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克服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娱乐化和庸俗伦倾向;构建通俗化的话语体系,提升理论通俗读物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立体化的宣教平台和多样化的宣教载体,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建立科学的宣教工作机制,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之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才能更好让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因此着眼于当代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作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尽其所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力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说中国话。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立足于"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的重构,一是高度融合历史厚重的传统民族文化,二是广度契合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语言,三是深度结合全面转型发展的中国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轩 《理论界》2008,(11):21-2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共十七大基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战略决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伟大工程。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拥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社会、政府和高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方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氛围的同时,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身教"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要认真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挑战,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科信息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薛瑞汉撰文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丁翎  房广顺 《理论界》2012,(6):11-12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首先,高等学校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会必然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无论是开展研究,还是推动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和把握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固有品格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深入分析,提出:明确使命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追求;以人为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整体推进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立足发展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五个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现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对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当代理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进行比较辨析,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凝心聚力,完善中国梦、推动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和美国梦从表象上来看都是大国梦,实质上却存在五个本质差异:一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由来差异;二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社会状况差异;三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制度差异;四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实践差异;五是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与中国群众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改革红利要惠及全民,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二者在本质要求、价值取向以及实践主体方面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给定前提和价值归宿。当前,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宣传、创新、研究、教育、学习、批判等大众化的环节中存在着实践异化现象,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的理论紧张。要缓解这种紧张态势,必须遵循场域位移、主体关注、话语重构、心理疏导、价值引领、信仰认同的建构逻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转向,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和胡汉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已具备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二者在研究角度、阶级立场、宣传方法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胡汉民只是在单纯学理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阔道路。这种差异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化什么”、“谁来化”、“如何化”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面向未来科学发展道路的主观正确反映,是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本土独立身份和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示和体现。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实践选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9.
杨昕 《理论界》2014,(6):1-3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内涵可以界定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依据其自身的理论特性与现实影响,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历史性与动态性、排他性与开放性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