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岭南园林特色概述与“现代岭南园林”的探索性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宝章 《广东园林》2012,34(6):20-23
中国园林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相比中国的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其"疏朗通透,兼蓄秀茂"的特色独树一帜。而作为地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园林在世俗务实、以人为本,以及包容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无疑是做得最好的。这也让岭南园林在探索现代地域景观的道路上远远领先于其他的传统园林。奥雅中信红树湾住宅区的景观设计是奥雅公司探索"现代岭南"景观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不仅传承了岭南园林的自然之美和传统意境,还在现代功能上进行了创新,让人们找回高密度公寓居住区中人与自然的联系,在放松的户外环境里享受邻里般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2.
园林景观自然要素包括山石、水、植物。传统园林梁园与现代园林千灯湖公园在自然要素的塑造上具有不同的理念、表现以及形式。总结探索了岭南地区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之路:融传统于现代,发展岭南特色。  相似文献   

3.
园林景观自然要素包括山石、水、植物.传统园林梁园与现代园林千灯湖公园在自然要素的塑造上具有不同的理念、表现以及形式.总结探索了岭南地区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之路:融传统于现代,发展岭南特色.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佛山岭南天地旧城改造项目成功诠释了岭南园林的艺术特色,项目建设中注重岭南建筑特色和岭南文化的传承,造景手法兼容并蓄、大胆创新。从岭南天地园林布局特征、艺术装饰、园林小品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佛山岭南天地园林景观营建的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岭南是我国南岭的五座山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以南地区的统称,地域范围从秦汉至唐朝大致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大部。北宋以后岭南地域不再包括越南,沿袭至今,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省(区)全境,与华南政区的地理版图一致。"岭南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1962年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林西同志的开幕讲话中,后被业界广泛采用。岭南园林是中国岭南地区风景园林的概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义上讲,它泛指发生在岭南地区的风景园林营造活动及相关作品;狭义而论,它代称在岭南地区营造的具有岭南文化与自然特色的风景园林实体。其英文译名,宜为"Souther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LA)。岭南园林可作为地带园林学研究的特定类型,是中国热带园林营造的传统形式之一。明确岭南园林的学术定义,对于促进岭南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岭南园林景观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岭南地域性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体现。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展景观设计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景观及其外部空间的生态交流特性,增进公园景观与区域大环境的和谐发展。文章以广州琶洲塔公园为例,从地域文脉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园林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岭南园林的声景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结合声音、听者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岭南园林的声景艺术特点,以期扩展人们对岭南园林艺术的欣赏视野。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园林景观的使命,探讨了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可行性。简述了隐逸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结合现代园林景观特征,更新其概念。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表达方式,以探索一条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9.
《福建林业科技》2015,(1):204-209
从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研究意义入手,结合三亚市南山佛教文化苑现状,对佛寺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分别从景观脉络整体性、清幽环境的营造、文化内涵的提升、地域特色的突出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对佛寺园林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可为现代佛寺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岭南园林以求实兼蓄、精巧秀丽的特质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其不同时期的造园创作都有传承和创新。借创作岭南和园为契机,梳理现存的广府岭南园林实例,发现岭南园林的风格和形式既有统一的传承,又在明清、清末民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个历史阶段各具时代特色。顺德北滘岭南和园的设计探索,以“山水、街市、人家”为主题,遵循“北山南水、负阴抱阳”的传统山水格局,荟萃4个历史阶段的岭南园林设计语汇,创作“和园六景”,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水乡生活画卷,探索了岭南园林精髓的传承和设计手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园林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城市绿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园林景观是园林内景的布置,对园林的观赏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园林景观种植文化起源较早,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建造园林,且留下了众多园林景观种植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这些种植文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种植文化的应用价值,对传统园林种植文化进行了阐述,包括传统园林种植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创造理念,分析了园林种植文化的挖掘与继承,包括植物意境创作、植物观赏法等种植文化的挖掘与继承,探讨了园林种植文化的扩展,包括生态科学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常规美学规律作为参考等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园林景观种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岭南文化是广东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精神灵魂,是创建城市品牌的文化依托。广州珠江岭南苑采用传统的岭南园林手法造园,以秋山苑、清溪苑、雨润苑、雅韵苑和竹会堂形成"四水归堂"的格局,建筑布局以"三间两廊"为基础,大量应用岭南特色植物,同时也适当地加入符合时代性要求和审美特点的元素进行改进,打造出了结合现代人居理念与传统园林美学特点的现代人文社区。通过实地调查,从景观设计理念、建筑布局特色、植物应用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珠江岭南苑蕴含的新岭南文化内涵,并总结了新岭南文化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为其在未来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佛山中海万锦公馆项目为例,说明岭南园林在现代居住地产园林项目中的继承和发展现状.佛山中海万锦公馆项目采用"一轴、三园、六院、三进、九井"的空间院落形制,还原传统造园模式"一池三山",以现代手段和方法营造岭南建筑风格、营造岭南园林植物景观、提炼岭南传统符号、应用传统岭南色彩等岭南元素,并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进行了园林铺装...  相似文献   

14.
随着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园林景观的审美要求也 日趋提升,而景石因其独特的趣味性、观赏性和生态性备受园林设计者的青睐。文章通过查阅文献、研究 史料,结合广州、深圳两市公园绿地中优秀的景石作品实例,归纳了现代岭南园林景石常见的应用形式及 置石手法,探究了景石与植物、水体、建筑、地形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关系,最后总结出景石在现代岭南园 林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5.
《广东园林》2019,41(6)
地域景观的发展,既需要立足于传统,立足于地域自然环境条件,亦需要立足于对地方整体人居环境的理解。需要从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去探讨自然环境、地方生活、本土文化的关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岭南园林研究及地域景观实践。本期特邀编辑、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学院李自若老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采访陆琦教授,从岭南园林研究、特色传承、实践创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探讨地域景观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考虑现代居住小区以人为本、生态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对长安嘉华居住小区道路系统、景观系统、植物配置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小区各个组成部分的园林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概括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主要从闽南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用材、建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传统闽南风格园林与现代闽南风格园林的实例,阐述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海洋文化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个园林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在的造园环境,即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换言之,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会对园林的造园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奇特的催化剂,曾经对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剖析了海洋文化及其各个历史阶段在岭南地区的文化表现,并从园林的造园整体布局以及一些细节处理方面阐述海洋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文献研究看岭南园林艺术风格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岭南园林萌芽于西汉时期,营造历史悠久。作为中国地域园林研究的特定类型,其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已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地域代表性园林艺术流派,是中国园林营造的传统形式之一。通过有关论述岭南园林风格的文献研究,梳理其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认知定义,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归纳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岭南园林艺术风格的认知要点为:畅朗轻盈、兼容实用、精巧艳丽,以期明晰区分岭南园林风格特征,促进学术发展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城市规划、现代公园、风景区的建设中得到不断的续承与创新,其中浙江长兴滨湖景观大道的园林景观设计就丰富的展现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本文根据长兴滨湖景观大道的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分析了其空间的秩序性、环境的生态性、场所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