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提高R9.8 tex成纱质量,通过原料选配并对其进行纺前预处理以提高原料可纺性,优选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配置,如棉卷定量、打手速度、梳理隔距、针布型号、并条牵伸工艺、粗纱捻系数、细纱罗拉隔距、纺纱胶辊、钳口隔距、后区牵伸等措施,最终使R 9.8 tex纱的成纱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0.8dtex原料生产Modal 120SK紧密纱为例,介绍了该原料纤维特性及纺纱工艺流程;开清棉按轻打击工艺原则;梳棉优选针布和工艺参数,减少纤维损伤;粗纱合理设定捻系数,突出粗纱张力控制;细纱侧重专件优选,落实质量把关管理措施;络筒低速小张力控制。提出提高生条纤维分离度、落实紧密纺细纱防疵措施、合理连续调控各工序温湿度可有效稳定生产,控制成纱疵点效果明显。实践表明:以上技术措施能较好满足该系列紧密纱高端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70支防缩羊毛纤维所纺制的粗纱为原料,采用青泽451C~3型细纱机,在相同细纱工艺条件下,分别纺制50、60、70、80和90 Nm的环锭纺和紧密纺毛纱,并对比了紧密纺和环锭纺纱线的成纱质量。结果表明,紧密纺纱线综合性能优于环锭纺纱线,尤其在纺制高支纱线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了低支羊毛在该装置上纺高支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棉纺赛络纺工艺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探讨棉纺赛络纺纺纱工艺。分析论述了棉纺赛络纱的特点及赛络纺改善成纱强力、条干和毛羽的工艺原理,对赛络纺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细纱罗拉隔距,喇叭口中心距、后区牵伸倍数、钳口隔距、导纱动程、细纱捻系数及钢领钢丝圈、胶辊选用、络筒速度、清纱门限等进行了试验分析。指出:通过合理配置工艺参数及纺纱专件,能够充分发挥赛络纺的优点,实现强力高、毛羽少、条干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集聚纺装置效能,提高细号紧密纱质量,从原料选配及清花、梳棉、精梳准备、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等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制定纺CJ 7.29tex纱工艺优化方案。指出:选配原料前应充分了解成纱品质要求及其与原料性能的关系,并考虑原料的加工性能,确保正常稳定地生产;合理配置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操作管理,是提升集聚纺产品品质的有效途径;工艺流程中对半成品、成品纱的条干、棉结和短绒严格控制,可使纺纱质量达到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探讨JC 7.3 tex赛络纱的生产工艺及成纱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正确选配原料,前纺工序合理配置工艺参数,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技术,并对喇叭口间距和细纱捻系数进行试验优选,同时对试验结果采用模糊决策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定,最终优选出喇叭口间距2.5 mm,细纱捻系数393的纺纱工艺。认为,通过合理配置并优化有关工艺,纺制出的特细号赛络纱可以满足高档织物对喷气用纱的质量要求;在多指标试验方案中,运用加权Borda数法对纱线性能进行模糊决策分析,有助于根据纺纱用途优选出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探讨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较佳的工艺配置。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的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和细纱捻系数等3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并测试分析了成纱性能指标。分析了影响成纱强度、成纱毛羽、纱线条干均匀度等指标的主要因素。试验分析表明:粗纱捻系数98、细纱捻系数380和细纱后区牵伸1.2倍时,纺纱质量较佳。认为:试验的3项工艺参数对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成纱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为提高成纱质量,粗纱和细纱捻系数应偏大掌握,细纱后区牵伸倍数适中设置。  相似文献   

8.
成纱毛羽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探讨影响环锭纺纱毛羽的因素及控制措施.通过分析纤维长度和细度,清棉、梳棉、精梳落棉,粗纱捻度.细纱锭子速度、钳口大小、钢领、钢丝圈,络筒工艺参数对成纱毛羽的影响,指出:环锭纺纱毛羽的产生与纺纱原料、工艺配置、纺纱专件使用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其重点在细纱和络筒.减少毛羽首先要合理配棉,控制好原料细度和短绒;合理配置前纺工艺及落棉,控制半成品短绒含量;正确选配粗纱捻系数、细纱速度、钳口等工艺参数;合理选配和使用钢领、钢丝圈;选用金属槽筒并合理配置络筒速度和张力,可使成纱毛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探讨粘胶9.8 tex强捻纱的纺纱工艺。简述了粘胶纤维的性能和纺纱工艺流程,介绍了纺粘胶强捻纱各工序工艺原则、工艺参数配置和具体的技术措施。指出:开清棉工序应避免纤维损伤;梳棉工序要加强纤维梳理和转移;并条工序需要提高纤维伸直度和匀整效果;粗纱工序要合理设定粗纱捻系数,提高假捻器的配置效果;细纱工序重点要对细纱捻系数、摇架压力与钳口隔距等优选,加强锭带的选用和管理工作;负压低温热定形处理提高了成纱捻度的稳定性。认为:通过合理的工艺优选可以使粘胶强捻纱获得良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选用5-10m的涤纶短纤纯涤纶粗纱和45dtex涤纶长丝为原料,在其他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用嵌入式复合纺、赛络菲尔纺、赛络纺和环锭纺四种不同纺纱技术进行纺纱,通过成纱性能对比确定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生产涤纶缝纫线的最佳纺制技术。使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纺制涤纶缝纫线,在其他纺纱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分别选取不同的长丝问距、捻系数和长丝张力进行了纺纱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通过对所纺纱线的实际强力伸长、毛羽指标和条干均匀度三项指标进行测试,最终确定最佳的涤纶缝纫线的纺制工艺。  相似文献   

11.
狐狸绒丝光毛Tencel棉混纺紧密纱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顺利纺制狐狸绒/丝光毛/TenceL/棉40/20/20/20 18 tex紧密纱,提高纱线制成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针对原料特点和成纱质量要求对设备和纺纱工艺进行了优化配置,并采用紧密纺纱工艺.强调和毛是纺纱成功的基础,需对原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并控制好车间温湿度,通过梳棉、细纱等重点工序的合理配置,有效减少了纱线毛羽及起毛起球现象,最终成纱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2.
紧密纺纱技术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提高紧密纱线质量,针对在生产Modal 14.8 tex紧密纺品种时出现的问题,对影响负压式紧密纺纱机成纱质量的集聚张力、钢领钢丝圈配套、负压值、网格圈及细纱有关工艺进行了优选试验,使紧密纺成纱质量得到提高,并加强了紧密纺对新型纤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绢纺生产中会产生很多落绵,用落绵纺成的纱称为(紬)丝纱,它可以用环锭纺工艺生产,也可以用转杯纺工艺生产.生产实践证明:用转杯纺工艺生产的(紬)丝纱,其产品质量、原料消耗、加工成本等均优于环锭纺工艺.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紧密纺普梳纱与传统环锭纺精梳纱成纱性能的差异,在相同配棉、相同开清和梳棉工艺、同一粗纱定量条件下,利用DTM129型细纱机纺制了CJ 14.5 tex精梳纱,并加装Suessen公司Elite紧密纺装置纺制了C 14.5 tex普梳纱.通过测试对比两品种的成纱性能,结果表明:C 14.5 tex紧密纺普梳纱成纱细节、粗节和棉结指标较CJ 14.5 tex传统环锭纱差一些,但强伸性能指标较好,毛羽较少.生产中可通过加大梳棉落棉率等措施改善紧密纺普梳纱粗细节.认为紧密纺采用普梳工艺流程,相对于传统环锭纺精梳流程生产效率提高,在满足成纱质量要求的情况下紧密纺采用普梳纺纱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紧密纺成纱原理及其管纱、筒子纱毛羽,结果表明紧密纺纱的毛羽总数在管纱时比传统环锭纱大有改善,但经络筒后,紧密纺纱毛羽的增长率却比传统环锭纱大;同时对紧密纺纱中纤维转移的分析表明,凝聚式紧密纺中,纤维先发生上下分层转移,然后再发生内外转移,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环锭纱不同的纤维径向分布规律和不同的纱线结构,它们对原料和加工工艺的要求各有特点;另外通过对紧密纺投资与效益的分析,指出了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环锭普通纺和环锭紧密纺2种不同类型的纺纱技术作了对比分析。首先从设备构造上分析2种类型的纺机存在的差异,其次针对这2种类型的纺机,在保持各批次试验原料相同,工艺参数相对一致的条件下,纺制不同的纱线品种,对比各纱线品种的条干不匀率、强度、伸长率、粗细节、毛羽等主要性能,进一步分析2种纺纱技术特点,紧密纺与普通纺的纱线相比,强力增大,条干均匀度提高,粗细节明显减少。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紧密纺纱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简要分析在原料、设备器件、车间温湿度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环锭纺细纱机及网格圈式紧密纺细纱机上成纱毛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提出了控制细纱毛羽的主要措施,即采用成熟度适中及短绒率低的原棉,注意钢领与钢丝圈的的选配及使用周期,调节好车间温湿度并加强车间管理。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措施有利于减少毛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环锭细纱机存在的产量低、加捻三角区中纤维受力不均、形成飞花与纱线毛羽等问题,介绍了新型纺纱技术和新型环锭纺纱技术的现状,说明新型纺纱技术应向高速、高智能、高自动化、大卷装、扩大原料使用范围、纱线加捻与卷绕分开、尽可能减小加捻三角区、改善纱线结构、减少毛羽的方向发展,提出各种纺纱技术将并存发展,紧密纺纱技术是环锭纺纱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不同结构形式紧密纺纱装置的应用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应用紧密纺纱技术加快对传统环锭细纱机的改造,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对三罗拉式紧密纺和四罗拉式紧密纺在纺纱质量、生产成本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认为四罗拉式紧密纺纱技术更适合传统环锭细纱机的改造和方便企业的管理,国内纺机企业应加大对四罗拉式紧密纺纱技术的研发,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