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30只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异物巨细胞,超大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粘附在人工晶体表面,扫描电镜下,这些细胞共同形成一层半透明薄膜,复盖在人工晶体表面,提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是由于人工晶体刺激引起的一种以异物反应为主,免疫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该反应由于术后时间推移而渐减弱,最后由眼内环境接受。  相似文献   

2.
应用透射电镜对5只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前膜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前膜中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异物巨细胞、超大巨细胞和大量胶原纤维,膜内这些细胞均具有巨噬细胞本来特征,如胸质微丝、溶酶体及多泡体都较丰富。认为后房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主要是由于眼内人工晶体的异物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病变特征及规律,探讨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发生机理。方法9只青紫兰兔分为3组。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7、14天摘除人工晶体,作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发现术后人工晶体表面有明显的纤维蛋白膜和炎性细胞和色素沉着。描述了巨噬细胞演变为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过程。结论推测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巨噬细胞在人工晶体表面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可能PMMA人工晶体有免疫原性,因而发生了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反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学反应的病变特征及规律,探讨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发生机理。方法9只青紫蓝兔分为3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术后1、7、14天摘除人工晶体,行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计数炎性细胞数,采用SAS软件包,对统计资料做方差分析。结果术后人工晶休表面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描述了巨噬细胞演变为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过程;首先发现纤维母细胞佯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巨噬细胞胞浆内均含有吞噬颗粒,结论推测人工晶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上皮详细胞具有效强的吞噬能力,人工晶体表面存在的淋巴细胞群、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提示对人工晶体所在抗原的兔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膜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ang Y  Sun B  Xu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18-220,I015
目的 动态观察兔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表面细胞反应及膜形成,探讨术后早期膜形成的机制及生物学作用。方法 20只兔眼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3、7、14及28天分组取出人工晶体,做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3天人工晶体表面巨噬细胞开始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并有嗜伊红薄膜形成,扫描电镜下细胞间有细丝相连形成具有网状支架的薄膜。结论 推测人工晶体表面膜是人工晶体表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  相似文献   

6.
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移行及吞噬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植入术后晶状体表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20只兔行PC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3、7、14、28d分组取出人工晶状体行光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参与反应的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和超大巨细胞。胞浆内含有空泡及色素颗粒。细胞特性随术后时间不同而变化,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的微绒毛及微皱襞相对减少。结论这些细胞均来源于巨噬细胞的融合、变形,具有移行及吞噬功能,且其吞噬功能随术后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肝素影响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植入大鼠腹腔的经过肝素预处理24小时及对照组的各12枚后房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体光学部的表面细胞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粘附在人工晶体表面。经肝素预处理组细胞多呈单个、分散存在,细胞形态活化弱于对照组。提示吸附在人工晶体表面的肝素分子有稳定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其活化水平,从而减弱人工晶体表面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8.
后房型人工晶体表面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表面出现一系列细胞反应,这些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详细胞、异物巨细胞、类上皮细胞及超大巨细胞等[1~6].近来遇一例病人,手术取出人工晶体后,对其表面细胞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报告如下.病历摘要蒲XX,男,38岁1994年5月12日入院,住院号:179362患者于1992年10月因右眼并发性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国产人工晶体(+20D),术后视力0.3。一年后视力渐进性下降,伴眼红,畏光流泪.入院后检查:祝力:0.06-700DS~0.5,轻度睫状充血,色素性KP…  相似文献   

9.
对10只白兔眼内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10只小白鼠腹膜腔人工晶体植入。在术后不同时期将人工晶体取出进行HE染色,抗胰蛋白酶免疫组化染色(PAP法),进行光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兔眼人工晶体与小鼠腹膜腔人工晶体(去除茧样膜后)均可见到反应性膜,但兔眼人工晶体反应性膜较厚。同时显示出膜的细胞成份,有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等。国产与进口PMMA人工晶体植入兔眼与小鼠腹膜腔细胞成份无显著差异。PMMA与硅凝胶人工晶体比较,硅凝胶人工晶体表面膜较薄,细胞成份极少。说明硬性材料软软性材料人工晶体所产生的细胞反应大。在我们的实验中均见到一层薄膜,使IOL免遭机体的免疫排斥。这是IOL保持透明,获得良好视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混浊的机制,采用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术眼前房内注入巨噬细胞悬液的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晶体后囊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周,晶体后囊前即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正常。观察至6个月,无明显变化。前房注入巨噬细胞组,1周亦可见晶体后囊覆盖一层上皮细胞,细胞内大量微丝形成;2周可见晶体上皮细胞周围胶原纤维形成;3个月可见晶体后囊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细胞,以说明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使用不同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于术后360d取出人工晶状体进行光镜、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 人工晶状体表面含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样体,修饰的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较少,钛修饰组人工晶状体表面未见多核巨细胞样体。结论 修饰的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少,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纤维膜形成的病变特征及规律。方法青紫兰兔18只分为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组及晶体囊外摘除组。术后1、3、7、14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前房水纤维蛋白反应。术后1、7、14天切取每个眼球的虹膜和睫状体,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虹膜和睫状体及人工晶体表面的纤维蛋白反应。结果发现前房纤维蛋白反应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天最重,至第14天减轻。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术后第1天虹膜和睫状体表面被渗出的纤维蛋白覆盖,术后第7~14天,虹膜前、后表面、睫状体表面和人工晶体表面及瞳孔区均可见连续的纤维膜形成,纤维膜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纤维蛋白反应和术后7天眼内纤维膜形成高于单纯晶体囊外摘除组(P<0.05)。推测眼内纤维膜的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晶体表面纤维蛋白膜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朝晖  何守志 《眼科》1996,5(4):227-229
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囊内植入术后的人工晶体表面,发现明显的纤维蛋白膜,炎性细胞和色素沉着。纤维蛋白膜在术后第1天即已形成,第7天是最明显,术后14天有所减少。并发现,前房内各级领导旧白渗出是纤维蛋白膜形成的基础,与人工晶体表面的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巨细胞一起共同参与此膜的形成,并使之机化。纤维蛋白膜和炎性细胞的以人工晶体边缘,光学部分与袢连接处和定位孔处为多。分析纤维蛋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对培养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率及DNA合成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细胞计数及H^3TDR液闪测定的方法,观察巨噬细胞对体外培养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巨噬细胞调理液作用24小时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率及DNA合成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保持至作用后第5天。由此证实,巨噬细胞及其活性因子可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该机制可能与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胶原性眼内接触镜植入兔眼术后细胞学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以胶原材料为主体的ICL植入兔眼内后的组织细胞学反应,评定胶原的生物相容性。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被分为ICL植入组,手术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切取每个眼的前段组织和ICL。脱水固定后,采用HE染色光镜及透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ICL表面和眼前段组织细胞形态学学检查,结果:ICL植入组在术后早期眼前段组织中以在量吞噬细胞浸润为主,巨噬细胞知跃,成纤维细胞减少。后期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增多。手术对照组在术后早期眼前段组织中有较多巨噬细胞存在,后期成纤维细胞显著增多,且有纤维组织形成。结论:ICL植入术后,炎症细胞变化情况显示为典型的异物肉芽肿性炎症过程,胶原性ICL具有优良的眼内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兔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朝晖  何守志 《眼科》1997,6(2):106-108
报告兔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囊囊仙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体病理形态的透射电镜动态观察结果,详细描述了术后奶内炎症反应的演变过程,以有虹膜和睫状体从巨噬细胞到成纤维细胞、从渗出性改变到纤维化的病变特征。在此期间,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内颗粒以及单核内溶酶体均减少,标志它们的释放和破坏,从而损伤眼组织。研究结果还表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虹膜和睫状各类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膜形成均明显高于单纯晶体囊外摘出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关于人工晶体表面沉着的炎细胞可刺激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推测。方法将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调理液与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共同孵育,用纯化的抗人Fos蛋白抗体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ABC法)。结果经巨噬细胞及其调理液作用的晶体上皮细胞较对照组生长迅速。在巨噬细胞后4小时,及巨噬细胞调理液作用后1小时,晶体上皮细胞核呈Fos蛋白染色阳性反应,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巨噬细胞能增强晶体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动物实验对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人工晶体表面的纤维蛋白膜和炎性细胞进行了动态定量观察,发现术后人工晶体表面明显的纤维蛋白膜,炎性细胞和色素沉着,巨噬细胞是最活跃的参加者,本文发现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巨噬细胞胞浆内均含有吞噬颗普,从而推测上述细胞在人工晶体表面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提示上皮样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内巨噬细胞转化而来,同时描述了巨噬细胞演变为上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TiO2表面修饰的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后,其表面性状的改变对人工晶状体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20眼)一眼植入TiO2修饰人工晶状体,另一眼植入未修饰人工晶状体,180d后行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细胞种类和数量。结果TiO2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有少量巨噬细胞、成纤维样细胞、类上皮细胞,巨细胞样体极少见,晶状体光学中心表面黏附细胞少,周边黏附细胞多。TiO2修饰人工晶状体表面各型黏附细胞明显少于未修饰人工晶状体,但2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可见较多的色素颗粒。结论TiO2修饰人工晶状体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巨噬细胞增强兔晶体上皮细胞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关于人工晶体表面沉着的炎细胞可刺激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推测。方法将巨噬细胞及巨噬细胞调理液与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共同孵育,用纯化的抗人Fos蛋白抗体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ABC法)。结果经巨噬细胞及其调理液作用的晶体上皮细胞较对照组生长迅速。在巨噬细胞作用后4小时,及巨噬细胞调理液作用后1小时,晶体上皮细胞核呈Fos蛋白染色阳性反应,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巨噬细胞能增强晶体上皮细胞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巨噬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