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社会理论"空间转向"演进的脉络中,正义概念日益从一种价值和道德判断走向一种政治正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正义的双向流动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隐到显的过程,诞生了诸如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政治学、城市权和空间正义联盟这样积极的中层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之思,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或者直接挪用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资源,而是需要在西方理论与本土现实之间做一种"嫁接"和创新,回应现实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空间矛盾和问题,唯有如此,本土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空间正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生产研究,既要遵循一般唯物主义理论的理论原则,同时又要体现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的理论规定和要求。现有的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动摇和偏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探讨空间生产问题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关于空间生产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可以从空间生产与物质生产逻辑关系的理论阐释、空间生产视角的生产方式分析图式的重构、当代空间生产视阈中资本批判等三大基本的方面展开,这也构成了空间生产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研究构架。  相似文献   

4.
张佳 《江汉论坛》2012,(2):57-61
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着力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时空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批判入手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新自由主义体制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哈维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角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的空间批判理论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佃利  王玉龙 《东岳论丛》2019,40(5):167-17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古城更新实际上是涵盖了物质空间重塑、精神空间营造和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过程。通过对山东省十项古城更新实践的考察发现,古城的空间生产表现为围绕历史建构而展开的古城重塑过程,在"历史—文化"的路径之下,针对古城空间生产的不同维度采取具体的、差异化的行动策略。而古城空间生产实质上是一个围绕城市营销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过程,在"政治—经济"的路径之下,行政权力、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围绕古城场所改造和业态布局、古城品牌和城市营销、古城空间使用价值等方面运转和冲突。这种路径特征意味着古城空间生产在权力运作中应捍卫不同群体所拥有的城市权利,实现多元协同、包容差异的空间生产。  相似文献   

6.
西方丰富的空间生产理论是资本空间实践逐步展开的结果,它为研究我国的空间生产现状提供了理论视角。我国在全球空间生产的背景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空间扩张运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我国的空间生产体现出相当的历史价值,但是也暴露出比较明显的受发达国家空间剥夺、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不平等等方面的空间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看清西方空间生产理论在提供解决空间问题方法中的缺陷,结合中国的空间生产实际,改变我国在全球空间生产中的地位,科学规划空间,实现空间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维护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生产理论视野中的历史街区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8,(3):173-179
在空间生产的理论视野中,历史街区具有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属性,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由城市居住者共同创造的共享资源。作为一种空间生产过程,历史街区的更新实际上是对空间资源及利益进行再生产与再分配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构了街区的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文化氛围与社会关系结构。然而以往更新实践中的大拆大建模式因参与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失落、在地文化的流失、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剧变,充满着不正义性。与之不同,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更新则是一场由多元主体合作的,致力于融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在地、商业经营与历史文化传承及居民日常生活等多种要素的有机更新实验。其更新理念和行动回应了空间生产理论对三元空间完整性的要求和对参与空间生产的城市权利的正义追求,为历史街区更新实践提供了借鉴。同时,历史街区更新是一个充满着多元价值和利益冲突的复杂过程,应该诞生于城市各主体平等和协商地共享创造之中,因此,杨梅竹斜街的可持续更新将仍处于实现上述多种要素共生共在之理想的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思想具有"哲学"、"人学"、"政治经济学"三条线索。在哲学线索上,马克思反对精神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对时间与空间内在联系的割裂,力图构建起调和自由与必然、物质与意识、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总体性时空观;在人学线索上,马克思从人的存在状态问题切入,通过对人的感性、理性认识关系与人类学地缘因素的分析,肯定了空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重要意义;在政治经济学线索上,马克思经由对"城市空间"、"空间正义"、"生产空间"等问题的探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空间的价值作用,批判了资本主义试图"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时空割裂。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的三条线索相互补充,使得空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生产、建构和创造出了不同的空间形式。它既包括先于人存在的物质空间、能量空间、信息空间和生命空间,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理论空间、文化艺术空间、客观知识空间、虚拟空间和赛博空间。其中,空具有无限的充填欲,形具有无穷的可塑性。作为时空存在者,每个人都应该立足科学技术和艺术,从空间的多样化、立体化、信息化、艺术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全球化入手,把握其内在规律和延异趋势,积极投身空间的设计、创造和建构,生产出更多的空间形态,以应对日益丰富的人的发展。这既意味着人类智慧对物质客体的超越,更体现出人的创造本性。否则,日益拥挤的人类,生活在有限的空间中,会愈发感到乏味和窒息。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空间生产、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全面,三者表现出历史的一致性.整个人类史也就是开辟和利用空间、创造和生产空间的历史.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者说人的解放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逻辑指向.城市的建构与发展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基本形式.资本因其特定的历史本性一方面顺应并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空间生产和生活的异化.审理当代城市问题,必然指向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
空间,无疑具有客观性、实在性、主观性、意识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即便是自然空间,也不能外在于人类实践。因此,人类既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创造空间。因为,"物质"和"空间"都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比如,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等,都可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的空间形式。特别是虚拟空间,既不同于自然空间或现实空间,也不同于想象的、无形的或纯粹抽象的空间。它是人造的社会空间的转型和延续。它有几何形状,虚拟主体可以在其间旅行,现实主体可以对其观察和利用,然而却无法用现实的尺度测量,因为它具有零距离的性质,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拥挤的人类需要和变迁。当然,也没有人会把"空间生产"看作"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全部,因为谁都知道,建造房子、修建桥梁、制造汽车、创建工业园区等无数与空间生产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不等于生产粮食、蛋糕和牛奶,只不过是在强调人类文明史上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的重要性而已。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20,(2):56-63
尽管马克思因早期揭示历史之谜的需要而在叙事上表现出时间偏好,然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科学的理论禀赋使其并未将此偏好绝对化,而是在兑现其现实地改造现实世界的理论承诺中保持了时空敏感性的动态平衡。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敏感性在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后的大段时间内呈现出大面积的蛰伏状态,一定程度上损耗了其政治能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批判理论在列斐伏尔的带领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敏感性为跳板,对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空间化重构,以求跳出历史决定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的僵局。但将空间本体论化、超越化和第三者化有矫枉过正之嫌,这种做法僭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视阈,容易滑进为空间而空间的理论之笼。  相似文献   

13.
空间作为人类生存之必需,长久以来一直被作为静止的人类生存与生产的"场所"。然而,空间是人类再造的产物,它本身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时代,空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农业社会神秘的、魅惑的空间,工业社会祛魅的空间,等等。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空间与资本、空间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导致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使空间正义以及区域剥削问题凸显出来。这不仅赋予了空间新的属性,而且超越了以往线性的历史决定论,预示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语境中,"地理学想象"和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的"空间生产的知识"或"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既是这一转向得以形成的重要力量,又是这一转向形成的最重要成果。它们的目标是建立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束缚的空间生产的知识,并由此推动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方实践,从而为全新的文明打开可能性空间。"中国梦"便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具有这一意义的地理学想象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15.
空间生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资本的历史本性和空间生产的历史本质,空间化发展和扩张成为资本发展的必然逻辑.但资本的这种空间化扩张是同质化扩张,由此造成了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现代性危机实质是资本原有积累方式的危机.当代社会中空间生产由资本增殖的条件转换成为资本积累的直接途径和方式,由此造就了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从现代性发展到后现代性发展的转换,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形态创新的需要.因此,在看到客观历史发展的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资本意识形态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提出了社会空间的生产理论,说明社会空间的阐释需自然、历史和生产力的发展一并考虑.其构成不仅在于事物,同样也在于关系,并以土地为突破口,试图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所突破.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显现出来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扩张元度的生态忧虑,其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的提出,就是直接秉承了列斐伏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及其特征,是当前文艺理论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和“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实践的客观事实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生产的商品化”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艺术领域的精神产品、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则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社区社会演化是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变化过程的一体两面.本研究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解析.认为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包括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实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生产.现阶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存在着乡土风貌危机、文化胁迫危机和秩序失衡危机.应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危机需要在物质空间生产上关照乡土化,在文化空间生产上强调文化自觉,在社会空间生产上维护空间协调有序.互利共赢的空间再现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观念基础,和谐融洽的再现空间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体现了社会历史、实践行动、价值立场三重向度。作为理论形态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昭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理论形态的唯物主义考察,确立了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形态的必然到来;作为实践行动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对于社会空间形态变革的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行动纲领;作为价值立场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明确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批判的根本宗旨,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空间生产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伦理揭示了资本增殖对空间生产的支配,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异化现象,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创造理想社会空间形态的作用,蕴含了人的空间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