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一个具有调控机体屏障、调节代谢活动等功能的重要微生物群。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调可能会引起血管内皮炎症、氧化应激等,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法,为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短链脂肪酸(SCFAs)是一类含有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由肠道内特定菌群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SCFAs可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能量平衡、维持肠道屏障、减轻炎性反应,并通过上述多途径参与2型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总结了SCFAs调控代谢的机制及其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被定向破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在T1DM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将为T1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SCFAs防治T1DM的研究进展,探究SCFAs、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肠道菌群移植及中药治疗改善T1DM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膳食纤维对机体代谢和生理机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膳食纤维被用于肥胖症、便秘、憩肉和糖尿病等的治疗。纤维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已有报道。但魔芋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特别是对便秘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作者对12名排便正常者和17名便秘者进行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建立了密切联系,在调节与营养、免疫系统激活和宿主防御相关的生理功能中起着核心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代谢产物。色氨酸(tryptophan,TRP)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和健康。TRP代谢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肠道菌群产生的TRP分解代谢物是微生物群落以及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阐述肠道菌群的分类和功能,肠道菌群对TRP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以及肠道菌群影响TRP代谢的潜在机制,为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雷超  刘志华 《广西医学》2023,(9):1089-1092+1114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代谢通路及免疫通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如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有望成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失调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可能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调节在轻度认知障碍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新的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基因表达的深刻改变有关。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观遗传修饰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甲基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系统代谢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产生大量代谢物,促进宿主生理机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激素和肠脑轴的分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还可通过提供甲基供体等,诱导DNA甲基化;与肠道菌群和其他相关代谢通路有关的DNA甲基化与代谢性疾病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阐述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有效干预手段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调控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共生关系、肠道稳态以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不易消化的膳食性纤维产生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尽管短链脂肪酸主要在肠道中高度富集,众多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参与调控包括肠炎、糖尿病、脂肪肝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近研究报道发现,短链脂肪酸...  相似文献   

9.
肥胖症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既往对肥胖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对肥胖本身的预防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膳食纤维、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因果关系及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水平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更多膳食结构的选择使膳食纤维和肠道菌群对预防肥胖的作用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中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被认为是调节宿主代谢的一个器官。存在于人体肠道的大量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变化、数量失调、定位转移及其代谢产物等均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从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探讨高尿酸血症、痛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而肠道稳态的破坏有 利于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及肠腔细菌、内毒素的易位,加重CKD的尿毒症毒性及全身性炎症。膳食纤维可靶向作用于 “肠-肾轴”,从而降低CKD的尿毒症毒素水平及减轻全身性炎症。膳食纤维有望成为治疗CK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失调会对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消化吸收等生理过程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多种疾病的推动力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歧杆菌是肠道内的重要细菌,在肠道功能和营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双歧杆菌保持相对稳定对于发挥肠道正常功能及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双歧杆菌失调,可能会引发疾病。文章就双歧杆菌与肠道疾病(炎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及糖尿病的关系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上述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含复合膳食纤维(DFC)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5%的牛黄胆酸钠(0.1 mL/100 mg)逆行注射入胰胆管法制备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60只随机分为三组:SAP+肠内营养乳剂(瑞素)组(A组),SAP+瑞素加复合膳食纤维(20 g/L)1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2∶1,B组],SAP+瑞素加膳食纤维(20 g/L)2组(SDF∶IDF=1∶2,C组),于术后48 h处死动物,比较各组肠黏膜病理改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变化。结果 B组与C组大鼠肠黏膜损伤相对于A组较轻(P〈0.05),C组大鼠肠黏膜损伤相对于B组较轻(P〈0.05)。B组与C组大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分布表达相对于A组增高(P〈0.05),且C组oc-cludin及ZO-1的分布和表达高于B组(P〈0.05)。而C组MLCK的分布和表达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DFC的肠内营养在SA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且适当加大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的比例更有助于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改善受损的肠屏障功能。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分布和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膳食干涉对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发展来看,肠道菌群有可能会成为研究饮食方式、保健食品、中药制剂等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靶标。然而,肠道菌群由于其复杂性,研究它和饮食干涉的关系对动物模型有高标准的要求,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生物医学及人体疾病和健康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是当前肠道菌群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基础动物模型。采用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是研究饮食、菌群与健康关系的常用方式。本文主要综述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的研究应用及饮食干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参与人体代谢,促进胃肠道免疫、抗肿瘤、延缓衰老等。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临床医疗、药物与病证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从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观念、新认识,分析实验研究中中药单体和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探讨临床研究中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疾病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参考,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