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多维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及如何开发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不可否认,到遗产地旅游是读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度的、非正常的旅游开发大大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将人们追求“真民俗”的“文化体验”变成了“伪文化”的“形式经历”,并直接导致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与整体性的破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让“形式经历”回归到“文化体验”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世界舞台的一个"新端点",不仅展示了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还展示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保护、传承、开发、传播,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纵观上海及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方面,可以概括为"情景再现"、"符号复原"、"活化故事"、"传播提炼"等主要特点.上海世博会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开发与传播已经呈现出新的业态,需处理好超越"乡土情结"、理顺"城乡关系"与超越"功利目的"、回归"创意本体"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文章在剖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论述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若干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现形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市场并进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只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原来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原来不曾走过市场的尽量不要走市场,而介乎于两者之间者在进入市场时如果能谨慎从事,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确有矛盾的一面,但只要将"保护"与"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很容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可以说,"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戴魁  张翼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205-208
河北省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内丘纸马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成功的一些做法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得与失,以期对我省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那坡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在传承中面临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文章分析那坡县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面临的困境,以寻求广西边境非遗文化旅游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人们对于其"真实性"的界定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越来越摆脱物质"永恒性"的束缚,并且对当下人类主体的意义则在不断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化到主观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出各民族对于身份政治、情感归属的重视。因而,在当今以旅游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应该更加合理地看待遗产的"真实性"以及遗产的非物质性,重视遗产的社会学和精神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以及参观者自主参与,在文化旅游中更多地通过"真诚"的互动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研究的转型,既是借助文化研究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层次,又是文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快调整研究领域和方法策略,形成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包括文化嬗变、保护合理性、产业开发等视角.文化研究的转型主要是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研究对象从文化文本向文化遗产,二是研究方法从话语分析到田野研究,三是研究思维从个案分析到理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研究的转型的契合,表现在理论提升与现实介入、普遍主义与地方性知识、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等方面,两者的结合必然是一个文化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由阳石雕技艺为例,在对曲阳石雕技艺的实地调查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曲阳石雕工艺特色和曲阳石雕技艺保护与开发成就及其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曲阳石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非物质丈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好互动与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共生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索以期解决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两次转型为研究对象,指出一条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有效途径,这条途径使民族传统节日在旅游驱动下摸索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地区传统节日在旅游开发中的典范,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也为当下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凉山彝族火把节由乡村蔓延至城市,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了中国未来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淡漠的态度,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的破坏的"第一杀手".这种淡漠的态度来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认知的缺失.此种结论以对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借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旨在为强化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制定促进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以及确保文化遗产免遭蓄意破坏,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问题,源自日本和美国的一整套奖励、表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正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全世界借鉴的遗产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当遗产遭遇旅游时,如何理解与处理真实性问题,也成为遗产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