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张曙辉 《防渗技术》2002,8(3):15-20
使用进口或国产核子密度仪测定土坝及土堤压实干密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之优点,通过对不同的土质进行了现场核子密度仪与环刀法测定干密度的对比试验后,证明核子密度仪在测定土的干密度时,用环刀法测定并进行校核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小浪底库区模型试验中地形模拟的进度与质量,引进了Mc-3型核子密度仪,实现了现场快捷、准确地检测模型沙的湿密度、干密度、含水量等。与环刀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核子密度仪中加入修正值后,与环刀法检测结果的偏差明显减小,模型地形检测的速度、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战线长、工期紧、土方填筑量大、检测频率高等工程特点,阐述了核子——水分密度仪的工作原理,以S41标现场质量检测应用为例,对核子法和环刀法数据进行比较,对采用核子-水分密度仪检测干密度、含水量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核子-水分密度仪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检测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土石坝施工过程中,压实度检测是控制施工填筑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M坝工程项目根据施工进度需要,采用核子密度仪对防渗心墙粘土进行压实度检测,并用传统的的灌砂法、环刀法进行校核及对比分析。结果证明,采用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相比传统的灌砂法、环刀法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能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5.
核子密度仪是测量压实土及碾压混凝土密度及含水量的仪器。水电第五工程局试验室在双溪水库土石坝防渗斜墙施工中,将该仪器与环刀取样法进行比较,共取得试验55组。其中35组是两种试验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土样干密度平均值基本相等。其余20组试验用于评定仪器的测量精度。对试验资料进行统计计算,核子密度仪的试验误差为0.8%。本次试验为核子密度仪用于密度检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振涛  伍峥  邓抒豪 《人民珠江》2004,(2):28-29,58
分析推导核子仪所测干密度与环刀法所测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并将其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的干密度控制和土料压实度合格率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刘英  王新荣  王树荣 《山东水利》2005,(9):52-52,54
1问题的提出现今土石坝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监理工作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高速度施工要求,寻找一种比传统“环刀法”更准确、快速、科学、合理、直观地控制土方填筑质量的测试方法,一直是监理及施工检测人员努力去解决的课题。笔者通过引黄供水工程施工发现,采用美国坎贝尔[CPN]国际公司生产的MC-3型核子湿度密度仪,进行土方填筑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2MC-3型核子湿度密度仪的工作原理MC-3型核子湿度密度仪,内部有两种放射源。铯137γ源用来测量密度,镅241/铍中子源用来测量水分,中子源安在机壳底部位置不变,γ源装在辐射源金属杆底部…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427.17Km,其中涉及土石方填筑工程量近亿万m^3,因此工程建设的质量检测尤为关键,然而常规检测手段效率较低,不利于工程的进度和成本。文章重点阐述了核子密度仪法和环刀法在南水北调某工程中的对比分析,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和现场试验论证核子密度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核子密度仪在检测中由于土中化学组成与常规材料个别有显著的不同或被检测土中含有结合水。以及仪器放射源衰减等,造成检测结果与正确结果存在偏差,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通过棱子法与环刀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修正核子法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该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采用核子仪快速测定密度含水量的方法对碾压土坝进行现场检测,通过原始的环刀法对核子仪检测的数据进行修正,并介绍其具体操作与计算分析过程,论证核子仪法的可实施性,为今后大面积土方填筑的施工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土体填筑后,由于天气、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填料的含水率都会发生变化,这样势必影响工程填筑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不同初始含水率和初始干密度的土体在浸水压缩作用下其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试验,并分析研究土体含水率及其密实度的变化规律,对填筑土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热河谷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环刀法分别采样,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干热河谷地区土壤贫瘠化特征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和草地比耕地和荒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好,因此能有效缓解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先进的离心模型试验手段对贮灰场灰渣沉积特点和贮灰场深埋排水管上覆土压力随沉积灰渣厚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灰渣的干密度有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干密度随沉积深度而增加的现象以表层10余米范围内最为明显,在此深度以下干密度趋于稳定;从离心试验结果看,上埋式贮灰场深埋排水管道的垂直土压力集中系数K随沉积灰渣厚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但试验得到的K值明显小于设计常用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土料压实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土料不同铺土厚度、压实遍教,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客重的求解方法,通过对单住压实遍教的压实厚度进行比较,确定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土料压实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宁省绕阳河干流防洪工程冬季筑堤的观测及室内试验,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依靠土体自重应力,不同上覆土层厚度的土体经过自然压密至稳定,土体干密度与上覆土层厚度的关系,并指出提高冬季土堤填筑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岩土工程领域的结构物设计,作用在其上的侧向土压力是一个重要参数,该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优劣或成败。规范中能够考虑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面对复杂的设计工况,工程师很难做到针对性分析。为解决这一不足,使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面对静止土压力状态计算时能有的放矢而非一味照搬规范公式,首先从纵向历史轴线上对静止土压力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从土体应力历史和空间几何特征两个方面,分别开展其对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认为,设计中可采用Jaky简化公式,同时考虑被支挡土体的应力历史和空间几何特征的影响,并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结论不仅可指导实际工程设计,还可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土在不同含水率条件,特别是在高含水率情况下,土的强度与密实度和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不同含水率和密实度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含水率条件下,土的强度随着密实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高含水率条件下,土的强度会出现一个与某一临界密实度(压实度大约为95%)相应的峰值,在临界密实度之前,强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临界密实度,土的强度会随着密实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在临界密实度情况下的强度小于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情况下土样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经典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忽略了墙土内摩擦角与挡墙倾角对土压力的影响,计算模型简便,而库伦土压力理论虽考虑因素较多,但没有考虑黏聚力对土压力的影响。为更好地反映挡墙墙后黏性土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在库伦土压力理论基础上,推导了一种能考虑墙土摩擦角、墙顶张拉裂缝高度、墙体位移状态及折线滑移面的黏性土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采用其他常用理论与模型实测值对比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对计算墙后黏性土主动土压力计算的有效性。与其他类似方法相比,该方法计算的墙后黏性主动土压力与模型实测值更为接近,且计算过程更为简便;当黏聚力为0时,该方法可直接化简为库伦主动土压力公式。因此,该法对实际支挡工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有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理论大多是基于墙背铅直的情况而得到的,公式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在推导过程中也忽略了土层间剪应力的作用。针对平动模式下墙背倾斜的刚性挡土墙,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土层间剪应力的作用,基于水平层分析法,推导了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的理论公式,扩大了公式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考虑剪应力的理论成果相比,本文解与试验值更加吻合,从而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是否考虑土层间剪应力并不影响土压力合力,但影响土压力的分布,且在墙体上部土压力大于未考虑剪应力的分布解,下部则相反;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和土层间平均剪应力均随着墙体位移比、填土内摩擦角、填土外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墙背倾角的增大,土压力强度在墙体上半部分几乎无变化,下半部分减小较为明显;土层间平均剪应力在墙体上部分减小,墙底处增大。同时考虑土拱效应与剪应力的合力作用点位置高于仅考虑土拱效应的解,而低于库伦解。研究结果可为挡土墙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的变化,土石坝安全性问题日益突显。为了研究不同筑坝材料对土石坝安全的影响,利用应变直剪仪对粉质黏土和高液限细粒土砾土样在不同含水率和实施不同正应力下进行不排水不固结快剪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应力情况对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在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时抗剪强度最大,在最优含水率以前随含水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在最优含水率以后随含水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小;而高液限细粒土砾的含水量越大抗剪强度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