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总结了妇科肿瘤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置管前进行健康宣教,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置管期间规范化护理和管理,321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经扩容、抗凝、溶栓和抗炎等治疗,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血栓基本溶解,血栓部位血管血运正常,无1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血栓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血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重庆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收治的100例经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基础上加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置管中不良情况发生率、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总发生率、血栓发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肺癌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放疗患者应用股静脉置管治疗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探讨其对策.方法:对均需放射治疗的67例肿瘤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对股静脉置管的放疗患者,作好置管前患者的各种评估,重视置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置管方法,加强置管后护理.结果:67例中1例感染,经局部处治,5天后好转;2例血栓形成,其中1例经溶栓处理,7天后恢复正常,另1例因长期卧床衰竭死亡.结论:对股静脉置管的67例放疗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血栓及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放疗患者应用股静脉置管治疗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探讨其对策。方法:对均需放射治疗的67例肿瘤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对股静脉置管的放疗患者,作好置管前患者的各种评估,重视置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置管方法,加强置管后护理。结果:67例中1例感染,经局部处治,5天后好转;2例血栓形成,其中1例经溶栓处理,7天后恢复正常,另1例因长期卧床衰竭死亡。结论:对股静脉置管的67例放疗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血栓及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318例肿瘤患者,记录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 318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发生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9.5%,其中置管相关并发症主要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方式、血栓史、导管管腔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对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方式为影响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导管置管时间长及盲穿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例住院的深静脉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以及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CR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血栓类型等。结果 CRT的发生率为12.6%,其中无症状血栓占83.3%。58.3%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2周内,91.7%发生在置管后的置管后4周内。置管后2周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13)。结论 肿瘤患者CRT大部分形成于深静脉置管后4周内,其中无症状性血栓的比例高,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能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阿斯匹林预防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情况及观察要点.方法对口服阿斯匹林的副反应及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64例具有高危因素深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口服阿斯匹林后发生原穿刺点出血5例,其它部位穿刺点出血8例,静脉炎3例,血栓形成1例.结论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肠溶片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系统治疗前予PICC置管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化疗过程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的95例患者纳入预防性抗凝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不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中发生血栓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置管前后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143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4.9%,预防性抗凝组95例,发生静脉血栓3例,占3.2%,对照组48例,发生静脉血栓4例,占8.3%。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后血小板、INR、Fib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能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对于置管后的患者应当通过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大限度降低治疗难度,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服阿斯匹林预防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情况及观察要点。方法:对口服阿斯匹林的副反应及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64例具有高危因素深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口服阿斯匹林后发生原穿刺点出血5例,其它部位穿刺点出血8例,静脉炎3例,血栓形成1例。结论: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肠溶片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entral verlous port Access system,VAP)临床应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肿瘤患者进行VAP植入化疗,并行局部护理和管腔通畅护理等,总结并发症例数及原因.结果 87例患者中,植入置管失败2例,置管成功率为97.7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709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静脉血栓病例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709例PICC置管患者中1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约1.7%。经溶栓治疗及强化护理,血管再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ICC置管技术及术后维护、健康教育在预防静脉血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方法 对1例颈内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给予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并给予相应的临床护理。结果 经过2周抗凝治疗,血栓消失,无出血及栓塞现象发生。结论 长期卧床的晚期癌症病人常伴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加上中心静脉置管所致的血管内皮完整性损伤及局部炎性反应,是导致深部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密切观察病人的局部及全身变化,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所导致的深部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6例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  286例PICC置管患者中,72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栓。将研究所纳入的27个潜在的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外周血管穿刺时是否应用超声引导、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经外周静脉化疗、置管期间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以及置管时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影响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最终应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其C-index指数为0.688,拟合曲线和校正后地拟合曲线均位于10%的误差范围内。  结论  结合穿刺技术、既往治疗,合并症以及D二聚体等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的预测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 ,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 1999年~ 2 0 0 1年 6月采用PICC置管治疗的 37例病例 ,对导管的护理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护理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 37例病例均成功安放PICC ,成功率 10 0 %。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 7例 (18 9% ) ,其中出血和血肿 3例 (8 1% ) ,伤口感染 1例 (2 7% ) ,静脉炎 1例(2 7% ) ,导管阻塞 2例 (5 4% ) ,无感染性败血症发生。结论 采用PICC导管置管方法简单 ,成功率高 ,护理方便 ,并发症少 ,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2例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22例患者中,置管成功21例,成功率为95.45%,其中出现静脉炎1例,占4.76%,21例患者均无发生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现象。结论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是适宜于长期在下肢输液的患者又一理想的给药途径,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实施严密的观察与护理,这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2例化疗恶性肿瘤患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结果 5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疗程,无一例因机械性静脉炎拔管情况。结论对于化疗患者,PICC置管前,做好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静脉及导管、严格规范置管操作和定期更换敷贴、掌握置管的最佳时机、加强健康教育等可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entral verlous port Access system,VAP)临床应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肿瘤患者进行VAP植入化疗,并行局部护理和管腔通畅护理等,总结并发症例数及原因。结果 87例患者中,植入置管失败2例,置管成功率为97.70%。1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54%。近期并发症4例,其中术后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局部血肿1例、导管锁松脱致局部渗液1例;远期并发症13例,其中输液障碍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夹闭综合征3例。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穿刺植入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提高置管医生的穿刺技术有利于减少VAP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植入后的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VAP临床应用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