减少(P<0.05),3h、24h及48h时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h及24h时的血浆β -EP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纳洛酮可降低DBI合并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EP的含量,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DBI合并SBI后与DBI后SBI前使用盐酸纳洛酮对SBI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12.
周小嫔  王衍廷  刘斌 《武警医学》2022,33(10):829-833
 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B(PMB)干预颅脑创伤后大鼠外周血肠道细菌崩解产物脂多糖(LPS)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7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组(TBI)、创伤性脑损+生理盐水组(TBI+ NS组)及创伤性脑损+多黏菌素组(TBI+PMB组),每组10只。通过电子皮质损伤撞击仪(eCCI)造模, 分别计算Normal、Sham、TBI组大鼠造模前后24、48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造模后48 h,这三组大鼠给予FD4灌胃,检测循环中FD4的浓度间接反映肠道通透性改变;TBI+PMB组使用1 ml注射器经腹腔注射PMB溶液(2.5 μg/ml),TBI+ N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实验前,试验第1、3、5、7 天 共5个时间点的(试剂终点显色法检测)外周血中LPS的浓度;并结合7 d脑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炎症评分评估脑组织炎症反应。结果 与Sham组比较, Normal组外周血中FD4的浓度升高[(2743±279)ng/ml vs. (1850±80) ng/ml)],TBI组外周血中FD4的浓度明显增高[(4228±203)ng/ml vs. (2743±279)ng/ml],LPS浓度在第3天时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BI+NS组比较,TBI+PMB组LPS浓度在术后第3天明显降低[(0.56±0.04)EU/ml vs.(0.94±0.03)EU/ml];炎症评分TBI组和TBI+NS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急性TBI后可出现肠道菌群移位及外周血LPS水平一过性增加,PMB能降低TBI后早期LPS浓度,减少急性TBI后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大鼠脑损伤后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观察,探讨脑外伤早期微循环障碍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改良Marmarous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 h、4 h、8 h、12 h、24 h、3 d及7 d分别自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取10只大鼠取脑,5只行免疫组化、5只行荧光定量PCR测定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TM和vWF在4 h开始表达,24 h达到峰值,7 d恢复正常.假手术对照组各时段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是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