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穿刺心室腔内注射术,在临床抢救病人或人体解剖学专业灌注尸体常用。不宜损伤胸廓内血管、胸膜、肺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前区注射点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间隙,距胸骨左缘旁开0.5-1.0cm处沿肋骨上缘刺入左心室腔。剑突下区点位于剑突左侧肋弓下1.0cm处,针尖朝心底方向,穿刺针与腹前壁成45℃角,刺入左或右心室腔内。本文就经皮穿刺心室腔内注射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胸壁复合组织瓣用于心脏外科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以胸壁带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心脏手术后胸壁缺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心脏手术小切口。方法 观察10具尸体前胸壁深层结构的血供规律,测量胸骨外侧缘与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距离。结果 前胸壁学层各结构均由胸廓内动脉及在分支供血,胸廓内动脉距胸骨外侧缘的距离为1cm左右,紧挨胸骨外侧缘切开肋软骨,可以避免胸廓内动脉的损伤。以该动脉为蒂,可以保证多种前胸壁复合组织瓣有良好的血供。结论 用以胸廓内  相似文献   

3.
敖绍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6):559-559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40岁女尸存在多处变异.其中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左侧胸廓内动脉起于腋动脉第1段(图1).为丰富解剖学资料和临床数据,现报道如下. 右侧:胸廓内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下缘(靠近第1肋内侧缘),起点处的血管外径为3.6 mm、与锁骨下动脉的夹角为49°38′,起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外侧缘的直线距离15.5 mm,发出后斜向左内下,越过前斜角肌止点下方,在距第1胸肋关节上缘26.1 mm处入胸廓,入胸点距前斜角肌止点最下点直线距离11.9 mm,动脉入胸处的血管外径为 3.5 mm,水平夹角46°30′,动脉发出点至入胸点长度35.2 mm(图1).  相似文献   

4.
翻转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翻转胸廓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胸廓内动脉的特性进行观察,并测量左、右各助间点到ITA起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结果 于近端切断胸廓内动脉可以保证该动脉逆向供血,血供来源于下位肋间动脉、肌隔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左侧第3肋间以下的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处的长度明显长于其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点的距离;右侧第4肋间以下的各肋间中点,到ITA起点处的长距离  相似文献   

5.
王孟林  马莉  刘涛 《解剖学杂志》2005,28(6):662-662
女尸1具,40岁左右,身高约155cm。发育欠佳,死因不明。解剖过程中发现:左胸廓内动脉起源于左侧腋动脉,从距左腋动脉根部约6.3cm处发出,穿行于尺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抵达腋窝底,在窝底内穿出腋筛筋膜迂曲向前上行至腋前襞,横行向胸内侧走行于左乳房上缘的浅筋膜内(双侧乳房发育不良),抵至胸骨角第2肋间隙处进入胸腔,在胸腔内行于胸骨左缘1.1cm处。此动脉从起始处至入胸腔处全长34.4cm,管径约0.45cm,迂曲呈正弦波形态。其中从起始处至左腋前襞约10.6cm,腋前襞至入胸腔处13.8cm。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胸廓内动脉的分支——外侧肋动脉和前穿支的资料已有报导,但胸廓内血管于目前尚未查到详细资料。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调查用的材料为178侧(男50具、女39具)防腐后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用钢尺在第四肋间隙原位测量了胸廓内动脉距胸骨缘的距离和外径;观察了胸廓内血管的起源、汇入部位和主要分支、属支情况;测量了血管外径。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胸大肌前有三条变异肌 ,左侧两条 ,右侧一条 ,均为纵行排列。现报导如下 :左侧第 1条为内侧靠近前正中线。长为1 1 .5cm,上端起于胸骨左侧 ,下端止于第 5肋 ,上端肌宽 2 cm,下端肌宽 1 cm,肌的上端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0 .5cm,下端肌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2 cm。左侧第 2条在第 1条的外侧 ,长为 1 2 .5cm,上端起于 2~ 3肋间 ,内侧缘距正中线4.5cm,下端止于第 5肋下缘 ,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4cm,上端肌宽 2 cm,距前正中线 3 .5cm,下端肌宽 3 .5cm。右侧 1条肌肉长 1 3 cm,上端起于胸骨角右侧 ,下端止于第 6肋上缘 ,上端肌…  相似文献   

8.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了成人尸体50侧,对胸内侧区皮瓣血管源进行了研究。胸廓内动脉在上4个肋间隙发出的穿动脉中,以第Ⅱ穿动脉的出现率最高,平均管径最粗,分布面积也最大。进行胸内侧皮瓣吻合血管移植时,宜首选第Ⅱ穿动脉作为血管蒂。第Ⅰ穿动脉的分布面积和中心分布区,均大于第Ⅲ或第Ⅳ穿动脉,是第二选择。胸廓内动脉跨越了几个肋间隙,其中,第2肋间隙位置较浅,距胸骨缘较远,较其他肋间隙宽,这些有利于以第Ⅱ穿动脉,甚至连同一段胸廓内动脉,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采取。如果切除一段第2肋软骨,以胸廓内动脉连同第Ⅰ、Ⅱ穿动脉为血管蒂,可以扩大皮瓣的采取范围。根据穿动脉的起源、位置、管径、浅出点、行程、分布区范围和吻合情况等,讨论了采取吻合血管胸内侧皮瓣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 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旁入路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旁的走行特点,参照修订的Schwabegger分类法记录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测量比较不同解剖类型、侧别、性别间两侧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结果 单根动脉伴单根静脉的Ⅱ型和Ⅳ型是最常见的内乳血管解剖类型(左侧分别为73.7%、19.6%,右侧分别为61.2%、15.6% ),其次为Ⅰ型、Ⅲ型和Ⅴ型(左侧分别为2.2%、2.7%和1.8%,右侧分别为12.5%、7.1%和3.6%)。不同肋间隙左右两侧IMA距离胸骨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3、2、4、5肋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左侧第2、3、5肋间隙和右侧第2肋间隙的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解剖类型各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并能够准确测量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为胸骨旁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的手术路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 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 结论 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胸廓内血管的形态特点,不少形态工作者曾进行了研究。对胸廓内静脉,也有人进行了研究和记载。但这些观察和研究侧重于该血管至某一器官的血供。近年来临床外科、显微外科的发展,对该血管的形态提出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对胸廓内动脉的起始和终未、长度、管径、距胸骨侧缘的距离、与胸横肌的关系、该动脉至剑突的分支以及胸廓内静脉的类型、管径等进行了观察、测量和记载,以供临床需要。本文材料为学生局解实习  相似文献   

12.
本例为一成年男性尸体,年龄49岁,身高172厘米,发育正常。在制做标本过程中发现,由主动脉弓上发出四个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均正常;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出一支动脉干,长度为4.5厘米,压扁外径为0.5厘米,靠近左颈总动脉的外后方上行,距离气管外侧缘0.6厘米,在平第六气管环处分为内、外二支向上并行。内侧支压扁外径为0.2厘米,长度为3.6厘米,向上走行2.6厘米处转向内侧越过左颈总动脉的后方,转向内侧的长度为1厘米,然后分为上下二细支,分布于左叶甲状腺下部(内侧支构成左侧甲状腺下动脉)。外侧支压扁外径为0.3厘米,长度为7.5厘米,在头长肌的前外侧上行,越过第六颈椎横突前面,从第五、第六颈椎横突之间转向后,由第五颈椎横突进入横突孔(外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PRT)进针安全深度,为颅内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1例成人颅底解剖标本,用游标卡尺从颅内测量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A)和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上缘最高点的距离(B);同时从颅外同一方向测量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c)和破裂孔外侧壁垂直深度(D);用螺旋CT扫描颅底,测量颅底水平位颅中窝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至破裂孔外侧缘的距离(E)。然后对距离c和安全距离及距离E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距离E是否可以作为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结果:①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19±0.15)cm,左侧(I.20±0.14)cm;②颅内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三叉神经压迹顶点的距离为右侧(1.51±0.17)cm,左侧(1.49±0.16)cm;③颅外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0.92±0.09cm),左侧(O.92±0.10)cm;④破裂孔外侧壁中点垂直深度为右侧(0.55±0.07)cm,左侧(0.55±0.07)cm;⑤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同一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为右侧(1.00±0.17)cm,左侧(1.00±0.17)cm,与距离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节PRT治疗时颅内进针深度不应超过1.00Gm,临床上可用中颅底水平位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显示与相同方向卵圆孔内侧缘中点至破裂孔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的一致性,来指导不同患者进行PRT治疗时个体化的颅内安全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4.
成人双侧粗大胸骨肌变异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性国人尸体一具 ,约 65岁 ,身高 1 77cm ,发育正常。在解剖过程中 ,发现双侧较大的胸骨肌。该胸骨肌位于胸骨两侧各一块 ,尤以左侧更大。左胸骨肌以扁腱 ,起自胸骨柄中份和胸骨体上份的表面 ,及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 ,肌纤维斜向外下方阔展成腱膜状 ,止于第六肋软骨上缘。此肌全长1 8 5cm ,上部肌腱长 6 5cm ,宽 1 3cm ;下部肌腱长 :2 5cm ,宽3 8cm ,肌束长 9 5cm ;最宽处 5 5cm ,肌腹厚度为 0 5cm。此肌血液供应和回流 :内侧份有胸廓内动脉、静脉的穿支 ,外侧份有胸肩峰动脉、静脉的胸肌支分布 ,神经支配由第 1~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输尿管手术中避免损伤生殖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具42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的位置关系、在髂嵴最高点平面和髂总血管分叉平面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交叉点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穿出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左侧(2.93±0.14)cm、右侧(3.61±0.19)cm;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左侧(2.14±0.83)cm、右侧(1.87±0.85)cm;生殖股神经穿出点位于输尿管内侧占80.95%。②在髂嵴最高点平面,生殖股神经位于输尿管外侧占71.43%,其平均距离在左侧为(1.09±0.71)cm、右侧(1.36±0.62)cm。③在髂总血管分叉水平面,生殖股神经全部行于输尿管的外侧。④生殖股神经与输尿管80.95%发生交叉,交叉点距髂嵴最高点平面上方的垂直距离在左侧为(0.73±0.21)cm、右侧(0.56±0.16)cm;交叉点距腰大肌外侧缘的水平距离在左侧为(1.66±0.42cm)、右侧(1.65±0.38cm)。结论:在输尿管起始段手术应从其后外侧分离较安全;在输尿管第2狭窄附近的手术应从后内侧分离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脉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时,见其副半奇静脉注入左头臂静昧的变异,现报道如下: 该例副半奇静脉由第1~3肋间后静脉在脊柱左侧缘汇聚而成,起始端直径约为4.9mm,在左侧纵隔胸膜的覆盖下,绕过主动脉弓左侧缘,向右依次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根部,最后注入左头臂静脉,全长为7.25cm,在注入左头臂静脉端的直径为5.7mm,该静脉尚收集胸前壁的1条小静脉,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制作胸腹后壁标本过程中,发现一具4岁男性童尸胸腹后壁三处动脉血管发生变异.l左侧最上肋间动脉与第三肋间后动脉共干,直接发自胸主动脉:该动脉干于左侧第五胸肋关节前方发自胸主动脉,行向胸后壁上份之外上方,依次跨越左侧第四胸肋关节前方、第三胸肋关节前外侧,于第三肋肋角上方人第二肋间隙,主干延续为第二肋间后动脉.主干长 2.7cm,起点处外径0.18cm.此干在第三肋肋角前方发出一细小支,下行人第三肋间隙,成为第三肋间后动脉;在人第二肋间隙前,向上发出一细小支,绕第二肋前方上行人第一肋间隙,成为第一肋间后动脉.未见左肋颈干发出最上肋间动脉.  相似文献   

18.
正患儿,女,7月,主因"检查发现心脏杂音7月"于2015年7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口唇无发绀,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3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双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阳性。心脏彩超:动脉导管未闭(PDA,管型),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心脏血管CTA:先天性心脏病,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1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2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足内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以及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在1侧新鲜足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设计。结果足内侧缘静脉在第1跗跖关节附近,由足背静脉弓内端与趾内侧趾背静脉汇合而成,沿足背内缘后行,于内踝附近延续为大隐静脉;踝间线处横径为(3.2±0.5) mm。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趾胫侧底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2.3±0.2) cm处,由展肌肌腱与第1跖骨间浅出到达皮肤,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内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