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应用累计频率曲线法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加入动态步长法的思路进行了讨论,并应用实例对加入前后的判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提高累计频率曲线法的判别精度。  相似文献   

2.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118-122
针对在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平面交叉节点通处理为路段,平面交叉节点的安全重要性被弱化,判别精度受到了影响的问题;并针对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先判别事故严重的路,再判别其上事故多发段,忽略了整体事故不严重的路上个别事故多发的段点的问题。对路网中各种等级公路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平面交叉节点行车安全特性,把公路划分为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和普通路段;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安全影响范围的确定;从而进行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既提高了已有动态步长过滤法等对一条公路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的精度,又解决了不同等级、不同特征公路组成的路网在同一水平下的事故多发段判别;为路网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判别事故多发段,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应对措施以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水平,针对零值缺失交通事故数据并考虑其异质性特点,在单零截尾负二项(ZTNB)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有限混合零截尾事故预测模型(FMZTNB)。应用R软件对单零截尾负二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MCMC)对FMZTNB预测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并采用Gelman-Rubin收敛统计量对抽样结果进行检查。选择事故风险水平分别为低、中和高的9个路段,分别用2种模型对交通事故次数进行预测。综合观测到的事故次数和相应的事故预测模型结果,采用经验贝叶斯方法对事故相对多发段进行判别。最后采用事故次数一致性检验、判别点段一致性检验和排序一致性检验3种检验方式对判别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事故率的事故相对多发段判别方法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基于零截尾负二项预测模型的路段事故相对多发判别结果明显优于基于传统负二项预测模型的结果。整体上,基于有限混合零截尾事故预测模型的事故相对多发路段的判别结果高于基于单零截尾负二项分布模型的判别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铁军  唐铮铮 《公路》2008,(1):124-128
事故易发路段的判别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事故易发路段判别方法多应用于运营阶段的公路,其判别精度很大程度决定于历史事故记录的周期和质量,且受"回归到平均"等现象的影响。对于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预先对某一对象成为事故易发路段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进而预先采取安全改进措施,能够使得安全完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还可增加事故易发路段判别工作的应用阶段。通过对大量双车道公路事故易发路段样本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接入口密度、道路线形、交通组成等要素对事故易发路段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为此,借助Log istic模型在概率预测上的优势对上述要素对事故易发路段形成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事故易发路段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5.
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阶段,有效提高公路安全性是公路系统协调运转的基础问题之一。结合运营管理阶段的经费、通行等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判别及成因分析的应用方法,即通过全面采集相关数据、合理判别事故多发路段、正确分析事故特性规律,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分析了国内外事故多发点(段)的定义,详细介绍了事故多发点(段)现有的鉴别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方法优劣进行了综述,从而提出了对交通事故多发点(段)鉴别有实际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公路交通安全性改进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公路交通安全性改进中涉及的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安全问题的诊断程序、安全改进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及安全改进地点和改进方案的选择。结果表明:采用双变量区间过滤法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出安全改进地点;我国事故成本由伤亡成本、车辆损失、路产损失、社会机构损失、交通延误损失等5部分构成,并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了2006年度平均事故成本为272305元;采用0-1整数规划可以在改善资金受约束的条件下选择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安全改进地点和改进方案。文章最后给出了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多数公路上存在事故相对多发的路段,文章对某高等级公路事故相对多发路段的道路线形、事故特征、车速特性分布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分析结论,并提出一些安全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突出因素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结合中国高等级公路的交通条件与交通事故特点,提出了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事故成因的突出因素法。在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时认为,若事故多发点的某些事故因素或综合因素在与事故的平均因素相比时很突出,则认为这些突出的因素或事故综合因素即为事故多发点的事故诱发因素,分为两步骤进行:第一步是选择一组显著性变量,第二步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计算结果,得出结论。该方法的特点是主要考虑显著性因素的影响,忽略了不显著因素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对沈大路K343 800m~K344 200m段事故多发点的事故成因做了实例分析,经现场调查与观测,证实了该方法鉴别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城郊公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亟需进行安全改善.事故多发段鉴别是进行交通安全改善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分析了城郊公路事故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事故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事故多发段.对上海市某城郊公路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市区与郊区过渡段是城郊公路安全问题最为严重的路段.  相似文献   

11.
肖明清  徐晨 《隧道建设》2019,39(3):421-429
为评价复合式衬砌这一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对以往所建立的复合式衬砌隧道总安全系数设计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并再次分析不同铁路隧道的安全性,同时与挪威Q法支护参数进行对比,最后结合案例说明该方法在断面形式比选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 1)所建立的总安全系数设计法可以为初期支护和复合式衬砌的支护构件选择、量化设计和整体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采用总安全系数设计法对不同铁路隧道安全系数计算的结果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既有隧道病害情况基本相符。3)挪威Q法提出的支护参数如果用于我国时速350 km的高速铁路双线隧道,Ⅲ、Ⅳ级围岩总安全系数满足要求且较为经济,但Ⅴ级围岩安全系数偏低;采用耐久性锚杆有利于充分发挥锚杆-围岩承载拱的支护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喷层和二次衬砌的强度,提高经济性。4)总安全系数设计法可以用于隧道断面形式与支护参数的精细比选。  相似文献   

12.
无纺土工织物透水与反滤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目前中国有关土工织物测试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方法的适用性,对无纺土工织物的透水与反滤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无纺土工织物的物理和水力学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其水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土类、织物厚度、水力梯度和渗透系数等因素对其反滤性能的影响,初步推荐了对公路土工织物进行分类的指标及数值和其满足滤层要求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并为新建隧道选取更适合的施工方法,以某新建浅埋暗挖隧道为例,借助于NASYA和FLAC 3D,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由于覆土越大,对隧道支护的压力越大,新建隧道引起的土体的沉降值便越大,表现为路基下方围岩的沉降大于路肩下方的;第二,由于临时支撑能对土体的变形起到削弱作用,所以采取了更多临时支护的CRD法施工引起的道路沉降值明显小于台阶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值;第三,本工程中将三台阶施工方法替换为CRD法后,既有路面最大沉降值从14.7 mm减小为12.9mm,降低值为1.8 mm,但台阶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故推荐本工程采用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法适用性问题,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陕西境内秦东、潼洛川和高桥等隧道,开展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CRD、双侧壁导坑、CD、留核心土台阶法及双层支护台阶法5种试验工法的试验,通过现场试验测试及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试验工法下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总结其变形特征为垂直位移显著,变形受封闭距离与支护刚度影响明显;分析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受力特征分析显示型钢受压明显而锚杆受力较小;得到不同埋深下的围岩压力特征曲线;接触压力测试显示刚度大的双层支护较单层支护小。最后对不同试验工法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液压油过滤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程机械液压油污染等级问题,探讨了液压油过滤技术根据液压油过滤工艺设计了一种具有三级滤芯的过滤机和管路组成的过滤系统,使用快换接头将过滤系统与工程机械液压油箱连接,能满足大批量工程机械液压油过滤作业的需要。用检测仪检测证明:该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液压油污染等级优于行业要求标准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DOC+CDPF系统的过滤和再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系统开展了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系统前后的颗粒物粒径分布,获得了系统的过滤效率,同时也测量了该系统在各稳态工况下的再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在发动机的各个工况均能达到95%以上;系统前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呈单峰分布,主要为核模态;系统后颗粒物数量浓度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10 nm和150 nm左右,且10 nm左右波峰峰值最大;再生效率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测试系统的起燃温度在250℃以下;再生效率均随着再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再生后期明显变缓;在较高的再生温度时,颗粒担载量增大将有利于提高再生速率.  相似文献   

17.
李祥东  王伟 《隧道建设》2015,35(10):1060-1065
为解决地铁暗挖大跨度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中,开挖断面较大,后续施工拆撑危险系数较大,二次衬砌模板支架搭设加固难度大的难题,以青岛地铁3号线太平角公园站-延安三路站区间存车线为例,采用预留核心岩柱、新旧施工技术方案对比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并指导施工。主要结论如下:1)与常规双侧壁导坑法全部开挖完成后统一进行二次衬砌相比,拆撑工作量小,安全系数高,施工效率高;2)通过监测数据得知地表沉降变化值较小,对地表影响较小,适合城市地铁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