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智能无线大用户抄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智能无线大用户抄表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实现方法,从而实现数据信号的无线传输,组成计算机分组无线网。给出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采用无线微功率大用户抄表具有安装简单快捷、抄表效率高、安全隐患低、维护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电能表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室内互联互通组网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智能电表微功率无线抄表技术的发展概况,介绍了该技术的组网方案以及组网结构。参考了国网公司用电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能表相关技术标准,提出了一种针对智能电能表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的室内互联互通组网检测方案,提高了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微功率无线抄表技术的检测能力,推进了国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无线微功耗集中抄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线微功耗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与传统的抄表方式相比,具有组网灵活、工作效率高、维护方便等优点。文章主要介绍了无线微功耗集中抄表技术,及该项技术的应用与实现,论述了基于无线微功耗模块构建起的无线信道及无线电力集中抄表系统。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微功率无线抄表技术的组成原理,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对微功率无线抄表技术的研究,根据北京市电力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需要,参考国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能表相关技术标准,提出了微功率无线通信产品技术标准和应用方案设计,为建设科学、严谨、先进、实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国网公司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大规模应用微功率无线抄表技术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线载波与微功率无线双信道采集抄表方案。首先,本文介绍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各种采集方式的应用现状。其次,介绍了电力线载波与微功率无线双信道采集抄表系统架构图。最后重点介绍了实现双信道采集抄表方案的两项关键技术:双信道自动切换技术和自组网技术,展现了双信道采集抄表方案的应用优势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用户仪表数据的远程采集和集中管理,设计了一种基于仪表总线(meter-bus,M-bus)、小功率无线及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技术的远程抄表管理系统。该系统满足热能表和电能表等一系列电力仪表及其他智能仪表的远程抄表要求,系统数据采集过程按传输方式分为三层:底层采用Mbus技术读取仪表数据;中间层利用小区内的小功率无线自组织网络将仪表数据传输至集中器;上层通过集中器的GPRS接入互联网,将数据传输至服务器,最后在服务器建立网站,实现仪表数据的管理。投入实际生产环境后,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对电力线载波和微功率无线技术的研究,参考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能表相关技术标准,提出了微功率无线和载波双信道抄表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方案,它具有窄带电力线载波和微功率无线两个信道的通信能力,且信道之间互相独立并行工作,同时又相互协作,互相补充,发挥出各自信道的优势,有效地保证了系统通讯的畅通,实现了通信高实抄率和高准确率,不仅为建设高效、稳定、实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大规模应用微功率无线和载波双信道抄表技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的自动抄表方案成本高、功耗大、组网规模小、线路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抄表方案。结合ZigBee技术与GPRS网络,设计了一套远程无线抄表系统,局域网络采用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广域网络采用GPRS远程无线通信技术,组建的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自组网和自适应等特点,而且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兼容性。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无线抄表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的本地通信环境复杂,需要不同的通信方式进行协作才能完成可靠的数据传输。采用微功率无线与电力线2种各具特色的混合通信方式,并引入中继技术,可以提高远程抄表系统的整体性能。针对电力远程抄表系统中无线与电力线混合通信问题,设计了无线/电力线混合通信系统,并开发了模块无线/电力线混合通信单元,设计了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混合通信信道选择及中继选择算法,可以依据链路质量自适应选择电力线/无线通信方式和中继节点。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具有信道和中继选择的混合通信系统可以明显提高抄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GPRS、CDMA无线远程抄表系统存在功耗高,网络实时性差的隐患,介绍了基于我国电力部标准“DL/T645-1997多功能表通讯规约”的电度表无线抄表系统,该系统无线数据传输部分由ATMEL公司的Mega128 AVR单片机和RF230射频芯片构成,兼容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是一种无线自组织多跳冗余网络,可以很好地保证无线数据的可靠传输。该系统具有远程抄表、供(断)电远程控制、读取当前压流值等多种功能,而且节点功耗低、成本小,适合于基于电度表的无线抄表系统。给出了系统的通讯协议  相似文献   

11.
李冰 《四川电力技术》2007,30(6):79-80,83
随着水电开发、建设的迅猛发展,且水电大部分均建设在边远山区,山区道路崎岖、交通困难,给山区电能计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无线抄表系统对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提出并设计了基于GPRS技术的无线远程抄表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式。该系统采用MCU.GPRS无线通讯模块,TCP/IP协议处理模块以及GPRS网络,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具有传输速率快、可靠性高、实时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微功率无线抄表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新型的抄表模式,利用民用抄表频段470~510 MHz,基于Ad-hoc(Ad-hoc网络是指在没有骨干网络支持和预先建立链路的情况下,通信设备自主进行设置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和Mesh(网状)网络的设计理念,采用动态适应的受控、自组织网络,自动跳频,自动多级路由,载波侦听与冲突避让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动抄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自动抄表系统(AMR)及其分类,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结合典型AMR的组成和总体结构简述了AMR中应用的主要技术,及电能计量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对AMR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了AMR应用中存在的系统可靠性、系统兼容性、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等主要问题,并根据中国电力营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预测了AMR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CDMA2000-1 X的智能抄表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远程自动抄表已成为抄表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提高现代化电网供用电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着重介绍了CDMA2000-1X的关键技术与优势,分析了远程抄表的现状,针对目前无线抄表系统可靠性与实时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CDMA2000-1X通信技术的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设计原理及其软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远程抄表技术落后、通信协议互操作性差、网络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为满足智能电网环境下对智能抄表提出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智能型、基于GSM和ZigBee双层结构网络的架构,并针对抄表系统的数据特点设计了远程抄表系统的通信协议;为保证通信链路的可靠性,设计出呼叫,应答,再通信的串口通信方案。最后,在实验条件下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组网简单、抄表速度适中,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RS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管理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远程无线自动抄表也将逐渐成为目前自动抄表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当今的GPRS通信技术能更好地解决了目前抄表系统存在的一些弊端,使抄表技术得以改进和优化。本系统以SIM100作为GPRS集中器和GPRS数据终端的GPRS模块,通过AT指令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连接及通讯,进而解决了抄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快捷、可靠、免维护和相对廉价(并逐步降价)的公共有线网络来传输电能表信息,是未来电能表集抄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城市信息港计划中增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具体介绍了以宽带网为通信信道的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特点,MPLS VPN等IP技术在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保证安全性、多网互联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力营销管理部门对现今无线抄表通信技术存在的频点制约、不定时延、实时性差、成本造价高、安全性低等因素, 按照电力系统远程抄表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SCDMA技术的自动抄表系统的设计方案。这种基于SCDMA无线宽带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使用了CS-OFDMA多址方式、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信道先建后拆技术来克服码间干扰,增强了通信容量,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维护优势,覆盖区域和通信容量也不再受视距与否的限制,站址选择也更加灵活,适合在城市及远程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抄表系统的诸多问题,设计了基于HART协议及GPRS技术的远程无线抄表系统。文中对系统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系统具有实时性强、低成本、集抄范围广及可对仪表设备进行远程通信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